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扇窗》涛声依旧惊人梦

来源 :南岛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agao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女导演河濑直美的这部新作发生在一个太平洋小岛,讲述了在大自然包围之下一对少男少女的成长故事。
  谜样气质、异域风格、饱满情欲——这是河濑直美以往作品的三个主打标签。然而,它们却不那么适用于《第二扇窗》。没错,影片中还是有一些神秘现象的描写(比如夜晚漂浮在海上的一具尸体)、传统仪式的片段(舞蹈、割山羊喉)和性爱镜头,然而由于它们表达方式的简约,让这部新片在迷人的程度上大不如前。加上影片过于冗长的叙事和不够丰满的人物,这个全新的河濑直美,看来与在曾经的《萌之朱雀》、《桫椤双树》、《殡之森》中达到的高度相去甚远。
  尽管河濑直美再次呈现了她一贯的主题——生与死的意义、亲子间看不见的情感纽带、大自然高于人类文明的力量,《第二扇窗》却只是用空洞的对白来做载体,这种模糊不清的象征主义,正是导演上一部作品《朱花之月》失败的原因。影片中我们看到,人物思考着“为什么人会有生死”,一个离了婚的男子思考着那一手造成他婚姻始末的“命运”,一个年长村民咯咯笑着说:“那些孩子还不知道海的底下是什么。”
  然而这些问题在影片中却没有答案——其实更明智的做法是根本不要抛出这些问题,而是用更为扎实的人物和叙事的构造来解决这些疑问。河濑直美的目光依然未能跳脱女性思维的范畴。
  当然,《第二扇窗》并非乏善可陈。奄美大岛这个日本主岛以南的热带岛屿在镜头下显得自然且美丽:巨浪冲击海岸的忧伤画面、从空中俯视的绿色岛心,以及展现海岸红树林的一个壮观的推拉镜头,都极具导演标志性的画面美感。
  《第二扇窗》的开篇感觉像是偷师了同为慢系电影作者的土耳其人努里·比格·锡兰,让人联想到《三只猴子》中肇事逃逸的开场白。《第二扇窗》以两个充满暴力的镜头作为序曲——台风袭击小岛、血淋淋的宰羊画面。正式的故事从少年界人开始,一日,他在海边发现了一具裸体、布满纹身的男性尸体。第二天,村民们聚在一起讨论男人的死因,担心小岛宁静的状态可能会一去不复返了。
  但是,影片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对这宗谜案只字未提。离开村民的聚会后,界人的女友杏子找到了他,责问其昨晚为什么放了自己的鸽子——两人原本应该在海边约会。
  接着影片开始交待这对少男少女各自不完整的家庭——界人的父亲离家去了东京,母亲整日忙着经营海边的一家旅舍;杏子的母亲是个萨满教法师,因为病危住院,他的父亲经营一家酒吧,对母女俩给予不了太多精神上的支持。杏子性格叛逆:学校禁止学生在海滩游泳,她穿戴整齐地跳进水中以示抗议;她对界人非常坦诚自己的生理欲望,而男友在这方面却格外腼腆。
  随着情节的展开,这对少年恋人的关系随着两人情感的起伏不断变化。观众从界人的一个梦中可以看出,他的情感障碍源于对自己母亲特殊的感情,他深受父母的离婚和母亲婚后爱情生活的折磨,少年内心郁积的情感最终会走向爆发。
  但是河濑直美并没有把爱情,这种更多时候是压抑的情感,作为影片的主线。她还探讨了死亡的问题,比如杏子与垂死的母亲之间的关系,而影片则通过这位母亲的特殊信仰,向观众传达了自己对人生在世的观点。
  河濑直美对自然美的领悟依然无懈可击,她和摄影师山崎裕生动地捕捉了奄美大岛的壮丽风景。然而,也正是在探索“自然性”这一方面,《第二扇窗》要逊色于导演之前的那些佳作。尽管导演以同时启用职业和非职业演员、善拍即兴情节为豪,影片还是出现了不少因为力求自然而出现的问题,演员的对白显得非常生疏。
  《第二扇窗》是河濑直美继2008年的《七夜待》之后,第二次踏出家乡奈良县,选择奄美大岛,源于她发现这里是其外祖母生长的故土。影片呈现了这座岛屿的美景和部分文化遗产,群岛在1947至1953年间由美国人管理,影片中机场的一个镜头可以看见一条庆祝“回归”日本60周年的横幅,但是并未能够深入挖掘其独特的风韵,比如奄美群岛在地缘和历史方面的特殊地位。
  这些“错位”和“孤立”的背景元素和情怀,其实都能被影片拿来好好打磨,使人物的聚散离合更加立体化。这种结合是河濑直美在处女作《萌之朱雀》中就曾经做到过的,在那部影片中,一个乡村家庭因为对农村发展落后的记忆而走向分崩离析。正如片中那个老人所言的孩子对大自然的无知,影片本身也充满了太多没有自圆其说的问号……
其他文献
We are appear,  and we disappear.  and we are so important to some,  but we are just... passing through.  我们出现又消失。  我们对有些人来说很重要,  可我们又只是……擦肩而过。  18年前维也纳的一见钟情,9年前巴黎重逢的真挚浪漫,到了希腊则演变成了柴米油盐的琐碎。作为前两部清新小品的延续
期刊
琼崖生机盎然、海天变幻的自然景观,对劳动人民朴素的情感,使海田能以赤子之心拥抱自然,表现自然。海田的画作无科班技法的羁绊,故而能随心所欲,把色彩的张力运用到新的高度,这使他的画风凌然而意味深远,直击人内心。  海田能在画布上展现他的真情实感,让观者很容易发现画者激荡澎湃的内心,通过对所描绘物体超现实的表现,诠释出他对画面更为深沉的本真情感。海田吸取了印象派第一人莫奈擅长光与影的表现技法,改变了刻画
期刊
风筝冲浪是种信仰  阿光全名李劲光,福建省东山岛人,从15岁开始接触潜水、冲浪、帆船等各种水上运动。2009年,阿光正式加入疯狂追风者的行列。作为一个追风者,他的手机和电脑随时都在关注风的变化。一个人坐在沙滩上等风,有时候因为天气预报不准和天气变化的难测,他会连续几天呆坐在沙滩上,心情随风而变。  有一次坐在山上等风,晚上的时候风突然来了,阿光和朋友立马跑下山开车奔到海边,借着手电筒的光在海上飞了
期刊
自秦以来,秦始皇一统华夏,开疆辟土,海南岛这座孤悬于万里海疆之上的极南之岛,便被纳入了中华版图,成为当时秦帝国的南方三郡之一“象郡”的化外疆土。  跨越了秦风汉月,经历了隋没唐盛之后,宋开宝五年,也就是公元972年,琼南之滨的地界上,终于第一次出现了一个被唤作崖州的名字!它犹如一道炫目的光,从古至今闪耀在海南这座边陲之岛的文化历史上,熠熠千年。  自汉代始,崖州州城(也就是今日三亚的崖城镇所在之地
期刊
艾希路岛(El Hierro Island,也作费罗岛、耶罗岛)是西班牙加那利群岛最小的一座岛屿,位于非洲大陆的西部大西洋中。从空中俯瞰,这座面积仅278平方公里的小岛形状有点像拿破仑的三角帽。三个角分别向着东北、西南和东南方向伸出去,怀抱着岛屿北部一片半圆形的凹地。艾希路岛是在大约120万年前的连续三次火山大爆发后从海底抬升出来的一座火山岛,上面有500多座的大小火山锥,其中主火山口海拔2000
期刊
我家楼下的空地是一个电影院在夏天的夜晚它不再出现  如今的孩子们已不懂得从前  那时候的人们陶醉过的世界  我长大时看着他们表演着爱情  当他们接吻的时候我感到伤心  在银幕的下面孩子们做着游戏  在电影的里面有人为她哭泣  城市里再没有露天的电影院  我再也看不到银幕的反面  你是不是还在做那时的游戏  看着电影的时候已看不见星星  一座简陋的露天电影院,不知在记忆中刻下了多少当年的欢乐。  对
期刊
最近两年,关于“纸媒已死,杂志已死”的论断甚嚣尘上,不绝于耳,新媒体技术的加速革新似乎让这种论调更加着地,因为无论信息获得的便捷度,传播的广泛性还是受众的体验感,以互联网、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信息载体似乎更加具备优势。在这种前沿科技的聒噪下,传统媒体内哀鸿遍野,老媒体人纷纷摸摸自己的脉搏,每天忍不住自问:我是不是死了?  在此过程中,真有一批杂志死在了新媒体的康庄大道上,例如有着80年历史的美国《新
期刊
SS Ayrfield  SS Ayrfield是英国于1911年建造的一艘运煤船,二战期间英联邦政府用它在太平洋上给美军士兵运送给养。1950年被卖出,负责在纽卡斯尔和悉尼60英里长的航线间运煤。直至1972年功成身退,被送往它最后的长眠之地——赫姆布什湾。2000年奥运会举办前,这个地方一直是废船拆卸区,大大小小的船骸似乎在向人们叨念着它们所经历过的历史。有一部分人说赫姆布什湾这个废船墓地让人
期刊
以泥塑形 百年工艺路漫漫  刚年过六旬的王科美一笑,就露出满口的白牙齿,几十年在阳光下工作的他,早已晒得像非洲人一样,黝黑发亮的肤色成了辨认他的最明显标志。他的背有点驼,也许是四十多年来长期弯腰雕刻的缘故让他染上的“职业病”。  王科美出生在离海口将近三十公里远的龙塘镇。这个镇子因地少人多和出手工匠人而在早年闻名全岛。王科美所在的村以出陶工著称。自然,王科美的家族所从事的行业也都与那些富有黏性的泥
期刊
我一直弄不明白荷花和莲花到底有没有分别;还有,芙蓉到底指莲花还是荷花?按照周敦颐先生在《爱莲说》里的说法,好像在李唐之前大部分人是爱牡丹、菊花之类的,作为理学名家的周先生“独爱”莲花,似乎不仅是在审美方面的别开生面,而且还把这种爱好和君子之德相联系,赋予莲花以人格的投射。故赵宋之后,爱莲蔚然成风也就可想而知了。不过在我看来,之所以有后世的“莲花热”,或许因佛法东渐,而莲花在佛教中的象征地位,“花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