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史唯疑》是一部流传不广的明代珍贵史料。著者黄景昉,字太稚,号东崖,福建泉州人。他是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一生著述甚丰,据他自称有《湘隐堂文集》四十卷、《湘隐堂诗集》三十卷、《古史唯疑》十六卷、《国史唯疑》十二卷、《制词 》十卷、《六朝诗话》二卷、《唐诗话》十卷、《宋诗话》八卷、《古今明堂记》六卷、《宦游录》四卷等,共数百万字。但今存只有《古今明堂记》、《宦游录》、《国史唯疑》等几种。
《国史唯疑》一书,是作者怀疑明代所修“国史”有缺漏、不实和偏颇之处,而加以点评及修正、补充而成的(崇祯朝因无“国史”可唯、可疑,故付之阙如)。全书共十二卷,前十一卷按朝代顺序,依次记述自洪武至天启年间的史事,第十二卷为补遗。在前十一卷中,又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著者对各个朝代的记述详略分明。大体说来,离他生活时代(万历至天启)越近的越详细,反之则越简略。由此可见,著者的写作态度是非常严肃认真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正德以前对他来说只是“传闻世”,他不熟悉,因此,“惜墨如金”;正德以降,为“所闻世”,相对而言,他掌握的材料多一些,所以,能够多做一些探讨;万历以后则是他的“所见世”,他耳闻目睹的事情更多,自然可以诉之笔端的不少,故而在全书中所占的分量最重。
通观全书,著者的旨趣似在总结历代朝政的治乱得失,评骘朝官士子的是非功过。为求真求实,他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秉笔直书,力求做到客观公正,不为尊者讳,不为亲者讳。正因为此,本书既不同于野史,也不同于考异,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以明末清初以来,许多著名学者如全祖望、傅以礼、徐时栋、周星诒、缪荃孙、傅增湘、孟森等,都对此书极其推重,或高度评价,或亲自题跋,甚至校勘。可惜300多年来,该书一直未见刊行,迄今只有几种抄本传世,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此书,更谈不上利用它来搞研究了。
其实,《国史唯疑》节取“国史旧闻”,并参考诏令、奏疏、私史、方志、别集、笔记以及个人见闻,取材广泛,内容宏富。诚如孟森所言,书中所记载的“遗闻轶事足补 史传者极多,故自可贵”。如卷三说永乐以后,后妃不选自公侯家,所以皇家国戚虽封侯伯、位保傅,不干预朝政。又如卷八云穆宗、光宗在当太子时,因生活拮据,不得已向他人借贷谋生;张居正当国时,自养“探事人”,专门打探和搜集边镇消息,因此他所掌握的边镇情况,连边镇督抚都不如他等等,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材料,却未见学者引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值得庆幸的是,这件憾事不复存在了。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国史唯疑》的点校本。点校者为著名的明史专家熊德基和陈士楷先生。他们以最早的《国史唯疑》抄本为底本,遍访全国各地,搜求国内仅有的高兆本、虹亭本、双云堂本、烟屿楼本、周星诒校本、杞菊轩本和台湾杞菊轩本7种珍本作为校本。经过多年的认真对勘比照,补充、校正了不少错、讹、衍、误及脱漏、颠倒字句,并写出了千余条校勘记,堪称是一部旁稽博考、校订精审的古籍整理著作。本书还附有全祖望、傅以礼、孟森所写的跋语,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该书的流传情况及其珍贵史料价值。
《国史唯疑》 [明]黄景昉著 陈士楷 熊德基点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6 25.00元
《国史唯疑》一书,是作者怀疑明代所修“国史”有缺漏、不实和偏颇之处,而加以点评及修正、补充而成的(崇祯朝因无“国史”可唯、可疑,故付之阙如)。全书共十二卷,前十一卷按朝代顺序,依次记述自洪武至天启年间的史事,第十二卷为补遗。在前十一卷中,又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著者对各个朝代的记述详略分明。大体说来,离他生活时代(万历至天启)越近的越详细,反之则越简略。由此可见,著者的写作态度是非常严肃认真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正德以前对他来说只是“传闻世”,他不熟悉,因此,“惜墨如金”;正德以降,为“所闻世”,相对而言,他掌握的材料多一些,所以,能够多做一些探讨;万历以后则是他的“所见世”,他耳闻目睹的事情更多,自然可以诉之笔端的不少,故而在全书中所占的分量最重。
通观全书,著者的旨趣似在总结历代朝政的治乱得失,评骘朝官士子的是非功过。为求真求实,他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秉笔直书,力求做到客观公正,不为尊者讳,不为亲者讳。正因为此,本书既不同于野史,也不同于考异,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以明末清初以来,许多著名学者如全祖望、傅以礼、徐时栋、周星诒、缪荃孙、傅增湘、孟森等,都对此书极其推重,或高度评价,或亲自题跋,甚至校勘。可惜300多年来,该书一直未见刊行,迄今只有几种抄本传世,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此书,更谈不上利用它来搞研究了。
其实,《国史唯疑》节取“国史旧闻”,并参考诏令、奏疏、私史、方志、别集、笔记以及个人见闻,取材广泛,内容宏富。诚如孟森所言,书中所记载的“遗闻轶事足补 史传者极多,故自可贵”。如卷三说永乐以后,后妃不选自公侯家,所以皇家国戚虽封侯伯、位保傅,不干预朝政。又如卷八云穆宗、光宗在当太子时,因生活拮据,不得已向他人借贷谋生;张居正当国时,自养“探事人”,专门打探和搜集边镇消息,因此他所掌握的边镇情况,连边镇督抚都不如他等等,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材料,却未见学者引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值得庆幸的是,这件憾事不复存在了。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国史唯疑》的点校本。点校者为著名的明史专家熊德基和陈士楷先生。他们以最早的《国史唯疑》抄本为底本,遍访全国各地,搜求国内仅有的高兆本、虹亭本、双云堂本、烟屿楼本、周星诒校本、杞菊轩本和台湾杞菊轩本7种珍本作为校本。经过多年的认真对勘比照,补充、校正了不少错、讹、衍、误及脱漏、颠倒字句,并写出了千余条校勘记,堪称是一部旁稽博考、校订精审的古籍整理著作。本书还附有全祖望、傅以礼、孟森所写的跋语,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该书的流传情况及其珍贵史料价值。
《国史唯疑》 [明]黄景昉著 陈士楷 熊德基点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6 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