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景教学 优化历史课堂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you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景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它要求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拓展教学思路,善于创设各种情景,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教学初始:设置情景,引人入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更是如此,设置好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特别重要,它是提高45分钟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知的欲望,对于整节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用动情、流畅语言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例如我在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节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和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事实!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回到历史的1900年,共同体会那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悲壮历史。”这样的导语使课堂一开始就笼罩了浓重的气氛,学生的思维与课本内容的氛围相融合,对于后面的教学起到了引领作用。再如:在学习《古代罗马》一章,我这样导入:你们都知道2008年将在中国北京举行第29届奥运会,但你们是否知道它的发源地在哪里?我们奥运会开幕式的场馆可坐10万人,但你是否知道在多1900年前的古罗马大剧场可以容纳多少观众呢?从而导入新课。这样的导语设置,使学生迫切地产生一种渴求答案的强烈愿望,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过程中:深入情景,体味历史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中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是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所以,我在上课时,努力将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结合在一起,善于打破时间限制,接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抓住历史知识与学生实际的契合点,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历史,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进入情景之中。
  例如:在《繁盛一时的隋朝》中讲到科举制时,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世界一些国家对中国科举制的看法:
  英国:“它会像火苗和印刷术一样”。
  美国:“我们在洪荒的时代,中国人已在读书”。
  日本:公元7至8世纪之际,日本引进中国的律令制度,模仿唐朝实行政治改革。
  韩国:“我们公道,惟在制度”。
  目前,西方学术界公认: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源于中国的科举制。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这样,引导学生深入情景,在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我接着问: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像牛顿这样的人?于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讲完后,我再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在了解科举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的考试制度谈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深入情景,体味历史。
  三、课堂结束:设置悬念,主动探究
  听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个人都会产生一种“心灵之痒”,究其原因,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潮或矛盾冲突到剑拨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留下悬念,来吊你的胃口。同样,教材的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旧课往往是新课的“钥匙”,因此,在结束课时,要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的联系点,精心设悬念,使学生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谜”的需要,从而去主动探究。
  例如:我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结束时,“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再次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火把,1928年到1930年,中国共产党创立了一个又一个的革命根据地,革命力量在不断壮大,这引起了国民派反动派的仇恨,于是国民党军队对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围剿’,目的是要消灭革命烈火,消灭红军”,我设悬念:“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等人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的前四次‘围剿’,而第五次‘反围’剿却失败了,这时红军面临被动挨打失败的局面,中共中央被迫做出什么决定,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中转折性的会议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转折性的会议?请同学们课后预习《红军不怕远征难》找出答案。”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去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再如讲《香港、澳门的回归》结束时,我这样设置悬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为台湾提供了范例,我党在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过程中都做了哪些努力,并取得了哪些成就呢?请同学们预习《海峡两岸的交往》。这样,虽然这节课结束了,但知识的空间并没有关闭,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研究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去延伸、去发掘。
  总之,情景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作为历史课老师,我们有责任在历史课堂上再现历史,让孩子们切实去体会人类走过的昨天,无论荣辱兴衰,都让人们感觉到今天沉甸甸的责任,从而激励我们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其他文献
一、素质教育的现状  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作为国家的主人和民族的一分子,曾经或现在的受教育者或教育者,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关注教育。  对于教育制度,受教育者或教育者都认为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对于应试教育有些人可能这样理解:应试教育有利的一面是能加快孩子们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但对诸如个人能力、综合素质、创造性等则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弊端相当多。  应
期刊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在1~2年级,则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和巩固学生的识字。从实际出发首先得充分挖掘课堂教学,创设情境,采用丰富多彩的方法来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愿望和识字兴趣,从而能够自主识字以提
期刊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经过工作实践,我得出的结论是: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汉字的重要性,并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期刊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1.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例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3~4年级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完成或者超额完成这个任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作好计划,善于选择有益的课外读物,并养成阅读习惯。  一、教师要转变课外阅读观念  尽管“新课标”中对课外阅读
期刊
一、导致学生后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主观和客观原因  1.主观原因。主观上的因素是导致学生后进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学生的意志薄弱,情感脆弱,自觉性差。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的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
期刊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内驱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
期刊
本人浅见,目前语文课程改革是强调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培养高素质人才之举措。事实上,很多学生并不明白什么才算是学好了语文,是对教师的言听计从,还是自己的理解感悟。也就是说很多学生只是机械的接受知识而不是自动的探讨知识。其实归结起来也就是语文素养不知道如何提高?实践证明,良好的语文素养是一个人素质高的重要外在表现。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人,无论在事业上或是在为人处事上均会取得成功。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期刊
教学内容: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能掌握信息的一般过程,感受信息对生活和学习的作用,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表达及运用。  教学难点:了解生活中的信息过程。  序幕  人物:教师。  时间:上课前一天。  地点:办公室。  事件起因:新学期的第
期刊
“比较水的多少”是教科版科学教材《水和空气》单元的第四课,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解决比较水的多少这个问题,使学生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认识到液体的多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和工具进行比较,但测量结果差异较大,为了方便测量信息的交流,需要使用统一的标准工具——量筒。纵观教材整节课的活动设计,结构紧密,条理清晰,不失为一个经典的科学探究活动。  我第一次上这节课时基本上原样照搬了教材中的设计,结果超时了约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