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文化”犹如一朵圣地奇葩,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恰似璀璨的群星,驱散了夜空的黑暗;又像甘甜的乳汁,滋养着祖祖辈辈华夏子孙;她是我们的根,撑起了今天及日后的嫩绿与繁华!
在初中学段,如何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提高其文言阅读能力,成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于是教师们会在每学期四处搜罗各类文言文,让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不知教师们是否意识到,山东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就是很好的文言阅读材料。它是专家们千挑万选的经典之作,为文言之根基;它典型,具有代表性,胜过我们的零散搜集;它分门别类,内容丰富,会开阔学生视野;它文字典雅,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传统文化》从初一到初三共三册,每册都包括四部分内容,如经典驿站、名人长廊、文艺园林、风土画卷;每篇都配有“课前说明”、“正文真迹”、“注释文意”、“灵犀一点”、“直面人生”四部分提示。它为师生提供了阅读之需,解了燃眉之急,会使我们的阅读存折变得更加富有。
那么,怎样融山东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于鲁教版《语文》教材的学习,并使二者相得益彰呢?
一、选准整合点,融《传统文化》于全年语文教学
教师可以把《传统文化》一书融于一学年的语文学习中,并进行系统的整合,融合点分别从每篇文章的实际出发,或者是作者、体裁、写作手法,亦或是主题、人物、风景名胜等。
二、概括单元主题,融《传统文化》于某单元主题教学
以初三第五单元为例,怎样进行同一主题下的单元教学呢?教师可进行如下尝试:第五单元主题为“感悟仁义”,共十课时。第一课时:课内精读《公输》,整合《论语·卫灵公》,融合点是说话的艺术。第二、三课时:课内精读《孟子》两章,整合《论语·季氏》,融合点是君子之道。第四、五课时:课内精读《鱼我所欲也》,整合《论语·阳货》,融合点是仁义之为。第六课时:课内精读《扁鹊见蔡桓公》,整合《论语·宪问》,融合点是品德修养。第七课时:课内自读《庄子》故事两则,整合《老子》,融合点是老庄哲学。第八课时:课外主题拓展阅读——《我所了解的先秦诸子》。第九课时:综合实践活动——搜集诸子知识,制作名人档案。第十、十一课时:写作《仁义之我见》。
语文课一学期大约有100课时,教师们操作起来还是绰绰有余的。
三、制定课型模式,融《传统文化》于某课时教学
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可以制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型,如诗文诵读课、精读拓展课等。例如“精读拓展课”的模式可分为三步:1.创设情境,走进文本;2.探究问题,导疑解惑;3.链接“传统”,拓展延伸。
如学习《鱼我所欲也》时,教师可整合传统文化中的《论语·阳货》(三则),三则分别为《割鸡焉用牛刀》、《恭宽信敏惠》、《爱的回报——孝》。课题为:《走近孔孟,感悟仁义》。
在“链接‘传统’,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教师可做如下设计:
教师: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推崇的仁政难道仅仅是“舍生取义,保有本心”吗?其实亚圣孟子只不过是把至圣孔子“仁”的理念发展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已,真正“仁”的源头来自哪里?
学生:孔子!
教师:那就让我们踏上时光隧道,也成为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一个,虔心聆听他老人家在《论语·阳货》中的高见吧!
同学们打开《传统文化》至第14页,朗读《论语·阳货》(三则),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感情朗读、激情背诵、课本剧表演等,来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
丙组表演了课本剧,学生感受:我们明白了“孝”就是“仁学”的基点,由此联想到“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这节课仅仅是打开了学习孔孟的一页篇章,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同学们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发现孔孟、研究孔孟、学习《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传统文化》(山东地方课程)。
[2]《语文》(鲁教版)。
[3]《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在初中学段,如何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提高其文言阅读能力,成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于是教师们会在每学期四处搜罗各类文言文,让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不知教师们是否意识到,山东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就是很好的文言阅读材料。它是专家们千挑万选的经典之作,为文言之根基;它典型,具有代表性,胜过我们的零散搜集;它分门别类,内容丰富,会开阔学生视野;它文字典雅,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传统文化》从初一到初三共三册,每册都包括四部分内容,如经典驿站、名人长廊、文艺园林、风土画卷;每篇都配有“课前说明”、“正文真迹”、“注释文意”、“灵犀一点”、“直面人生”四部分提示。它为师生提供了阅读之需,解了燃眉之急,会使我们的阅读存折变得更加富有。
那么,怎样融山东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于鲁教版《语文》教材的学习,并使二者相得益彰呢?
一、选准整合点,融《传统文化》于全年语文教学
教师可以把《传统文化》一书融于一学年的语文学习中,并进行系统的整合,融合点分别从每篇文章的实际出发,或者是作者、体裁、写作手法,亦或是主题、人物、风景名胜等。
二、概括单元主题,融《传统文化》于某单元主题教学
以初三第五单元为例,怎样进行同一主题下的单元教学呢?教师可进行如下尝试:第五单元主题为“感悟仁义”,共十课时。第一课时:课内精读《公输》,整合《论语·卫灵公》,融合点是说话的艺术。第二、三课时:课内精读《孟子》两章,整合《论语·季氏》,融合点是君子之道。第四、五课时:课内精读《鱼我所欲也》,整合《论语·阳货》,融合点是仁义之为。第六课时:课内精读《扁鹊见蔡桓公》,整合《论语·宪问》,融合点是品德修养。第七课时:课内自读《庄子》故事两则,整合《老子》,融合点是老庄哲学。第八课时:课外主题拓展阅读——《我所了解的先秦诸子》。第九课时:综合实践活动——搜集诸子知识,制作名人档案。第十、十一课时:写作《仁义之我见》。
语文课一学期大约有100课时,教师们操作起来还是绰绰有余的。
三、制定课型模式,融《传统文化》于某课时教学
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可以制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型,如诗文诵读课、精读拓展课等。例如“精读拓展课”的模式可分为三步:1.创设情境,走进文本;2.探究问题,导疑解惑;3.链接“传统”,拓展延伸。
如学习《鱼我所欲也》时,教师可整合传统文化中的《论语·阳货》(三则),三则分别为《割鸡焉用牛刀》、《恭宽信敏惠》、《爱的回报——孝》。课题为:《走近孔孟,感悟仁义》。
在“链接‘传统’,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教师可做如下设计:
教师: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推崇的仁政难道仅仅是“舍生取义,保有本心”吗?其实亚圣孟子只不过是把至圣孔子“仁”的理念发展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已,真正“仁”的源头来自哪里?
学生:孔子!
教师:那就让我们踏上时光隧道,也成为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一个,虔心聆听他老人家在《论语·阳货》中的高见吧!
同学们打开《传统文化》至第14页,朗读《论语·阳货》(三则),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感情朗读、激情背诵、课本剧表演等,来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
丙组表演了课本剧,学生感受:我们明白了“孝”就是“仁学”的基点,由此联想到“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这节课仅仅是打开了学习孔孟的一页篇章,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同学们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发现孔孟、研究孔孟、学习《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传统文化》(山东地方课程)。
[2]《语文》(鲁教版)。
[3]《初中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