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虚实手法探略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本为心斋,人的心灵就是一所大房子;庄子说“虚者,心斋也”。一个真正的诗人,往往能够从务实的繁杂琐屑中挣脱出来,去务虚,经营心斋就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李贺避父讳而不能参加进士考试,这就有了成就伟大诗人的前提——压抑,这符合弗洛伊德所讲的把被压抑的欲望变成高尚情绪而为他人共同欣赏的原理。李贺的勤奋又是出了名的,再加上他天资聪慧,于是他就成了诗歌的传奇。心斋所蓄,思考与想象难以避免;思考與想象的东西,总是虚的。
   上天造就这么一个神奇的李贺,世人称其为诗鬼,可谓名副其实。就其生命而言,他只活了短短27年,却创作了大量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不能不让人惊叹。其作品可谓鬼斧神工,造化神奇。《庄子》上讲了一个“运斤成风”的寓言,而这个成语后来多用以比喻技术极为熟练高超,李贺写诗的技艺完全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李贺的诗境直逼鬼境,——他就是那个“运斤”而风声萧萧的诗鬼。
   唯此一诗鬼,李贺的鬼才主要表现在诗歌意象的择取与意境的经营上。他往往通过诡谲奇异的意象,创造出虚诞荒幻的意境,从而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表现个体生命运转的种种难解之谜。他对古代神话的眷顾与加工,所表现的阴森瑰丽的奇幻境界,往往激发人们对神秘世界的窥探欲望,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意义追问与思考。他的诗总是指向生命的最底层,即潜意识里黑暗浓稠、真实生动的精神活动。
   李贺的诗之所以独特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他呕心沥血的创造,这不单是语言的变形幻化,更重要的是他苦心孤诣而营造的诗境风格,高蹈尘外,横绝千古,似绝尘而去,却又扑面而来,使读者魂悸魄动,手足无措,却又爱不释手。好的诗境创造,也离不开“虚实”手法的运用。李贺《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此诗意象诡谲,意境神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诗人把虚实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通过铺陈夸饰、映衬烘托、描摹渲染,一再蓄势,形成格调独出、境界高远的审美趣味,给读者艺术再创造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经营意境,先要蓄势。此诗一开篇便先声夺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运用借代手法,实写箜篌制作材料千挑万选,实在得之不易;诗人以琴质的优良借以衬托李凭演奏技艺的高超;以物写人,由人写音,似实而虚,起调不凡。李贺炼字可谓造化神奇,“高秋”前特着一“张”字,意在表现张弦演奏的意思,但比用“奏”“弹”之类的动词,表达多了铺张、夸饰的意趣,更具艺术表现力。“张高秋”,即演奏于秋高气爽之时节。本来秋季是一个干净利落、爽朗明秀的季节,但诗人却偏偏炼一“颓”字,使诗的基调停滞于哽咽不畅的深沉幽郁的厚重氛围里,踟蹰犹豫,徘徊不前。诗人暗用列子“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典故,属于虚写,目的就是启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为后文更进一步夸饰铺陈张本。
   诗人匠心独运,箜篌声属于音乐,本无形无色,难以摹拟,但诗人偏从想象的客体落笔,以虚御实,以实显虚,亦实亦虚,亦真亦幻,极富浪漫主义情怀,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琴声悠扬,传播甚远,连诸女神——湘夫人、素女,也被这优美的乐声打动,愁绪难遣,苦闷忧郁,以至于潸然泪下。如此联想,就虚生发,让人有神游九天、心骛八极的梦幻之感。由自然到神灵,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云不流,神女愁,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原来“李凭中国弹箜篌”,由天上到地下,以“赋”笔点出原因,好似这一切的“反常”都是李凭惹的祸,使浪漫主义的虚构与想象有了现实的依据。诗人笔锋一转,以“昆山玉碎凤凰叫”来比兴,以声拟声,着重渲染乐声的奇妙变化;那箜篌声突然一下子高起,如同昆仑山崩塌而震碎美玉一般,令人诚惶诚恐,惊惧不安;接着琴声又变得婉转动人,时而如凤凰啼叫,使人不由想到百鸟朝凤的宏大场面,极富意境美。“芙蓉泣露香兰笑”则是运用了移觉和移情的手法,以形绘声,比拟生动,构思奇绝,美妙的琴声如同芙蓉上晶莹剔透的露珠,而带露的芙蓉又似哭泣的美人,哀怨可人;即使盛开的兰花也不张扬,总给人以敛口欲笑的美人形象的遐想,如此写来,极富人情美。读者在李贺所创造的假想美妙画面中去揣摩李凭所创造的音乐意境,时而悲抑,时而欢愉,情绪也随之波动。演奏家的经营是通过诗人的再经营而表现的,这就要求读者用心去领悟以实写虚、以虚统实、虚虚实实、形神兼备、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可谓妙趣横生,摄人心魄。
   诗人通过有力的铺叙经营出一个小高潮之后,又需要使诗的节奏和缓下来。“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音乐的节奏舒缓了,调子也深沉了,整个长安城的冷气寒光仿佛都被这箜篌声所消融。这里也用了夸张与移情的手法,表达听众欣赏音乐时的自由联想与心理体验。此处炼一“融”字,着实高妙,而“动紫皇”的“动”字也用得惊心动魄。乐声传到天上,天帝已被惊动;女娲也被惊呆,好不容易用炼就的五色石把上天补好,没想到却被李凭的琴声所震破,招来一场飒飒秋雨……这是何等荒诞不经的想象,如此就虚写来,诗人却不打住,又进一步引导听众进入一场梦境,仿佛那李凭已飞到神山之上,教练神妪成夫人弹奏箜篌。诗人在此炼就一个神奇的“逗”字,活泼洒脱,超凡脱俗,诗人的纯真烂漫之趣便跃然纸上。如此瑰奇的想象,非天才诗人,何人能为?
   由于秋雨而涨了秋池,于是“老鱼跳波瘦蛟舞”,自然而然的联想,水到渠成。“蛟”冠以“瘦”尚可忍受,而“鱼”冠以“老”简直让人崩溃,老鱼与少鱼是怎么分辨的?老鱼、瘦蛟尚能闻乐跳波起舞,而少鱼、肥蛟又在干什么呢?——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趣味无穷。这符合李贺诗一贯炼字的风格,“冷”“瘦”“病”“枯”“老”“死”“蛇”“鬼”等阴森可怖语汇的频繁使用,渲染的往往是怵目惊心、诡异阴森的氛围;但这里却是写音乐,诗人有意陌生化的形象描绘,以及这种反色调的画面凸显,恰好衬托出箜篌声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感人至深。
   诗人选择的意象多是运动的,它们波澜壮阔,不同凡响,给人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紧迫感。至“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结句,却改用静态意象,作进一步烘托。在那高高的月亮之上,吴质倚着桂树,玉兔静伏不动,一切都像雕塑一般,被这音乐定格成生动的剪影。诗作做结,如同音乐的尾声,渐行渐弱,缓缓而止,却有余音绕梁、不绝如缕之感,令人回味无穷。
   李贺写诗继承屈原遗风,这一点世人皆知;而屈原诗风最大的特点就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品最能真实的展现人的内心世界,因为它能够突破思想的阈限直抵人的潜意识活动。屈原改编神话,比如《湘夫人》,完全就“虚”里去生发,看不到一点“实”的影子;李贺虽祖屈原,但他不是要刻意讲一个完整的神话故事,而是截取多个神话的片断,以典故的形式去布排、铺陈、渲染,书写自己独特的心灵体验。
   虚实结合的手法有利于情感抒发,诗人在眷顾心斋的时候,往往假借意象抑或事件,去委婉地言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李凭弹奏箜篌也许确有其事,也许没有;但这并不妨碍诗人真实而生动地叙说,这是事件;神话也是事件,但更重要的它也是意象。由事件的叙说到意象的择取,必然贯彻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笔者短诗《逃跑》:
  “寻找城堡,燕子
  在感觉的外围筑巢
  
  完整的坍塌
  坍塌的夯牢”
   燕子寻找旧垒,并把其修好,当为真实事件;但诗人总会就虚里去联想、思考,有关人生的种种况味,以及人生终极价值的意义叩问,就成为自然而然的显露。逃遁即回归,放逐即召唤。人,常常处在一种被羁绊、被间离、被役使、被放逐的无根、无序、无法规范、不能确认的莫名状态,回归的话题就显得特别重要。燕子筑巢的行动所能隐喻的人生,具有“西西弗斯”式的悲剧色彩。一个人每天所能坍塌的本真部分,如同修补城墙一样,是否能够一次又一次夯得结实而牢靠?——这本身就是个问题。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基于校本教材《诗歌鉴赏基础》的诗歌教育实践研究”重点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9]GHBZ033)成果。〕
   [作者通联:甘肃白银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在这幢大屋——/从老鼠/它们熟知暗渠,/到鸽子/它们一无所知——/我住在那里常有假想。∥回家晚了,/想掏钥匙/打开房子/当我摸遍全身掏钥匙/才发觉我需要钥匙/始能走进自己的房子。∥是有点饿了,/用我的手/吃一只鸡/当我吃那只鸡/才发觉我吃着的/是一只冰冷的死鸡。∥然后我低头弯腰,/脱掉鞋子/当我脱鞋才发觉/我们需要低头弯腰/如果我们想/脱掉鞋子。∥我平直躺着,/抽一根烟,/然后在黑暗中肯定/有人
期刊
同学们在考场上写记人记事的文章时,总是抓耳挠腮,感叹身边没有大事发生,也没有大英雄出現,成天所见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件和不值一提的小人物,不知道要怎么写。其实生活处处皆文章,平凡的小人物也有闪光的地方,他们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甚至有些是处于社会最低层,如朱自清笔下的父亲,又如杨绛笔下的老王,但在他们身上总有感动我们心灵的地方。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小事情、这样的小人物,如何很好的将他们写出来呢? 
期刊
“成熟的葡萄和我逢场作戏的誓愿/用绿金吞吐那令人吃惊的柔媚之光,/你的秀花带着天真的愉悦愈加美丽,/仿佛将那一碧万顷的晴空向往。//我忆及你,仿佛听到你姗姗的步履,/并为一种天仙般梦幻的霞衣霓裳彷徨,/可能带点忧伤排解/比完全沉迷于意愿的镜影还要强。//你的绣着蔓饰、脱了线的衣领/仿佛粗鲁地将鲜花的允诺丢得净光,/我宛如看到你的手将那融解了生命的碧丝/绣成一片绿叶,在那叶轮的宛转里有你的/神采飞扬
期刊
中国当代诗坛是个复杂的多面体,说泥沙俱下的有之,说鱼目混珠的有之,说硕果累累的有之,一方面大量诗人和诗作涌现,另一方面某些诗人和诗作又遭到读者的质疑。特别是一些断章取义的网友恶搞诗人和诗歌,以“梨花体”“羊羔体”“啸天体”“乌青体”“荡妇体”命名,嘲笑某些诗人及其诗作。据我了解,这些诗人都有严肃的创作态度,都在进行着诗歌的某种探索,也都有不错的诗歌文本,他们不应该遭到嘲弄,而应该受到尊重。“羊羔体
期刊
猛獸,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形象,人们常常将其和洪水相提并论。美洲狮硕大无比的身躯、东北虎震动山谷的低啸、草原狼寒光闪烁的獠牙、印度森蚺吃人不吐骨头的大口,已成了力量和恐惧的象征。那些训练有素的战马,能从容地驰骋于枪林箭雨之中,可一看到猛兽的模样,便立刻一个个两股哆嗦,浑身战栗,转身就逃。可是最近,却有一位神智正常的男子为逃130元的动物园门票,翻墙进入虎园,最终被老虎咬死。对于这一令人惊骇的事件,我们
期刊
审视自我是自我修炼的一门功课,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看清自己的仪表,还要觉察自己的心灵,其目的是要了解自己。在尘世里,我们的身体会沾染一些灰尘,我们的心灵有时也会迷茫。学会审视自己,就是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角度,打量自己,反思自己,修整自已,校正自己。人们常说: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做人应明如镜,清似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才能把握自己,做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有的放矢,不
期刊
一、学习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新课标亦明确提出:“教师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变革教学方式,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高中
期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下简称《从》)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
期刊
紫禁城的台阶,层层既经百年风雪。故人的宫殿已成为一处寂寞的所在,只剩文物,一个一个地等待着交心之人,为他们揭开崭新的生命画卷。   【一·半世钟情】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的”,这是宝玉与黛玉见面时欢喜的遇见;“相逢一瞥,一眼一生”,这是文物修复师与文物决定一生的遇见。  
期刊
《背影》是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自问世以来,朱自清的名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体。九十五年来引起了众多研究者不同角度的关注,对《背影》提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辟见解。  下面从主题、结构、艺术特色三个方面综述对《背影》的解读。  第一部分 文本解读综述  一、《背影》的主题  1.深切的舐犊之情  《背影》一文主要回忆了祖母去世后,失业的父亲为儿子送行,并攀爬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