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新闻媒体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tob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化社会里,大众传媒充当了人们主要的信息源,因而大众传播媒介在危机事件中的表现,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危机的演变和进程。本文拟结合拉萨“3·14”事件、“5·12”汶川地震和“三鹿奶粉”事件报道,来分析新闻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和危机公关中的作用。
  
  作用之一:危机预警
  
  媒体预警是指在公共危机即将来临或处于萌芽状态之时,对已有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并及时向社会和公众发出警告。在这方面,大众传媒在2008年“3·14”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以及毒奶粉事件中表现得都不尽如人意。“3·14”拉萨打砸抢烧事件是一起典型的人为制造的突发公共事件。3月15日起,我国中央级媒体开始对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遗憾的是,这些报道都没有从正面告知公众这次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具体伤亡情况以及民众的反映。这就使得希望了解事件真相的公众向其它媒体包括国外媒体寻求答案,这在客观上让后来大肆宣扬有关此次事件的不实内容甚至颠倒黑白的西方某些政客和媒体钻了“空子”。可以说,正是国内媒体对“3·14”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发生之初的报道不足,而导致了国外部分媒体借机对中国的正当举措进行妖魔化报道。这一教训值得记取。
  
  作用之二:社会监督
  
  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以及危机公关的开展,往往会因为事件的特殊性而出现程序上、渠道上和方法上的非常规性,而这种非常规性有可能导致违规现象的产生。大众传媒的社会监督作用一是帮助政府监测事件处理和危机公关过程中公众的反应也就是对环境的监测,二是替公众对政府、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三是对事件本身进行监督,避免危机的转嫁或升级;还有就是对自身的监督,防止因自身原因而成为危机事件的“助燃剂”。
  在“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则发挥得比较充分,把公众关心的问题作为报道的重要方面。2008年9月初,“结石宝宝”的出现让人们对奶粉产生了不安的情绪。9月11日,三鹿集团称自检发现部分批次婴幼儿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对2008年8月6日以前生产的婴幼儿奶粉全部召回。新华网9月12日发布消息:“三鹿”受污染奶粉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事实初步认定。相关报道显示,截至14日,三鹿问题奶粉已殃及400多名婴幼儿。9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质检总局公布的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结果,其中,有包括“三鹿”在内的22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69批次产品检出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此后,又有媒体陆续披露其他企业生产的乳制品也测出含量不等的三聚氰胺。9月15日,三鹿集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因喝其产品而致病原体患儿及家属致公开信道歉,承诺对于8月6日以前生产的产品全部收回,对8月6日以后生产的产品,如果消费者有异议、不放心,“三鹿”也将收回,并表示将不惜代价积极做好患病婴幼儿的救治工作。蒙牛和伊利分别在9月17日通过新闻媒体发表道歉声明,并召回所有问题产品,并表示将完善检测手段和方法,今后杜绝此类事件发生。这就是新闻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后所取得的社会效果。
  
  作用之三:舆论缓释
  
  所谓舆论缓释,是新闻媒体为了保证组织和个人能够将平时积聚的某些社会不满情绪在法律保护前提下得到宣泄,使他们的观点和主张得以表达,以此达到缓解或者消除敌对或不满情绪的目的,从而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群体的正常生活,维护既定社会关系的一种舆论调控范式。要缓释舆论,媒体就要全面地向公众报道事实真相,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并且真实地反映公众的呼声,安抚公众情绪,发挥好“议程设置”功能,引导公众舆论朝着有利于事件解决和危机公关的方向发展。
  “3·14”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经媒体披露后,西方一些媒体把我们的“依法处置”说成是“暴力镇压”,甚至发布一些不实的照片,我国政府和军队的形象受到严重影响,政府与媒体在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后,随之推出应对措施。陆续刊发了相关新闻和资料。在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国各大媒体都对西藏的过去和现在通过人物访谈和纪录片等形式进行了对比,既让国内公众对西藏的情况有一正确的认识,也让国外媒体和国际公众了解了西藏的真实图景。事实表明,这些报道尽管姗姗来迟,但对于缓释国际舆论还是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作用之四:协调沟通
  
  在突发公共事件和危机公关中,政府、企业、公众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企业各部门之间,公众相互之间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冲突从而导致事态恶化。这种冲突一方面是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而引起的,更重要的是由于信息流通不畅引起的。只有信息供应满足了公众的需求,才不会因“信息荒”而导致危机加重。这就需要大众传媒进行干预,做好信息传播工作,从而使突发公共事件的负面影响缩到最小。
  像“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政府、各非政府组织、公众之间通过大众传媒等途径进行良性互动共同促进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在地震灾难报道中,媒体除了及时、有效地报道灾情信息外,在疏导民众情绪上也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各媒体24小时不间断滚动出现的标语口号:“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反复播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危难时期亲临一线指挥救灾工作的镜头,大量报道灾民自救、志愿者无私奉献、救灾军队不畏艰险、各地民众支援灾区的感人事迹,均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把受众对危机的恐惧情绪转移到爱国热情上,让人们在危机中积压的情绪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和释放。
  
  作用之五:总结反思
  
  危机事件进入消退期时,社会生活正在逐步恢复正常,危机已不再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也不是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够清醒、系统地认识危机本身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媒体要帮助受众反思危机,总结危机处理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转危为机”,避免在今后的危机处理中出现同样的不足,促使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媒体此时的反思功能可以为下一轮的危机预警功能服务,在不断的循环中逐步提高我们应对危机的能力。大众传媒的这种反思还应当包括在突发公共事件和危机公关中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的作为、公众的行为态度以及大众传媒自身的反映。在大众传媒十分发达的今天,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将整个突发公共事件和危机公关的过程中的优势和弊端、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为今后可能遇到的危机积累有益经验。
  
  (本文为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突发公共事件中新闻舆论引导方式研究》部分成果)
  
  (作者分别系安徽师范大学新闻系教授,2008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编辑:张玉宁
其他文献
大多数中国人都以为,美国社会崇尚个性解放、言论自由,所以在公众场合,大家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没什么可禁忌和顾虑的。在美国生活时间长了,你才会发现,这种看法其实大错特错;美国人不仅在言谈举止中处处需要“讲政治”,而且这“政治”的讲法也更加微妙、更有管控性。稍有不慎,说了“政治上不正确”(Politically Incorrect) 的话,轻则被众人敌视排挤,重则会落得身败名裂。  我也是在跌
期刊
2008年,也许没有那一个外国媒体像CNN一样为中国人所熟知。由于在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报道中,出现了CNN主持人卡夫蒂的辱华报道,随着上千万网民的抗议及“做人不能太CNN”等网络流行语的出现,CNN在中国的名气大增。    发展简史与现状    CNN的全称为美国有线新闻网(Cable News Network),1980年美国新闻界狂人泰德·特纳在亚特兰大创办了全天24小时提供新闻节目的有线电
期刊
科威特人对中国有一定了解    问:不知道科威特人民对中国有什么样的了解?  阿依莎盖斯:现在有不少科威特人会来中国经商、旅游,而且他们非常重视中国。他们会问我有关中国的问题。比如说,你去过长城吗?见过兵马俑吗?见到过有关奥运会的建筑物了吗?你会说中文了吗?所以我也很荣幸能够了解中国。  问:看来他们不仅对中国的长城、古文化有一些了解,对现在的北京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您的朋友到北京来旅游,您会带他
期刊
美国对外宣传实践在策略上下足了功夫。多年来,他们努力寻找每一个宣传活动的适当切入点,注意宣传内容的接近性和本土化,争取以更为合理的方式处理敌对方的宣传信息。他们不但利用美国宣传系统正规军,还利用各种方式,操纵使用私营媒体为对外宣传活动服务。    注重切入点的选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除“美国之音”外,美国广播宣传中较有特色的是美国海军情报处针对德国海军设置的“诺顿”电台。当时,一位名叫罗伯
期刊
浓厚的阅读传统    比起奉行保守主义的英国文化和奉行民族主义的法国文化,德国人对世界、对人本有着更多的自觉意识和反省意识,其文化传统也显得更为博大、纯朴和深沉。在这个疆域和政权分裂多于统一的国度,阅读传统让文化生活远远高居于政治生活之上。德国的人均读书量和人均购书量均居世界前列。在德国,无论是在幽静的草地上、芳香的咖啡馆里,还是在疾驰的火车上、医院的候诊室里,随处都可以看到聚精会神读书的人们。对
期刊
上海市黄浦区半淞园路社区有近1平方公里的世博用地,位于中山南路西藏南路口的社区世博广场正处在未来浦西世博园的入口处,称作“陆上大门”。世博会召开期间,预计将有大批中外宾客由半淞园路社区进入浦西世博园区,透过这“第一扇窗”领略上海风情、感受市民素质。为此,半淞园路社区率先启动了世博服务接待计划,设立10处接待点,100个接待团队,并招募1000户接待家庭,从社区、小区、家庭3个层面,以文化,艺术,生
期刊
这个采访是由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20世纪中国文学史》引起的。这是德国汉学家顾彬的著作。一个欧洲人把中国文学史有观点地谈出来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关注的是,西方汉学界是如何将原本从语言学出发而进行的汉学研究,现今已将其枝蔓延伸至“跨文化传播”的领域并铺展开来,这个生机勃勃的研究领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对外传播》就以上问题采访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海外汉学中心主任张西平。    《对外传播》:
期刊
在5月22日召开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CBI)评估会”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副总编张惠珍拿着厚厚的一叠资料,向在场的专家和同行介绍道:“这些都是海外媒体和读者对《宏构如花——奥运建筑总览》一书的反馈,这就是‘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实实在在的成果。”她说,正是在推广计划的支持下,建工社与瑞士、法国、俄罗斯3家合作伙伴在短时间内交叉运作,赶在奥运会开幕之前将这本书的中文版和外文版同步推出,最终在
期刊
首次全球智库峰会将在北京举行    2009年7月3日至4日,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首次全球智库峰会将在北京举行。本次峰会的主题为“共享人类智慧共谋全球发展”,本次峰会将有来自世界各地数百位政要、学人和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等约100家国际国内主要智库和国际组织将参加会议。    第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将在北京举行    2009年7月6日至9日,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
期刊
编者按:在2008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中,中国对外媒体和媒体人不缺位、不失声,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感。媒体与政府之间的良好互动,逐渐具备的国际视野,更加注重新闻传播规律等都体现了中国媒体正在走向成熟。    岁末将至,回首本年度发生的诸多重大事件,不免感慨丛生;一路风尘走过来,真是不容易!  盘点2008年重大新闻事件,细察样品,深感我们国家更加成熟了,我们民族更加成熟了,与此同时,我们的媒体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