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中央文件的精神指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政工作者的重中之重。教育模式的选择是首先要应对的。本文对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从现行的教育模式和基本认识两方面,整合了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文献综述。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认同路径
2014年五四和六一期间,习总书记就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当代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如何在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接下来工作的重点。在开展教育之前,我们需要全面了解现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模式。
一.现行两种教育模式
自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国内各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受区域环境、专业特色等影响,各高校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多样、方法不一。目前,普遍采用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理论灌输”模式;二是“实践教育”模式[4]。侯爽在其研究中指出,第一种教育模式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有明确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第二,由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采取灌输或讲授的方式对这些内容进行传递;第三,突出国家、社会和教师在教学内容、标准、规范等方面的权威地位[1]。它的具体形式包括政治理论课教育、政治理论学习和个别辅导三种。与此同时,各高校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还开辟了实践教育模式,依托“第二课堂”和校外“第三课堂”进行补充教育。
袁祖社博士在其《价值观教育范式的价值反思与路径转换》一文中,从灌输性范式和主体性范式的内涵入手,提出了利用主体际性价值观教育实现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主张。袁博士认为,价值观教育基本范式的转换与嬗变,必将为价值观教育提供新的契机、新的视域与新的借镜[7]。具体嬗变包括:由培养“知识性人才”到生成“主体间性品格的人”,引导价值观教育目的向自我本真性的回归;由“理论教材”走向“鲜活文本”,引导价值观教育内容向“人化——整合”性转变;由“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引导价值观教育过程由受教育者的经验系统切入;由“脱域机制”走向“全员育人”,引导价值观教育思维向整体性综合化转变。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基本认识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内涵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查有梁在其所著的《教育模式》的前言中写道:“教育模式就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抓住特点,对教育过程的组织方式作简要概括,以供教育实践选择;或者是对教育经验作概括,抓住特点,得到个别的教育模式,以丰富教育理论。”汪凤炎在其《德化的生活》一书中提到,理想的教育模式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目标明确;二是指导理论科学可靠;三是要有实现目标的具体操作程序。综合模式及教育模式的概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可以定义为:教育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指导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围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内容,为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国家价值观、适应时代需求的合格人才所形成的稳定而简明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构理论框架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程序或方式,用以指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6]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相较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研究时间较久,而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研究则始于2007年,两者即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研究对象不同。前者的重点是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后者则涵盖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价值观等方方面面。从理论范畴来看,前者属于后者,但不等同于后者。第二,研究目的不一样。前者从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角度进行研究,目的更明确、更有针对性。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研究
吴起华在其《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着力点》一文中指出,要努力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路径[5]。他强调,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才能成为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动力之源。他认为,价值观内化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必须要将其融入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群过程,渗透到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同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构筑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莫诗浦在其《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研究》一文中,则强调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既要激发认同的内在需要,又要优化认同的外在环境,多维度构建起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有效路径[1]。他认为,要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认同,以下四个方面尤其重要:第一,尊重与满足大学生发展的利益诉求;第二,给予大学生精神动力和支撑;第三,引导大学生形成价值共鸣;第四,激发大学生价值情感认同。在优化认同的外在环境方面,他认为需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和网络环境。高校是社会环境产生影响的过渡与中间地带,而公寓是高校环境产生影响的关键地带。
参考文献:
[1]莫诗浦.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480期,42-44.
[2]庞娟娟:针对当前寝室文化谈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开展[J].创新教育,148.
[3]王浩宇:寝室文化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作用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380-381.
[4]王启明,袁祖社:价值观教育范式的价值反思与路径转换[J].求索,212-214.
[5]吴起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着力点[J].教育管理研究,2010年第12期,5-7.
[6]张丁杰,曾贤贵.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4月第28卷第2期,67-75.
[7]钟添生.西方价值观教育模式对我国当代价值观教育实践的启示.教育前沿网络财富.2008年7月,7-9.
[8]戚万学.冲突与融合——20世纪西方到的教育理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270-273.
[9]Halstead,J.Mark,Taylor,Momica J.Learning and Teaching about Values:a review if recent research[J].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2000,30(2).
[10]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107.
[11]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认同路径
2014年五四和六一期间,习总书记就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当代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如何在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接下来工作的重点。在开展教育之前,我们需要全面了解现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模式。
一.现行两种教育模式
自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国内各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受区域环境、专业特色等影响,各高校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多样、方法不一。目前,普遍采用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理论灌输”模式;二是“实践教育”模式[4]。侯爽在其研究中指出,第一种教育模式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有明确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第二,由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采取灌输或讲授的方式对这些内容进行传递;第三,突出国家、社会和教师在教学内容、标准、规范等方面的权威地位[1]。它的具体形式包括政治理论课教育、政治理论学习和个别辅导三种。与此同时,各高校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还开辟了实践教育模式,依托“第二课堂”和校外“第三课堂”进行补充教育。
袁祖社博士在其《价值观教育范式的价值反思与路径转换》一文中,从灌输性范式和主体性范式的内涵入手,提出了利用主体际性价值观教育实现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主张。袁博士认为,价值观教育基本范式的转换与嬗变,必将为价值观教育提供新的契机、新的视域与新的借镜[7]。具体嬗变包括:由培养“知识性人才”到生成“主体间性品格的人”,引导价值观教育目的向自我本真性的回归;由“理论教材”走向“鲜活文本”,引导价值观教育内容向“人化——整合”性转变;由“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引导价值观教育过程由受教育者的经验系统切入;由“脱域机制”走向“全员育人”,引导价值观教育思维向整体性综合化转变。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基本认识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内涵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查有梁在其所著的《教育模式》的前言中写道:“教育模式就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抓住特点,对教育过程的组织方式作简要概括,以供教育实践选择;或者是对教育经验作概括,抓住特点,得到个别的教育模式,以丰富教育理论。”汪凤炎在其《德化的生活》一书中提到,理想的教育模式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目标明确;二是指导理论科学可靠;三是要有实现目标的具体操作程序。综合模式及教育模式的概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可以定义为:教育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指导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围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内容,为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国家价值观、适应时代需求的合格人才所形成的稳定而简明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构理论框架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程序或方式,用以指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6]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相较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研究时间较久,而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研究则始于2007年,两者即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研究对象不同。前者的重点是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后者则涵盖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价值观等方方面面。从理论范畴来看,前者属于后者,但不等同于后者。第二,研究目的不一样。前者从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角度进行研究,目的更明确、更有针对性。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研究
吴起华在其《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着力点》一文中指出,要努力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路径[5]。他强调,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才能成为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动力之源。他认为,价值观内化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必须要将其融入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群过程,渗透到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同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构筑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莫诗浦在其《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研究》一文中,则强调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既要激发认同的内在需要,又要优化认同的外在环境,多维度构建起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有效路径[1]。他认为,要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认同,以下四个方面尤其重要:第一,尊重与满足大学生发展的利益诉求;第二,给予大学生精神动力和支撑;第三,引导大学生形成价值共鸣;第四,激发大学生价值情感认同。在优化认同的外在环境方面,他认为需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和网络环境。高校是社会环境产生影响的过渡与中间地带,而公寓是高校环境产生影响的关键地带。
参考文献:
[1]莫诗浦.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480期,42-44.
[2]庞娟娟:针对当前寝室文化谈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开展[J].创新教育,148.
[3]王浩宇:寝室文化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作用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380-381.
[4]王启明,袁祖社:价值观教育范式的价值反思与路径转换[J].求索,212-214.
[5]吴起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着力点[J].教育管理研究,2010年第12期,5-7.
[6]张丁杰,曾贤贵.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4月第28卷第2期,67-75.
[7]钟添生.西方价值观教育模式对我国当代价值观教育实践的启示.教育前沿网络财富.2008年7月,7-9.
[8]戚万学.冲突与融合——20世纪西方到的教育理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270-273.
[9]Halstead,J.Mark,Taylor,Momica J.Learning and Teaching about Values:a review if recent research[J].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2000,30(2).
[10]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107.
[11]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