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迷雾寻“然”点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e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小品文,因文本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达观豁朗的人生态度,深受师生青睐。
  传统教法中,教师总是直接引入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却拓荒地、筑水坝、建鱼池,自给自足、自得其乐,更自号为“东坡居士”,让学生品析“闲”字的丰富含义。这样做虽然能达到教学目的,但有脱离文本架空分析之嫌。
  笔者细读文本后有了新的发现:“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文章起句平淡,就像写日记,但波澜紧接而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解衣欲睡”是倦怠无兴致,“欣然起行”却活跃兴致高。两句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顿显文章生趣。作者夜寝而见月,见月而起兴,由起兴而引发寻人的冲动。显然,以“欣然”入手引导学生研读,更有利于学生领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愉悦情感,进而深入理解“闲”情。
  基于这种思考,笔者这样引导学生:文中哪些词句最能体现“欣然”的心境?让我们潜入文本,逐字逐句地反复品读,然后拿起手中的笔,在文章空白处批注,并读给你的同桌听。学生写出了很多有意思的答案,如:“月色入户”,不邀而至的月色带来不期而至的意外快乐;“念”“遂”,临时起意却能马上想到可以分享美景的至交好友的快乐;“亦”,至交好友心有灵犀之乐;“步”,与怀民月下漫步时的悠闲、从容之乐;“盖”,沉醉美景后发现真相的惊喜。教师顺着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引导:“看来,我们的苏老夫子在黄州的生活真是适意欢乐啊!事实果真是这样吗?”一名学生抓住教材下的注释①说:应该不是这样,因为作者此刻被贬黄州,日子一定不太好过。另一名学生则结合课外阅读的余秋雨所写的《苏东坡突围》,详细介绍了乌台诗案的经过,印证第一名学生的看法。“是呀,被贬到这样一个‘僻陋’(林语堂《苏东坡传》语)的黄州,心境本应低落,又是这样一个平常寒凉的冬夜,月光究竟有何等魅力,能让苏轼的心情如此欣喜?我们看看课文,苏轼是怎样写月的,大家把那个句子大声读出来!”教师轻轻一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文本中来。
  如此设计,非常自然地为学生寻找到“欣然”和“闲”之间的桥梁,将他们“渡”到主旨的探讨中来。“庭下如积水空明”中的“空明”,其实是一种道家哲学,指空旷澄澈的心性。苏氏兄弟特别爱在诗句中用“空明”一词。如:“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苏轼《前赤壁赋》)“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苏轼《海市》)“老人不用多言语,一点空明万法师。”(苏辙《读旧诗》)……教师出示了这些材料,要求学生結合文本以及上面介绍的一系列背景资料思考:作者为什么用“空明”形容月色?“空明”的难道仅仅是月色吗?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讨论,品味出“空明”不仅形象贴切地表现出月色的澄澈,更是苏轼内心世界的写照:所谓“空”是放下一切的“大自由”,所谓“明”是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境界。
  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在自问自答中透露出“自得”。从中我们能够发现,作者所说的“闲”不只是不得签书公文的“清闲”,还是面对逆境的“从容”,是超然于身体劳累的“悠闲”,是诗意面对逆境、率性面对生活的“真淳”,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明”,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
  教学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理解,感情诵读全文。在深情的朗诵中,笃厚真挚、慷慨豪迈、心系民众、胸怀社稷、豁达超脱、苦乐随缘的苏轼形象在学生心中立了起来。
  (作者单位:宜昌市第四中学)
其他文献
神龙小学“小微创新 大家创育”教育创客行动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没有热闹场面,没有“大干快上”,有的只是一个个自主创新的项目组。在平静温和的变革中,学校师生的潜能得到了进一步开发,“适性教育”的理念更显厚实,实现了从管理到治理的有效转变。神龙小学发展的动因即源于此。  我们时常谈到“内涵式发展”,但真正卓有成效的内涵式发展是怎样的呢?神龙小学的样本或许是一种答案。本期,我们关注这场“静水深流”式
前不久,笔者听一位教師教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触摸春天》,以下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片段。  师(出示课文中的句子:“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张望。”):她为什么“张望”?她在“张望”什么?蝴蝶会飞到哪里?安静渴望去哪里?(教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不得不提示学生:“蝴蝶会飞到哪里呢?”)  生1:花园。  师:还有呢?  生2:草原。  师:安静是不是也想去看看
学习《笔算乘法》(人教版課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前,学生已经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乘法》,对先分后合的算理和点子图有了一定了解。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迁移、归纳、类比等方法,理解笔算过程中每一步的意义,培养几何直观,建立数学计算模型思想。  一、创设情境,交流算法  教学伊始,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妈妈带小丽到新华书店买书的情境(如下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怎
问题是引发一系列知识建构的纽带,是数学的核心、是思维的起点,提出问题的能力最终将是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创新的重要因素。纵观历史上和当今社会上那些大有作为的人,无一不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是留意到别人提出的问题,最终找到解决方法而大获成功的。由此可见,怎样找到问题、提出问题其实比怎样找到问题的答案更加意义重大。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提问,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记者:新近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内容丰富,您最关心哪个方面的改革?  李镇西:《意见》涉及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作为中学教师,我更关注《意见》中有关基础教育方面的内容,特别是有关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改革。  《意见》体现中央把教师的作用、使命以及在国家复兴过程中的战略定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是美的永久发源地。”在小学时期获得艺术体验和熏陶对学生未来成为情趣高雅的人,其作用不可低估,因为艺术能够改变生活。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被湖北省教育厅选中参加赴新加坡参加艺术教师专题培训。  【了解】  为期21天的学习,我聆听了专家们的专题介绍,了解了新加坡的教育发展历程、教育制度、双语文化、课程发展设计、少教多学的教育思想及实践、学生身心发展与管理、教育理念、创
传世名篇之所以千年传诵,亘古不衰,除华丽的文采之美、细腻深刻的思想之美外,真正能触动人心的是不加雕琢、水到渠成的人性之美。又一次品味《武陵春》(人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李清照的女人情愫,这种极为真实的人性之美再一次萦绕于心。  寫《武陵春》时,“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已不再是待字闺中、才艺无双的美少女,也不是夫唱妇随、家庭温暖的幸福女人,而是一个饱经沧桑、漂泊异乡的五十三岁的落魄女人
“自然笔记”起源于欧美,是一种观察、记录自然的方式,由美国著名学者克莱尔·沃科·莱斯利在《大自然笔记》一书中首先运用。近年来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被引进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还延伸出了素描速写自然、彩色手绘和艺术自然描绘、石头彩绘等“拓展笔记”方式,或是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来记录个人对自然的认识、体会和感受。目前,“自然笔记”活动已成为国内开展青少年生态实践活动的一种创新模式,对于激发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少数学校尝试采用“选课走班”的方式开展教学。这种方式的基本特点是,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课程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出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  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种方式在短期内还无法大面积推广。然而,不少有思想的校长看到了它蓬勃的生命力,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其逐步走向教
策略十三 数形结合,化难为易  数形结合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代数问题几何化或几何问题代数化,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简捷明快的途径。综观小学教材的各个学段和各个领域,适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教学内容可谓比比皆是。  1.在数的认识教学中利用数形结合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