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报告一例29岁女性和一例21岁男性的日本患者,在面部与躯干有瘙痒性小的红色毛囊性丘疹性脓疱,且周围血中嗜酸性白细胞增多,为典型的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其中一例同时尚有掌跖脓疱性损害,这些特征与以往报告的文献相符。本病自1965年由Ise等首先报告并命名以来,在日本已报告89例欧州仅报告过5例,其他各州则未见报告。在92例资料完整的病例中,男76,女16,男女比例为4.8: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告一例29岁女性和一例21岁男性的日本患者,在面部与躯干有瘙痒性小的红色毛囊性丘疹性脓疱,且周围血中嗜酸性白细胞增多,为典型的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其中一例同时尚有掌跖脓疱性损害,这些特征与以往报告的文献相符。本病自1965年由Ise等首先报告并命名以来,在日本已报告89例欧州仅报告过5例,其他各州则未见报告。在92例资料完整的病例中,男76,女16,男女比例为4.8:1。
其他文献
本文作者对重症囊肿性痤疮患者的脂蛋白组分及其酶的活性作了进一步研究。其观察囊肿性痤疮患者25例,均男性,19~28岁(A组);设对照组,包括丘疹性、脓疱性痤疮患者25例(B组)和相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人25例(C组)。测定结果显示,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极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VLDL―C)和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LDL―C)水平在A组与B组相同,但A组HDL―C和脱辅基脂蛋白A(AP
玫瑰糠疹有时难以与其它皮肤病鉴别,这主要是因为本病病因不清,组织学发现也是非特异性的,所以诊断一般依靠皮损形态及分布。最近,Ackerman报告了真皮乳头内有红细胞外渗,Okamoto等发现了表皮内的角化不良细胞,这两者被认为是本病的特征性组织学表现。作者报道了6例皮疹形态及分布不典型的玫瑰糠疹。例1,小腿和手,足背有直径1.5cm的红棕色斑,背上有少数皮疹,稍痒,少量鳞屑,无前躯症状,UVB照射
结节性红斑首先由Willan(1798年)、Wilson(1842年)报告,后经Hebra确定为一独立的疾病①。因为本病具有临床特征,诊断并不难,但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仍不甚明?。
组织病理检查证实银屑病患者的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异常。检测患者血和24小时尿中的儿茶酚胺含量可反映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功能。但检测患者皮肤中儿茶酚胺的报道却很少,其结果也不一致。为此,作者对25例银屑病患者进行了研究,男18例,女7例,年龄21~64岁,病程2周~26年。其中18例为寻常型、3例为渗出型、2例为红皮病型、2例为关节型。进行期5例、退行期20例。
在机体内为了应答外源和自家的变应原的作用而形成抗体。抗体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它在变应过程的一定的阶段对机体起重要的保护作用。在各种病理状态下,(包括职业性病原的过敏性皮肤病),血清蛋白组分可发生明显的改变。按其性质与机体相近的血清球蛋白在身体中发生改变,其反应性在产生之变应原的作用下发生变化。
日光性荨麻疹较少见,根据临床特征容易识别,其发病机制仍未明确。可由多种波段引起本病,而紫外线最常见,虽曾试用多种药物治疗,然效果常令人失望。本文报道1例由可见光引起的日光荨麻疹用甲氰咪胍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在3例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中,检测到了循环和组织沉积的抗皮肤基底膜带(BMZ)的IgG抗体,这种抗体存在于这3例病人的血清和从血清制备的IgG组分中,其中1例病人的皮肤免疫沉积物的洗脱液中,亦检测到此抗体.以经1.0M氯化钠孵育通过透明板分离的成人大腿皮肤作底物、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易检测到这种抗体,但用完整的新生儿的包皮作底物则不易检出.
凯林(Kellin,2-甲基-5,8-二甲氧基呋喃并色原酮),是一种呋喃色原酮(Furochromone),具有与8-MOP某些相似的结构。凯林可与细胞DNA形成单功能光加合物,在细菌中的光毒性试验和中国地鼠卵巢细胞中的生殖毒性试验其作用远比8-MOP小。对人体的光毒性试验外用或口服。甚至大剂量UVA照射(达100J/cm2)未出现皮肤光敏现象。
花斑癣虽不是威胁生命的皮肤病,但可影响美观和使人不安。许多局部用药常有不快的气味、或需颠繁和长期应用,且复发率高等缺点。酮康唑口服治疗虽有效而易行,但可产生肝毒性损害。因而发展了酮唑康局部治疗的方案。本文对101例经直接镜检查证实的花斑癣患者,局部应用2%酮康唑霜和安慰剂进行双盲对比治疗研究。
作者应用双盲及交换试验法对14例每年至少发作8次的非生殖器皮肤单纯疱疹患者口服无环鸟苷预防复发,病人随意分配治疗程序,或口服200mg无环鸟苷或安慰剂,4次/d(A治疗期),然后再交换到第二期(B治疗期),每个治疗期持续至多12周。如病人在A治疗期出现复发或在完成A治疗期后,则开始B治疗期。结果:14例病人中,11例完成了治疗,其中男2例,女9例,平均年龄33.9岁(21~60),试验前每年复发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