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河惊初见:张炜与《你在高原》

来源 :走向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作家韩少功谈到张炜的《刺猬歌》时说“这本书是一次惊人的技术试验和精神远行,爆发出丰沛和奇异的想象力,将人类与其它生物无缝接通,将现实与神话交融一体,所创造的超验世界让《聊斋》式的神幻都显得简陋。现实的正义感色谱鲜明,但牢牢扎根在终极意义的遥远苍茫里。”美国著名汉学家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说:“张炜是中国当代创作最丰、最受推崇的作家之一。”“《古船》开始创作时他年仅28岁,无论在内容、风格还是历史视角方面,都称得上突破之作。他创造了中国小说的一座里程碑、一部对一切人类进行言说的作品。”“在西方,张炜一直是个谜一样的人物”。而巨河般的39卷长篇小说《你在高原》问世以来,张炜在读书界也成了“谜一样的人物”。
  
  惊初见
  
  初识张炜还是在1 997年春节后的一个聚会上。本来已婉言谢绝朋友,但听说张炜可能会参加,便又厚着脸皮去了。没办法,那时我的工作和作家有关。当时手机还没普及,联系方式除了家庭电话就是单位电话和传呼机。我想像张炜这样的作家断不会使用传呼机,所以一直是往他家里打电话,奇怪的是打了许多次这部电话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从未有人接听,以至于让我产生了似乎永远无法接通的绝望感。那时脑海里形成的张炜印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他应该经历过世间的大苦难,这种感觉来自他的作品;二是觉得他很是神秘,这来自道听途说——什么躲到深山里写作啊,至今用钢笔啦,想见到他本人很难啊……所以感觉张炜是一个生活在自己构建的葡萄园世界里的理想主义者,可能会是一个愤世嫉俗、离群索居的怪人。
  在参加聚会的路上,我想像着张炜的样子。这位成就巨大的文学家,不知将是一个怎样孤傲、乖戾、偏执、难以接触的人啊。一走进大厅,我就开始四处张望,特别关注人多声喧之处的核心人物。正当我犹豫的时候,一位曾说过“张炜已远远地走在了前方”的师长走过来寒暄。我趁机问他哪位是张炜。他很快领我走向张炜所在的地方。那是一个僻静的角落,只有两三个人。师长指着一个背靠大红柱子坐着的人小声说:他就是张炜。只见灯光下一个面色清秀略显倦意的中年男子,两手轻轻地分按在两膝之上,眼帘微垂,安详沉静;微蹙的眉峰间凝着一缕忧思,一对深邃的眼睛清澈明净,开阔的额头棱角分明,苍白的国宇脸上不染半丝烟火气,说起话来慢声细语。眼前的张炜实在让我惊讶不已,因为人生阅历还算丰富的我,从未见过气质上如此纯净超然的人。他身上好像笼罩着一个神奇的巨大气场,让嘈杂喧嚣的世声无法靠近,而挨近他的人,又不知不觉间被滤掉自身的浮躁之气。
  那晚还有一件让我吃惊的事:张炜竟然也有传呼机!面对我的震惊,他笑眯眯慢悠悠地告诉,用传呼机是为了过滤掉一些不必要的打扰。
  后来与张炜接触多了,才逐渐悟出他独有的气质内涵,是一种岁月智识在大劳者身上沉淀下的纯粹质朴淡泊和包容。那一晚直到今天依然记忆犹新,每当想起灯光下的张炜,心里总要浮出老子的那句话:专气致柔,能婴和乎?
  
  童心烂漫
  
  我特别喜欢张炜那些描写林子、河流、海滩、果园的作品。那是一个非常奇异独特的艺术世界,就像屠格涅夫笔下美丽开阔的俄罗斯草原或杰克·伦敦笔下丛林莽莽冰雪皑皑的阿拉斯加的道生,每个字里似乎都蕴蓄着大自然的性灵和伟力。张炜对自然界的生灵,有一种特殊的情愫。他好像与自然界的植物和动物亲密无间没一丝隔阂。这一点到了他近期的长篇巨制《刺猬歌》和《你在高原》中,简直发展到了一种极致人与动物心神相通水乳交融。我想杰出的作家大概生来就是自然之子,即使世事通达至“老道如耄宿”,然而心灵却依旧“纯洁如孩童”,世间苦难的墨汁,永远难以浸染他们那颗烂漫的童心。
  张炜刻画过很多令人难忘的狗《护秋之夜》里大贞子的哈,《蘑菇七种》里老丁的宝物,《秋天的思索》里老得的大青,《我的田园》里拐子四哥的斑虎,散文《万松浦纪事》里的大冬冬和小冬冬……而现实生活中张炜对狗的喜爱更是难以尽述。有位非常熟识张炜的同界朋友曾很得意地告诉我:张炜再单纯不过了,你给他下个套他就能往下跳。看那位朋友说话时很有把握的神情,还不知给张炜下过多少次套呢。这真有点儿令人匪夷所思。弼历非同一般的张炜,竟然像孩子一样单纯善良,对朋友不用说,永远捧出一颗滚烫的心;就是对曾经伤害过他甚至是伤害得很重的人,他也没一点儿恨意。他所记得的只是这个人古怪有趣的与众不同的地方,而不是对他造成的伤害。只要力所能及,他还会一如既往地伸出援手,没有半点心机,只会爱,不会恨,对世间万物众生柔情眷眷。我想这种烂漫的童心,不正是一种大慈悲吗?
  
  流量巨大的河流
  
  张炜的创作给人感觉好像是一条流量巨大河流,波涛滚滚不舍昼夜,永远不会枯竭。从1973年的《木头车》(收入小说集《他的琴》)开始,迄今为止,张炜的创作生涯已度过了漫漫36年之久。他的全部著作加起来已达1200多万字,包括18部长篇、11部中篇、130多个短篇和300多万字的散文文论以及两本诗集。他在海内外出版了几百部单行本,获奖50余次,作品被译成英、德、日、法、韩等多种文字。由于张炜的长篇小说成就太大,所以一提起张炜让人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古船》、《九月寓言》、《家族》、《柏慧》、《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你在高原》等巨制,而他那些精彩的中短篇小说、美妙的散文、深刻的文论和隽永的诗章总要被淹没在长篇成就的辉煌里。
  《古船》和《九月寓言》一直被视为张炜在上个世纪的代表作。《古船》被海外誉为“五四以来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被评为“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亚洲周刊)、“金石堂选票最受欢迎的长篇小说”。《古船》还被法国教育部和科学中心确定为高等考试教材。世界最大的出版机构哈泼·柯林公司向全球推出现当代中国文学时,《古船》是惟一入选的中国当代作品,仅英文版就分为美洲和欧洲两个版本推出,是目前在国外印量最大的一本大陆纯文学长篇小说。《九月寓言》与作者分别被评为“20世纪90年代最具影响力10作家10作品”,在港台地区和美国日本等出版后都获得了极高评价。
  其实在完成那两部长篇之后,张炜写作的重点即转入了《你在高原》。这是一部费时20多年的文学马拉松。他靠惊人的毅力跑到了最后,获得了巨大成功。这同样是一次语言的超越。著名作家陈应松在文章中曾对张炜的文学语言作了如下评价:“文坛不乏才华横溢者,可语言能到这种自由、放松、挥洒自如、句句见彩的境地,也确乎太难了。张炜把狭小的、原始形态的、芜杂的方言变成了如此美妙、有力、前无古人,也许将后无来者的现代文学语言。他无疑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天才性作家。”
  可以说张炜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创造了个神话。他取之不竭的创造力就像一个谜,留给读者无限期待的空间。其实他2009年出版的《芳心似火》与文论集《在半岛上游走》,就是这个谜语最好的破解。前者是一部奇特的历史文化专著,以诗一般的语言和意境,探寻了人类的情感、智慧、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和历史,探讨了人类生存处境和未来走向的命题,文字间交织着纯净与苍茫、激越与浑厚。这是部乍一问世就打动了无数人的、当之无愧的21世纪的智者之书。后一部则怦怦跳动着一个正直的作家之心、显示了强大的精神和人道力量。这种心智和思辨,正是完成《你在高原》所必需的基础。它们甚至可以看成39卷大书长长的引言和后记。
  这使我们明白张炜巨大的激情和永不枯竭的创造力到底来自哪里。原来他对人间对世界,永远拥有一颗似火一样炽热的芳心啊!
其他文献
世博会上,你尽可享受一场齐鲁盛宴。除了山东馆之外,山东的“网上世博会”、文化演艺活动、鲁菜展示都将向每一个参观者传递浓厚的齐鲁大地的人文气息。    汇聚了世界智慧的世博会,自然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借助世博会这个大平台,除了山东馆的集中展示之外,“网上世博会”、文化演艺活动、鲁菜展示都将向每一个参观者传递浓厚的齐鲁大地的人文气息。     “山东世博”不落幕  一场世界盛会,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到现场
期刊
2009年,科学又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张福仁率领的研究团队联合安徽医科大学张学军团队和新家坡基因研究所刘建军团队采用国际最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通过对11400名麻风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研究,发现了7个麻风病的易感基因,取得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Through their research on 11,400 lepers and healthy s
期刊
上海世博会山东馆,以蓝色曲线造型舒展通透,将山的厚重与海的灵动融为一体,艺术语言与展示主题巧妙结合,勾勒出“海岱交融”的“齐鲁青未了”,被誉为“别出心裁的巨型雕塑”。    《走向世界》:山东馆造型独特、结构巧妙,赢得了“大气磅礴”、“精美绝伦”的赞誉。请您谈一谈,山东馆外部造型的设计创意是怎样形成的?   潘鲁生:世博会提供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理念碰撞融合最直观的空间,如何通过山东馆的造
期刊
中式英语指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特色的英语,在英语中被称为“Chinglish”,像“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类充满了中国特色的极其不靠谱的英文短语和句子,就是经典的中式英语,不但外国人看不懂,就是学英语的中国人猛一看了也会觉得莫名其妙。  但是,随着中式英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再加上近几年国外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度不断增加,有些中式英语逐渐被
期刊
2010年上海世博会让世界把目光聚焦“城市”,力图在“城市化”和“反城市化”思潮中,探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本届世博会将给后人留下我们对未来的承诺:坚持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地球家园的必由之路。    159年。  这是一段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的历史。1851年5月1日,英国海德公园内一座叫做“水晶宫”的玻璃建筑挂满了万国彩旗。从此,一个叫做“世界博览会”的盛大活动,就成了整个地球人类的共同节日。在
期刊
“一路佳木繁阴,野芳发幽,草秀郁葱之气,使日有濠浮问想,又渡小桥而南,垂杨拂地。”这篇清代临清钞关榷税史李基和所作的《东郊春树》所在地,便是今天的临清市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这里,曾是著名的临清“老十景”之一。随着历史的变迁,这里已不见当初时期的影子,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另一幅世外桃源胜景:沙丘起伏,林木森森,庄田纵横,村舍掩映,远远望去,若一副墨泼黛染的山水长卷。  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淇河、
期刊
根的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它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艺术。说它年轻,是因为近些年才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说它古老,则因为这门艺术在中国几经兴衰,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原始社会用木锄松土,古帝少昊时期雕刻木像,商周时期造木人木雕作品同其他工艺美术一样,从原始人的劳动中逐渐产生了。著名史学家常任侠先生也曾说过:这种根制装饰品与日本古代叫作“根付”的东西相似,我们民俗端午节小儿佩戴苍术根也是原始的遗风
期刊
孔府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界限在内宅门。内宅门的一切设置,充分表现了中国高门大第家规家教的森严。  内宅门严禁任何外人入内。清朝皇帝特赐虎尾棍、燕翅、金头玉棍三对兵器,由守门人把持,有擅入者,“打死勿论”。内外联系由特设的两种传事差役担任:一种叫差弁,一种叫内传事。都有十几人,轮番在门旁耳房内值班,随时向外和向内传话。  孔府的内宅自然也是其私密的宅居之所。  在孔府的内宅门内壁
期刊
女人的自然属性决定她更适合于家庭,所以自古以来,男主外,女主内。  如笼子里面的鸟想出去,女人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便要求飞出去,与男人一样闯世界、打天下。女人的想法得到了男人的支持。“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于是,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后有“娘子军”扛枪打仗,有“铁姑娘”进山伐木,有“三八船队”出海打渔,有女飞行员翱翔蓝天  中国可能是世界上男女地位最平等、同工同酬率最高的
期刊
左思的《三都赋》洋洋逾万言,具有超凡的艺术感染力,写得相当精彩。洛阳城中豪贵之家竞相购买纸笔传写誊录,一时竟使纸价上涨。    The "Shu Capital Rhapsody", the first of zuo Si's rhapsodies on the three capitals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described the city of 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