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或宫女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本文谈到了四类闺怨诗。
【关键词】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
闺怨,指旧时女性独守空闺、思念离人所表现出的一种哀怨之情。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或宫女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根据诗中主人公的身份,我们把闺怨诗分为四类: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
(一)闺怨诗。不少闺怨诗,写那些青年士子为了博取所谓的功名利禄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或是丈夫在外做官长期不回家,使得闺中少妇面对镜中容颜空老而生发怨恨之语。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想那在春日里浓妆艳抹打扮得花枝招展的闺中少妇,原本也是站在丈夫立场上希望丈夫能够封侯归来,好让自己在人前人后光彩。然而,在那春日陌头杨柳色的感召下,她却幡然悔悟了:这一派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致,正应该是自己亲爱的丈夫陪着青春年少的自己一同欣赏的;可是花儿明年可以再盛开,柳树明年可以再抽芽,而自己的红颜美貌却只会逐渐消逝永远也不会再回来。这春日的美景唤醒了少妇内心深处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夫妇比翼相处的渴望之情,也在少妇的内心暗暗地滋长着一缕缕对宦游远方的丈夫的怨恨之情。此诗一咏三叹,一波三折,含蓄蕴藉,情味悠长,的确是王昌龄闺怨诗中的杰作。
(二)宫怨诗。“入时十六”的年轻的女孩子们,“同时采择百余人”,大批大批地从全国各地选出来,远离她们的亲人,被送往陌生的遥远的皇宫里去。“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忍泪含悲,与亲人作生离死别。殊不知,与亲人的分离仅仅只是这些可怜宫女悲惨命运的开始。张祜的《宫词》道出了千千万万宫女们的心声:“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诗歌从空间和时间两处落笔写出宫女离乡之遥远和久长,极有感染力量,遂使人感觉到她将永远被幽禁在深宫里苦挨时日,从此再也不能返回那三千里外的故乡同父母相见了。广大宫女一旦进宫,就失去了人生的自由,失去了家庭的乐趣,终日只能与宫室为伴。纵使有锦衣玉食的生活,纵使有君王的偶尔顾幸,但二十年来日日压抑在她胸中的思亲情绪,二十年来夜夜魂牵梦绕的故土情结,是怎么消也消除不掉的。诗歌展示的是一幅宫女生活全图,让读者看到宫女被夺去了自由与幸福的悲惨一生。
(三)征妇怨诗。征妇是战争的产物,她们不仅要饱尝一般思妇的思夫之苦、离别之恨,而且还得时刻牵挂边关丈夫的安危冷暖,因此承受的感情折磨也格外地重。以沈如筠的《闺怨》为例:“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这是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丈夫戍守南疆,妻子独处空闺,想象着凭借雁足给丈夫传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春宵深寂,大雁都回到自己的故乡去了,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添人愁绪。思妇“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古诗《明月何皎皎》),在“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之时,举头唯见一轮孤月悬挂天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于是她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了。她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亲人的身上。“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在南方边境。这首诗为思妇代言,表达了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
(四)商妇怨诗。商妇怨是一种社会现象,唐代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对茶商的谴责,李益的《江南曲》有对瞿塘商人的怨恼。商人长年在外,行踪无定,更有甚者杳无音信,数年不回;而作为他们的妻子,却只能独守空房、寂寞孤独,难免会生出怨恨之情,甚至呼喊出“莫做商人妇”的怨语。宋代江开的《菩萨蛮·商妇怨》就写出了“重利轻别离”的商人之妇的哀怨:“春时江上廉纤雨,张帆打鼓开船去。秋晚恰归来,看看船又开。嫁郎如未嫁,长是凄凉夜。情少利心多,郎如年少何!”在春雨连绵的江上,张开风帆,打起鼓儿,船儿开走了。“秋晚恰归来,看看船又开。”到晚秋船儿回来时,恰巧船又要开走了。这个妇女从春到秋与他的丈夫没有相聚的机会,而商人成年地忙于他的买卖,丝毫也不考虑到他的妻子,于是她就发出“嫁郎如未嫁,长是凄凉夜”的慨叹。她谴责她的丈夫把金钱看得比感情更重要,“情少利心多,郎如年少何!”最末一句极为有力:与青春相比,金钱又算得了什么?用深含哲理的语言,结束了全词,传递出少妇不甘寂寞的心曲。
闺怨诗从整体而言,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一首诗,既是一幕人生命运的悲剧,也是一曲痛苦心理的哀歌。浓重的感伤情调、细腻的心理描写、言浅意深的艺术风格,织就了闺中女子绵远悠长的情思,充满了深婉无尽的韵味。闺怨诗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诗歌王国里一朵独放异彩永不凋零的奇葩!
【关键词】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
闺怨,指旧时女性独守空闺、思念离人所表现出的一种哀怨之情。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或宫女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根据诗中主人公的身份,我们把闺怨诗分为四类: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
(一)闺怨诗。不少闺怨诗,写那些青年士子为了博取所谓的功名利禄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或是丈夫在外做官长期不回家,使得闺中少妇面对镜中容颜空老而生发怨恨之语。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想那在春日里浓妆艳抹打扮得花枝招展的闺中少妇,原本也是站在丈夫立场上希望丈夫能够封侯归来,好让自己在人前人后光彩。然而,在那春日陌头杨柳色的感召下,她却幡然悔悟了:这一派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致,正应该是自己亲爱的丈夫陪着青春年少的自己一同欣赏的;可是花儿明年可以再盛开,柳树明年可以再抽芽,而自己的红颜美貌却只会逐渐消逝永远也不会再回来。这春日的美景唤醒了少妇内心深处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夫妇比翼相处的渴望之情,也在少妇的内心暗暗地滋长着一缕缕对宦游远方的丈夫的怨恨之情。此诗一咏三叹,一波三折,含蓄蕴藉,情味悠长,的确是王昌龄闺怨诗中的杰作。
(二)宫怨诗。“入时十六”的年轻的女孩子们,“同时采择百余人”,大批大批地从全国各地选出来,远离她们的亲人,被送往陌生的遥远的皇宫里去。“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忍泪含悲,与亲人作生离死别。殊不知,与亲人的分离仅仅只是这些可怜宫女悲惨命运的开始。张祜的《宫词》道出了千千万万宫女们的心声:“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诗歌从空间和时间两处落笔写出宫女离乡之遥远和久长,极有感染力量,遂使人感觉到她将永远被幽禁在深宫里苦挨时日,从此再也不能返回那三千里外的故乡同父母相见了。广大宫女一旦进宫,就失去了人生的自由,失去了家庭的乐趣,终日只能与宫室为伴。纵使有锦衣玉食的生活,纵使有君王的偶尔顾幸,但二十年来日日压抑在她胸中的思亲情绪,二十年来夜夜魂牵梦绕的故土情结,是怎么消也消除不掉的。诗歌展示的是一幅宫女生活全图,让读者看到宫女被夺去了自由与幸福的悲惨一生。
(三)征妇怨诗。征妇是战争的产物,她们不仅要饱尝一般思妇的思夫之苦、离别之恨,而且还得时刻牵挂边关丈夫的安危冷暖,因此承受的感情折磨也格外地重。以沈如筠的《闺怨》为例:“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这是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丈夫戍守南疆,妻子独处空闺,想象着凭借雁足给丈夫传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春宵深寂,大雁都回到自己的故乡去了,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添人愁绪。思妇“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古诗《明月何皎皎》),在“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之时,举头唯见一轮孤月悬挂天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于是她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了。她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亲人的身上。“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在南方边境。这首诗为思妇代言,表达了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
(四)商妇怨诗。商妇怨是一种社会现象,唐代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对茶商的谴责,李益的《江南曲》有对瞿塘商人的怨恼。商人长年在外,行踪无定,更有甚者杳无音信,数年不回;而作为他们的妻子,却只能独守空房、寂寞孤独,难免会生出怨恨之情,甚至呼喊出“莫做商人妇”的怨语。宋代江开的《菩萨蛮·商妇怨》就写出了“重利轻别离”的商人之妇的哀怨:“春时江上廉纤雨,张帆打鼓开船去。秋晚恰归来,看看船又开。嫁郎如未嫁,长是凄凉夜。情少利心多,郎如年少何!”在春雨连绵的江上,张开风帆,打起鼓儿,船儿开走了。“秋晚恰归来,看看船又开。”到晚秋船儿回来时,恰巧船又要开走了。这个妇女从春到秋与他的丈夫没有相聚的机会,而商人成年地忙于他的买卖,丝毫也不考虑到他的妻子,于是她就发出“嫁郎如未嫁,长是凄凉夜”的慨叹。她谴责她的丈夫把金钱看得比感情更重要,“情少利心多,郎如年少何!”最末一句极为有力:与青春相比,金钱又算得了什么?用深含哲理的语言,结束了全词,传递出少妇不甘寂寞的心曲。
闺怨诗从整体而言,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一首诗,既是一幕人生命运的悲剧,也是一曲痛苦心理的哀歌。浓重的感伤情调、细腻的心理描写、言浅意深的艺术风格,织就了闺中女子绵远悠长的情思,充满了深婉无尽的韵味。闺怨诗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诗歌王国里一朵独放异彩永不凋零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