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教材高中数学教学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wk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如何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师生共同面对的不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消除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 研究性学习 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新教材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共同面对的不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消除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
  
  一、消除数学思维的障碍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高中学生的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研究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数学思维具有肤浅性、差异性以及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性。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理解,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还要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应是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有关数学研究专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克服当前数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那么如何在高中数学课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呢?
  1.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比如,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诱导公式的推导等。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式为依据,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2.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要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如让学生尝试研究“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先让学生制定调查研究专题,搜集原始数据,分析、整理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展示,使他们发现研究数学的乐趣,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在数学的应用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传统教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数学的应用不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问题,建立解决各种问题的数学模型,这样学生一方面能用所学的数学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抽象成数学的模型,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循环推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因此,应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扶持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其今后的创新奠定基础。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奇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教材,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教材要求,把握新教材,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
  (作者单位:安徽省颍上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听了本校老师一节语文课。听完后,不论是听课的老师,学生,还是上课的老师都给人以同一种感觉,那就是——累!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风筝》的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进行了朗读和字词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堂课,老师备教材备得很充分,可是一上课,老师就发现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预设去进行思考,他们的回答很多都让老师“没有想到”,所以措手不及的老师只好对学生强拉硬拽,迫使他们走进自己为他们设置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生成自己的经验和解释。知识的建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自主进行的。教学不是传递知识,而是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知识的遗忘速度相当的快,这和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系统认识有关,绝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是非常零散的,感觉它们之间彼此是互不相关的,认为会做题目就行了。但往往结果是有些学生很用功,做了很多题目
古诗鉴赏的复习难度很大,高考得分也较低。怎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复习效果,得到理想的分数?  一、把握文体,积累知识  古诗鉴赏的诗歌材料不管是诗、词、还是散曲,它们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表情达意。鉴于这一点,我们得出古诗鉴赏必须注意的五大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五点的把握对于老师来说不是难事,而学生在复习时,大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我国教育界早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点,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法律上明确规定:使受教育的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在基础教育中贯彻执行素质教育,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为了贯彻国家的义务教育方针,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采用切实可行的提高
语文高考结束后,老师家长总问学生老生常谈的问题:试卷好做吗?学生大都苦笑一下:做是做了,对不对不太清楚。其实何止学生不清楚,说实在话,假如让老师做,也很难吃准。要么在高考阅卷中,为什么要添加许多“额外”的答案呢?因为连出卷专家经过少日日夜夜苦思冥想定下的答案也很难十全十美,所以学生在答题过程中难免有缺失,只是多少而已,不足为奇。  然而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一句话:“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同样专家们
【内容摘要】根据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如何才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情感呢?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用借助多媒体、设置悬念、讲故事及反复朗读课文的方法来试一试。  【关键词】情感 多媒体 悬念 故事 朗读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
一、继承优秀文化、推动教育发展  在中国封建社会,要想通过科举改变人生命运,就必须进学读书,学习文化知识。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把任官制度、取士标准、教育内容统一起来。这种教与学、学与考相统一的考试制度,对课程、教学内容和学习标准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中国国民形成了普遍重视教育的民风,既传承了民族文化,也提高了国民素质。  同理,高考对这些优秀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我们共同的理想》论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材115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人有责……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教材117页“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时代向我们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社会需要我们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运用多媒体领略祖国的山河美  大多数课文包含了语言美、自然美、色彩美和人格美等美的因素。但由于学生阅历浅,知识面不够宽广,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因而对审美对象的鉴赏能力较差,对课文很难把握和感受。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将
【内容摘要】宗法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其突出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实施是为了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但“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使其稳定统治集团内部的初衷不能实现。但不管怎样,宗法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有得也有失。  【关键词】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 得失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朝后期。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则归功于西周时期的周公。宗法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由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