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文言实词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fvbgtyhnmj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文言实词数量多,大多数文言实词具有多义性,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每年高考必考。
  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十分灵活,一般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的方式主要有:(1)判定所选的几个词语的解释哪一个错误或正确;(2)题干举例提出某种实词现象(如偏义复词、古今异同词等),要求从选项中找出与这一现象符合的项;(3)与现代汉语比较,找出所选的加点的文言实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4)通过句子翻译或选择正确的句子翻译来考查对关键实词的理解等。
  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时可采用如下一些方法和技巧:
  一、结合课本联想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当考场上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时,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例如“扬州辟从事吏”中的“辟”的解释,就可以与课文《张衡传》中的“连辟公府不就”的“辟”相比照,就容易得出“征召”的意思。
  【高考真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010年高考广东卷)
  A.上语诸侯曰……谈论
  B.委尸填满沟壑放置
  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标志
  D.噫!我固无恙祸患
  【解析】本题答案为D。A项中的“语”是动词,读作yù,一般有告诉、告诫两种义项,无“谈论”之意,结合语境此处应为“告诉”之义。该义项在语文课本中很常见,如粤教版教材《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公语之故,且告之以悔”。B项中的“委”字作动词时有如下几个义项:①顺从;②托付,交付;③丢弃,抛弃;④放置;⑤推卸,推脱;⑥积蓄,累积;⑦坠,下垂。根据语境,此处应取“丢弃,抛弃”之义。这种义项虽在课文中并未出现过,但“委”字对考生来说并不陌生,如《过秦论》中有“委命下吏”,《琵琶行》中有“委身为贾人妇”等。C项中的“识”在例句中应是“认识,辨识”的意思,此义项在课文《孔雀东南飞》“新妇识马鞍”、《游褒禅山记》“独其为文犹可识”等句子中出现过。
  二、紧扣语境推敲
  语境就是语言环境,它可分为句子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谓内部环境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或为比喻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如课文中的例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推断为“记载”之义。
  【高考真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宠: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祈: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法:效仿
  【解析】本题答案为B。B项中的“宠”字,可以解释为宠爱、荣耀、骄纵等义,但这个词的语境是王祎做南康府的同知时,多有惠民措施,皇帝赐他金带以使他荣耀。因此“宠”在句中为使动用法,是“使……荣耀”的意思,因此B项的解释是不符合文意的。A项的“报”字是一个多义词,可以表示报答、报复、答复等意义,结合词的语境,此处解释为“答复”是正确的。C项中的“祈”解释为恳求,D项中的“法”解释为效仿,是这两个词的基本用法之一,也是符合语境要求的。
  三、对称结构互训
  古人喜欢讲究对称美,古诗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非常多。这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或词组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通过已知词语的结构或词性,推断未知词语的结构或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课文中“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这两句中以“而”表并列,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为并列关系,“圣君治国”当翻译成“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对应。全句可译为: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过了。
  【高考真题】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010年高考湖北卷)
  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解析】文言文翻译的基础是理解,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需要翻译的这个句子由对仗句组成,“耕”与“用”相对,“督”与“计”相对。“耕者”,无疑是“耕种的人”,由此可推知下句“用者”即消费的人;“督”是督责,此处结合语境应是被督责,由此可推知下句“计”应为计算之义。因此此句可译为:被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四、语法分析定性
  文言文中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我们可以由语法结构来推断词性,进而推断词义。如“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的“应”如何解释?从词的语法结构来看,“应”与“节”搭配,是“应节拍”即“和着节拍”的意思,“应”可作动词“和着,随着”讲。又如“(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中的“应”又当什么讲呢?依据词的语法结构,句中的“应”与“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对”为“回答”之意,故“应”可当“应答”讲。
  【高考真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10年高考新课标卷)
  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杖:拿着
  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
  翼:保护
  C.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
  徇:掠取
  D.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趣:归顺
  【解析】本题答案为D项。我们可以根据语法结构来进行分析。“贼非吾主敌”的意思是“贼兵本来不是我主人的对手”,后一句中“盍”是表疑问的词,意为“为什么”,“降”为动词“投降”,因此“趣”应为一个修饰“降”的副词,结合语境可知此处“趣”应为“赶快”,试卷中用“归顺”来进行干扰,不符合原文意思。A项中的“杖”,B项中的“翼”,C项中的“徇”,后面所带的词语均为名词,根据语法结构分析这三个加点的词均应为动词,因此结合语境,A、B、C三项的解释是正确的,符合上下文文意。
  总之,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求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掌握以上规则,积累一定量的文言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就可以达到目的。
  【即学即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辛未,李愬命马步都虞侯、随州刺史史旻等留镇文城,命李祐、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自与监军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进诚将三千人殿其后。军出,不知所之。愬曰:“但东行。”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戍卒及烽子。据其栅,命士卒少休,食干糒,整羁靮,留义成军五百人镇之,以断朗山救兵。命丁士良将五百人断洄曲及诸道桥梁,复夜引兵出门。诸将请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吴元济。”诸将皆失色。监军哭曰:“果落李祐奸计!”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愬令击之以混军声。
  自吴少诚拒命,官军不至蔡州城下三十余年,故蔡人不为备。壬申,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愬、李忠义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元济曰:“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起,听于廷,闻愬军号令曰:“常侍传语!”应者近万人。元济始惧,曰:“何等常侍,能至于此!”乃帅左右登牙城拒战。
  时董重质拥精兵万余人据洄曲,愬曰:“元济所望者,重质之救耳!”乃访重质家,厚抚之,遣其子传道持书谕重质。重质遂单骑诣愬降。
  愬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晡时,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是日,申、光二州及诸镇兵二万余人相继来降。
  ——节选自《资治通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愬曰:“但东行。”
  (2)尽杀其戍卒及烽子
  (3)时大风雪,旌旗裂
  (4)起,听于廷
  (5)厚抚之
  (6)遣其子传道持书谕重质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2)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
  (3)元济始惧,曰:“何等常侍,能至于此!”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算术求积尺之法,古法:凡算方积之物,有立方,谓六幂①皆方者。其法再自乘则得之。有堑堵,谓如土墙者,两边杀,两头齐。其法并上下广,折半以为之广以直高乘之,以直高以股,以上广减下广,余者半之为勾。勾股求弦,以为斜高。有刍童,谓如覆斗者,四面皆杀。其法倍上长加入下长,以上广乘之;倍下长加入上长,以下广乘之;并二位,以高乘之,六而一。隙积者,谓积之有隙者,如累棋、层坛及洒家积罂之类。虽似覆斗,四面皆杀,缘有刻缺及虚隙之处,用刍童法求之,常失于数少。余思而得之,用争童法为上位;下位别列:下广以上广减之,余者以高乘之,六而一,并入上位。假令积罂:最上行纵横各二罂,最下行各十二罂,行行相次。先以上二行相次,率至十二,当十一行也。以刍童法求之,倍上行长得四,并入下长得十六,以上广乘之,得之三十二;又倍下行长得二十四,并入上长,得二十六,以下广乘之,得三百一十二;并二位得三百四十四,以高乘之,得三千七百八十四。重列下广十二,以上广减之,余十,以高乘之,得一百一十,并入上位,得三千八百九十四;六而一,得六百四十九,此为罂数也。刍童求见实方之积,隙积求见合角不尽,益出羡积也。履亩之法,方圆曲直尽矣,未有会圆之术。凡圆田,既能拆之,须使会之复圆。古法惟以中破圆法拆之,其失有及三倍者。余别为拆会之术,置圆田,径半之以为弦②,又以半径减去所割数,余者为股;各自乘,以股除弦,余者开方除为勾,倍之为割田之直径③。以所割之数自乘倍之,又以圆径除所得,加入直径,为割田之弧。再割亦如之,减去已割之弧,则再割之弧也。此二类皆造微之术,古书所不到者,漫志于此。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六幕:指长方体的六个面。②径:圆弧的直径。弦:直角三角形的斜边。③直径:这里指圆弧的弧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算方积之物,有立方
  凡:凡是
  B.两边杀,两头齐 杀:收缩
  C.其失有及三倍者 失:误差
  D.此二类皆造微之术 微:隐藏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似覆斗,四面皆杀,缘有刻缺及虚隙之处,用刍童法求之,常失于数少。
  (2)履亩之法,方圆曲直尽矣,未有会圆之术。凡圆田,既能拆之,须使会之复圆。
  【参考答案】
  一、1.(1)但:只管。(2)戍:防守。(3)旌:旗类的总称。(4)廷:同“庭”,院子。(5)抚:安抚。(6)谕:劝告。
  2.(1)此时风雪大作,旌旗为之破裂,人马冻死者前后都看得见。(2)吴元济还在睡觉,笑着回答说:“俘囚作乱罢了,天亮后当杀尽这些家伙。”(3)吴元济才开始害怕,说:“常侍是什么样的人,竟然能够到达这里!”
  二、1.D(D中的“微”依据文意应为“精微”的意思,其他各项均符合文中语意。)
   2.(1)(它们)虽然像倒扣的斗,四个侧面也都是斜的,但由于边缘有残缺和空隙的地方,如果用刍童法来算它,得出的数目常常比实际的少。(2)丈量土地的算法,方、圆、曲、直的都有了,但没有会圆的算法。凡是圆形土地,既能够拆开它,又必须使它合起来能恢复圆形。
  [作者单位:河北辛集中学]
其他文献
我有一个抽屉,装满了来自于生活的疼痛的碎片。  第一次和爱人看电影时的电影票。为她擦过眼泪的一块手帕。爱情转身的时候,我最后一次送她离去的站台票。  被撕碎的结婚照片。被摔碎的半块镜子。被诅咒过的一个陌生男人的来信。一枚占卜过我的命运的硬币。一张表情麻木的下岗通知。  一些朋友的信。一些嘘寒问暖,一些善意的忠告和安慰,一些委婉的拒绝。  女儿的成绩单。各种各样的获奖证书。她偷偷为我买回来的胃药和嘱
期刊
许多同学写议论文往往在文章提出论点后,再举出二至三个事例作为论据就算完事。这样的文章,说服力不强,很难使读者信服并接受。一篇好的议论文,光有观点、事例还不够,还要学会辩证分析。“辩证性”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只有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事物,才有可能得出比较中肯的结论。而对问题进行辩证的分析,关键要掌握“五字诀”,这“五字诀”就是“三要三不要”。  “三要”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用全面的观点分析事物
期刊
与李贺共饮  洛 夫    石破  天惊  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这时,我乍见窗外  有客骑驴自长安来  背了一布袋的  骇人的意象  人未至,冰雹般的诗句  已挟冷雨而降  我隔着玻璃再一次听到  羲和敲日的叮当声  哦!好瘦好瘦的一位书生    瘦得  犹如一支精致的狼毫  你那宽大的蓝布衫,随风  涌起千顷波涛    嚼五香蚕豆似的  嚼着绝句。绝句。绝句。  你激情的眼中  温有一壶新酿
期刊
夏天正热烈的时候,我去寻找荷花,意外撞见一块美丽的草地。草地傍河,旁有小土丘作假山。假山上丝竹环绕,绿草如茵,花开数朵,虫鸣其间,自得其乐。  我便常常在那里流连。有月的夜晚,在家里坐不住,我关上门,邀个人一起,走上二三里的路,奔了那里去。盘腿坐在草地上,听风吹,听虫叫,听花开,听草与草的喁喁私语。夜的声音,丰富得令人惊奇。  月亮掉在河里。河水清幽幽的,河里的月亮,便显得格外俏皮。像喜欢探险的孩
期刊
小小说《一条忧心忡忡的蛇》以一种波澜不惊的叙述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未经戏剧化的日常生活状态。读到最后,我们会发现这篇小小说并没有出现一个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性的结尾,其实小说里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但细心的读者、善于思考的读者能够从作者平静的叙述中发现小说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现实问题。  小说真正震撼人心的力量潜伏于不断展开的细密叙述中。开头两段不啻一幅极简练的静物写生,“墙角有青苔层
期刊
在现实生活中,漂亮的女子、优美的景色总是让人乐于多看两眼的。我们的作文,尤其是长于说理的议论文,怎样才能让人多看几眼,看了又看,看而难忘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使用修辞格,增强说理的形象性  有人曾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在议论文中恰当地运用排比、比喻、设问、反问、引用等修辞格,既能为议论文语言的形象性增添色彩,也有助于阐明道理,增加文章的说服力,读来上口,品来有味。如巴甫洛夫
期刊
我们当然应该努力做到最好,但人是无法要求完美的。我们面对的情况如此复杂,以致无人能始终都不出错。  好几次,当我必须告诉我的孩子们我在某件事上做错了时,我多害怕他们不再爱戴我。但我非常惊奇地发现,他们因为我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更爱我。比较起来,他们更需要我诚实、正直。  然而,有时人们并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也许我们的父母期望我们完美无瑕;也许我们的朋友常念叨我们的缺点,因为他们希望我们能够改正
期刊
在短短一年间,内地读者对港台作家从陌生到如数家珍。张大春、齐邦媛、西西、蒋勋等港台作家在内地图书出版界的“全面开花”,成为现在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本文特遴选推荐其中部分作家及他们的新书,以飨读者。  张大春:台湾资深的“文学顽童”  张大春被誉为“文学顽童”,是当代最优秀的华语小说家之一,他曾经横扫台湾文坛所有奖项。内地读者了解张大春,始于《聆听父亲》和《认得几个字》,他文风戏谑、思维天马行空,
期刊
三、成功要素之三:最大的亮点在构思  大凡真正意义上的佳作,均有“机智”的构思。何谓“机智”?著名作家王蒙说,就是“亏他想得出来”。高考作文要想出彩,非得有个性、有创造性不可。阅卷专家在“好”中选“好”时,常常着眼于该文有没有一点其他考生没有涉及的东西,有没有一点独具匠心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一定很大、很重,很可能是轻轻一瞥,即如电击石开,迅速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深层意蕴。  【例文】  与你为邻 
期刊
当塞尚把苹果画成蓝色以后,大家对颜色突然开始有了奇异的视野,更不要说马蒂斯蓝色的向日葵,毕加索鲜红色的人体,夏卡尔绿色的脸了。  艺术家们都在追求绝对的真实,其实这种绝对往往不是一种常态。  我是真正见过蓝色苹果的人。有一次去参加朋友的舞会,舞会不免有些水果点心,我发现就在我坐的位子旁边一个摆设得精美的果盘中间有几只梨山的青苹果,苹果之上有一个色纸包扎的蓝灯,一束光正好打在苹果上,那苹果的蓝色正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