严字当头 立德树人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立德树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其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文章分别从学生、教师、大学三者的使命出发,论述严字当头、立德树人的必要性,并以浙江财经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实践为例,具体阐述介绍了如何“严字当头、立德树人”的改革情况。
  关键词:严字当头;立德树人;本科教育;改革实践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阐述重要观点、发表重要论断,特别是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这些重要指示、重要观点、重要论断、重要讲话清晰地勾勒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宏大轮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如何在本科教育中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化为实干、取得实效,我认为必须严字当头,以严的理念、严的要求来促成“立德树人”。
  一、大学生的神圣使命决定了人才培养须以严字当头引领立德树人
  青年可为,则国可为。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知识储备与道德素养的青年群体,是具有较高社会期待值的集合体。首先,大学生是学习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大学是人类知识的汇聚之所,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1],学生和知识是大学向社会输出的重要产品,“立身以立学为先”,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因而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以求知为主,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继承前人的认识成果,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其次,大学生是探究者,是人类文明的开拓者。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的场域,高深学问是建立在普遍性知识基础上的、指向人类未知与难知领域的、具有复杂性与深奥性的知识,“这些学问或者还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交界处,或者虽然已知,但由于它们过于深奥神秘,常人的才智难以把握”[2],大学生应担当起传承、探究、发展与创新知识的责任,在高深知识领域有继承、有创新、有发展、有突破。再次,大学生是有教养的公民,是人类文明的推动者。大学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其主要功能是发展人性和为社会培养人才,“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3]。我国大学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使命担当的、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有用之才。因此,学习者、探究者、有教养的公民的角色定位和神圣使命,决定了大学生必须在受学、治学、修身养性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决定了大学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帮助青年学生立德立志,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严进宽出”的潜在运行体制造成教育目标与要求虚浅化,甚至“对学生的行为和道德操守的教育没有了理性的‘严’和‘爱’”[4],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不严。课堂教学纪律散漫,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课外作业较少,考试内容过于简单,通过率较高,作业、论文抄袭、造假事件频出;淘汰机制不健全,尤其是毕业清考制度进一步助长了不良学风。二是学业难度较小。科教分离使本科教育教学和科研资源配置不均,教师教学科研精力和时间对立,对科研的投入较多,而向人才培养的转化较少,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机会较少,教师对学生的课业要求较低,创新性学习研究训练不够,造成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三是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分离。思政教育途径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以思政理论课为基础的价值观教育活动,与专业课教学融合较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政课教学内容空洞,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昏昏欲睡,课堂互动较少,教学活力不够;思政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不够,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理念落实不到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需进一步强化,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本科教育最根本的一点,是把年轻人培养成富有学识、智慧,能为自己的生活和社会承担责任的成年人[5]。世界名校本科教育改革举措,譬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柏林大学的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哈佛大学的选课制和学分制、芝加哥大学的百科全书式教学计划、斯坦福大学的轴翻转等,其目标莫不如是。本科教育阶段是大学生大脑、心理和道德发展成熟的关键阶段,是大学生健全人格、完善自身素质、强化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阶段。因此,需要严抓本科教育,提倡学生要“回归常识”,刻苦读书学习,引导学生读“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马列经典、中外传世经典和专业经典;要有效“增负”,提升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引导学生关注学科理论前沿和发展需求,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刻苦钻研;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格课程内容和考试要求,改变考试评价方式,强化过程考评,引导学生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读书上,实现更加有效的学习;要严把出口关,改变学生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更好地为国为民服务。
  二、教师的光荣使命决定了教师队伍建设须以严字当头主导立德树人
  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前提是对教师队伍的严格要求。从《学记》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到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要求“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虽然阐述不同,但教书育人的主要使命为古往今來人们对教师角色的统一认知,是为师之本。这一光荣使命决定了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没有一支德才兼备、自我严格要求的教师队伍,是难以承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的。   然而,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说的“今日学校环境之内,教师与学生大率自成部落,各有其生活习惯与时尚,舍教室中讲授时间而外,几乎不相谋面……今日师生之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繤远哉”[6],这些现象在当前仍旧存在。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教而不学”。很多教师急功近利,无法静下心来潜心学习,专业能力不强,“对所任教科,或为被动的、或非自动的,不感何种兴趣”[7],从而导致教学不精,无法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教师若没有过人的学识和不断学习创新的习惯,就必然缺乏对学生严格要求的才气。二是“学而不教”。蔡元培对“学而不教”型教师的解释为“肯研究学问而不谙教学方法”,不少老师对自己的学科知识有很深厚的功底,科研成就突出,但是对教学方法掌握不精,在教学方面表现欠佳,照本宣科,一味地满堂灌,不能将自己的所知所学传授给学生。教师若自我定位不准,不投入精力钻研教学方式方法,就必然缺乏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勇气。三是“德”行不高。《论语》开篇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但有些教师无论是思想境界还是素质涵养,都与岗位要求不符,甚至是道德败坏。“教而不学”或“学而不教”,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教师德行和良知的缺失,是应付学校、应付学生的“忘本”体现,是不道德的。这样的教师就必然缺乏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底气。
  因此,我们要从严建设教师队伍,助力立德树人,就是要提倡“回归本分”,要潜心教书育人,做到德高、学高、艺高。具体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严把教师选拔关。规范教师准入制度,严格考察应聘者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价值观,着重了解其工作动机、职业目标和发展规划;同时,也要让候选者深入学校环境,全面感受学校文化,保障签约双方在价值观、目标定位上高度契合。二是严把教师从业规范关。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定期举办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增强教师的道德修养;开展职业基本理论知识的普及与提升培训,有效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和传帮带作用以及教研室的力量,帮助所有教师站上、站稳、站好讲台。三是严把教师过程考核关。健全教师教学考核制度,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严格师德考核评价机制,落实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严抓教师的教学行为,关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言行举止;严查教学结果,以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气氛、师生互动程度为评价标准。
  三、大学的伟大使命决定了办学治学须以严字当头保障立德树人
  大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其使命在与社会的不断博弈、互动中持续扩充。“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发轫于中世纪的现代大学的原初使命就是人才培养,发展人的德行和品性。19世纪柏林大学诞生之后,大学不再仅仅是个教学机构,还是个研究中心,提倡人才培养“由科学而达至修养”[8];到20世纪“威斯康辛思想”促成了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至此,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使命全部形成。并且其“出场顺序”决定了三者的地位,培养人才是大学的基本使命,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使命,社会服务是大学的衍生使命,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效力于人才培养,立德树人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
  然而,当前却存在大学原初使命、基本使命被旁置的现象,在目标导向上片面追求排名和规模扩张而非质量提升,在育人方面轻本科教育重研究生培养、轻道德人文教育重实用科学教育,在评价方面“唯論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产生这些现象的表面原因在于:一是核心功能错位。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很多高校在办学理念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过于追求大学在促进科学进步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功能,而忽略了大学育人的本质目的。二是培养方式单一。很多学校沿袭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强调专业教育的培养方式,根据整齐划一的行业标准培养“对口”的专业人才,追求批量化、订单式培养模式,而忽视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时代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个性化人才的需求。三是育人文化内涵不足。部分学校重视对校园环境的表面建设,注重形式大于内容,满足于大场面、全员参与,而不能根据专业建设和学校的特色有效开展“润物细无声”、对全校师生因势利导的育人文化活动,缺乏育人文化内涵建设。而根本原因就是偏离甚至忘记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初心和伟大使命。
  所以,大学要从严办学治学,要“回归初心”,促进立德树人。具体应包含以下几点:一是严把办学方向。“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结合;同时要不断更新育人理念,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人才,着重培养具备良好终身学习能力、综合素质、能适应不同岗位要求的人。二是严守大学制度。健全的制度是大学治理的基础。在制度形成之前,要面向学校发展的短板,深入调研,了解师生需求;在制度出台之后,要坚持系统思维和法治思维,严肃对待、狠抓落实。三是严抓育人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大学凝心聚力的关键。要不断规范校园行为文化,严格开展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以文化育人,打造并凝练颇具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在学校内部形成一套师生普遍认同的价值规范,实现文化的育人功能。
  四、浙江财经大学本科教育“严字当头,立德树人”的改革实践
  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首要职能,是大学存在和高等教育合法性的首要来源。本科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关键阶段,是高教强国建设的首要基础。浙江财经大学历来重视本科教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先后出台《浙江财经大学“正作风、树教风、抓学风”主题活动实施方案》《浙江财经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风建设的若干意见》《浙江财经大学学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举措,并持续狠抓落实,根本出发点就是严字当头、立德树人。之后,学校又以综合改革为契机,从严抓师德、严格管理、严建机制等方面新出台了多项本科教育改革重要举措,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严抓师德塑教风
  第一,加强教学规范建设。《浙江财经大学教学工作规范》明确提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应成为学生的榜样,必须讲好课,淘汰低阶性、陈旧性、不用心的“水课”,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并寓品德教育与能力培养于专业教学过程中,立德树人。第二,严格教师职业准入,把理想信念和师德师风作为遴选评聘教师的首要标准。第三,规范师德考核与惩处,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增强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为人师表的使命感,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的正确政治导向。
  2.严格管理正学风
  一是强化学业管理。学校出台《本科生大类分流及专业准入准出实施办法(试行)》和《2018级本科生大类培养分流及专业(类)准入实施方案》,转专业的途径更加灵活,充分赋予学生对学业的规划权,大幅提升学业挑战度。二是严格毕业出口管理。重视毕业论文质量建设,强化论文指导,实施优秀毕业论文培育计划;进一步规范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因作弊等违背学术诚信行为受到“记过”(含)以上处分者、必修课程有20个(专升本10个)学分(含)以上是经重修(含补考)获得者、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绩点低于2.0者,均不能授予学士学位;加大学术诚信教育,将培养学生诚信品质作为人才培养的内容之一。三是加强日常教学监控。出台《浙江财经大学教学检查工作实施办法》,建立学校、学院(部)、系(教研室)三级教学检查组织,采取随机抽查、定期检查、专项检查等形式对教学各环节及教学管理、教学保障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检查,学校党政领导、各学院领导、系(教研室)主任及与教学管理活动有关的部门负责人进行听课检查,对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反馈,督促帮助有关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
  3.严建机制树校风
  一是健全师资培养机制。学校实施“教师发展提升计划”,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养首位,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构建教师分层分类培训教育体系,建立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制度,帮助青年教师站上、站稳、站好讲台;深入开展“名师培育工程”,构建多层次名师培育体系,满足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知识更新需求,着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二是建立科研教学等效评价机制,强化教学考核评价结果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评优评先中的应用,推进教师分类考核、分类评聘,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贡献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力度,设立教学突出贡献奖,鼓励教师潜心从教,将教学成果奖、教学改革项目等部分標志性教学成果纳入等效评价范围。三是探索实施并完善本科生综合导师制。倡导专业教师深度参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学术研究、职业规划、心理辅导,要求导师应主动联系、积极关爱所指导学生,每月设置固定时间为导师见面日,采取集体指导与个体指导相结合、面对面指导与利用信息媒介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思想引导,学习辅导,生活帮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充分发掘每位学生的潜质,打造精细化、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构建师生关系新常态。
  本科教育是立人之本,是强国之基。新时代本科教育必须“回归梦想”,坚持严字当头,立德树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切实提升本科教育质量,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助力教育报国梦、教育强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3] 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念[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18.
  [2] 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
  [4] 侯定凯.一流大学与一流教育之间的距离——《失去灵魂的卓越》引出的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8(1):35.
  [5] 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6] 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3(1).
  [7] 人民网.蔡元培论“教与学”[EB/OL].http://bbs1.people.com.cn/post/60/1/2/163313177.html.2017-06-24.
  [8] 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7.
  [责任编辑:周 杨]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对西南地区五所高校的本科生开展调查,发现本科生总体上存在不容忽视的学习倦怠问题,经过调研分析,分别从学校、学院、教师与学生层面提出针对性建议,尽力解决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倦怠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本科生;学习倦怠;现状;问题;对策  引言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
期刊
摘 要:大数据时代为教与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本文以文学批评课程翻转课堂为例,探讨了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动态追踪并分析学生的学情,准确定位课堂中各类学习人群,创建积极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如何在以伙伴学习为主要方式的课堂中及时筛查学习风险,通过分类分层的教学干预,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并进而展望学习分析在未来人文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数据挖掘;学习分析;学习困难人群;
期刊
摘 要:作为教育部“拔尖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复旦大学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特质、成长规律、培养模式、培养机制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重视知识、能力、兴趣、勇气四要素,高度开放、高度挑战、动态管理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拔尖计划;拔尖人才培养;本科教育  拔尖人才是科学发展的领军人物,拔尖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复旦大学一直把发现培养拔尖人才作为本科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教育
期刊
摘 要:对福建省参加首轮审核评估的15所院校的审核评估报告等文本进行梳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各院校均已构建了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审核评估“以评促建”初见成效,但质量保障体系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共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四方面建议,即明确学校质量保障的主体责任,加强质量监控与保障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不断拓展质量保障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要以树立质量文化为旨归。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课,其以工作实践为导向,具有专业性、实战性和实效性等特点,其实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工业工程;毕业设计;团队合作;项目实施  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课程,是工程学教育的重要实践环节,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本科四年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实践、设计和系统整合能力。密歇根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课程,因
期刊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走过了由小到大、由弱向强的辉煌历程,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历史性转折。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发展的丰富经验,科学规划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布局,奋力开启了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的伟大征程。结合学习贯彻这次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就着眼世界水平、着力中国特色、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期刊
摘 要:为培养化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构建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基础,依托学科优势,开放优质科研资源,充分发挥和调动高水平师资力量,实施“一人一导师”和“一人一方案”培养学生;通过建立广泛的国际、国内合作,加强学生国内外科研实践,提高学生国际竞争力;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形成了优质资源向本科生开放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化学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优质资源;师资力量;国际合作;制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发展和广泛普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对高等教育产生巨大影响。MOOC教学是新时代解决教学理念滞后、模式陈旧、方法不足等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对MOOC教学试点学院开展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进行探究。经过实践,这种结合网络在线学习和翻转课堂环节的混合式教学,在试点学院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实践与总结提高。  关键词:MOOC;试点学院;翻转课
期刊
摘 要:建设新型工科研究生课程体系意义重大,需要针对知识结构、授课方式、师资队伍和课程系统性等制约新型工科研究生培养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家要求、社会需求和国际经验确立建设目标,通过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借鉴名校课程建设经验、打造国际水准教师团队、重视实践型课程教学、出版一流研究生教材等手段,构建体现学科特色、学科交叉、本硕博贯通、国际一流水准的新型工科研究生课程体系。  关键词:新型工科;课程体系;研
期刊
摘 要:本文对《中国大学教学》杂志1985—2018年刊发文章的发文机构、作者以及关键词进行了分析,以此探究我国大学教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并分析我国大学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其中,教材研究、课程研究、教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研究是我国大学教学研究的四个主要领域。  关键词:大学教学;教学研究;教材研究;课程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始于改革开放时代,而大学教学研究以及大学教学改革研究则与高等教育研究相伴而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