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命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hua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齿徒增,不知不觉到了知天命之年。孔子说:“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对照自己,我二十岁时为了文凭,疲于应付各种考试,三十岁时为了职称评定,总有学不完的业务知识,四十岁时似乎立了起来,但此时开始有惑了。原来认为只有付出努力一定能取得成功,好像不是那么简单。人活着到底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人来世上总要消失在滚滚尘世中,我是不是在白白地消耗地球资源?
  到了五十岁,可能心智发展更成熟了,也可能是经历的事情多了,一些迷惑开始渐渐地消解,似乎也理解了孔子所讲的知天命了。


  知天命就是要懂得人道要合于天道
  天道是宇宙中自然变化的法则,人道是人们生活中的伦理秩序,人道源于天道。“天地之大德曰生”,上天赋予我们人类的最大本能就是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本能让我们产生了如亲情、爱情、友情等七情六欲,激发了我们为生存发展而不断地创造物质财富的驱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不能单独地生存,要依赖他人生存,在生活中必须遵守共同的规范、习俗,这些规范、习俗也就是道德。“道”是规则,“德”是品行,“道”与“德”相合才能结正果,没有“道”就找不到方法,没有“德”就找不到方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人道就体现在生活中,如“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妇有别、长惠幼顺,朋友有信……”。修行人道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然后上则知天,下则知人。正如孔子所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人道合于天道要有“上善若水”的境界,要像水一样泽万物而无私心,这样才能不辜负上天对万物之灵的人类特殊的眷顾。
  知天命后要明白有些事不是强求就能得到的,每个人都渴望取得成功,但不是人人能实现,成功需要条件的,有时天时也很重要,也就是常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成功除了机遇外,还取决胜于一个人的能力,专才加上努力才是能力,专才是天生的,努力是后天的。每个人都有稳定的遗传基因,从降生一刹那开始,你的天赋已确定了,天赋表现在某一个方面就是专才,是指智商智力概念外的特殊才能,例如有些人文化程度不高,但有管理专才,经商办企业搞得红红火火,有些人虽有博士文凭,但管不住几个人,又如音乐家莫扎特四岁就能用五线谱作曲。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专才,朝有专才的方向努力更容易取得成功。有些事你尽力做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你也不用自怨自艾,只要对社会有贡献,不论大小,都值得付出,并继续为之努力,其实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明白了这个道理心里也就坦然自在了。
  知天命后要敬畏天命
  虽然我们人类一直在积极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但还有很多领域是未知的,如在宇宙里有没有另外的生命体仍是一个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人类能看到的光波是一小段,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也是一部分,不能说我们看不到的、听不到的就不存在。自然界里细菌和病毒也和我们人类一样是不断进化的生命体,面对变异的细菌、病毒,我们人类也是束手无策,历史上瘟疫流行时大批人死去也是常有的事,地震海啸带给人类的灾难我们记忆犹新。因此,敬畏天地是应该的,我们人类只有顺应自然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知天命后还要顺天命,就是要让上天赋予我们的心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我们美好的生活加油。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提出了“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在所养”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仁爱博施的好人,文明有礼的君子。如今我们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时代召唤着我们要成为新时期的好人,积极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生活在世俗社会中免不了在心灵上被灰土蒙蔽,迷失前行的方向,我们需要通过修身来擦亮心灵。成为好人首先要通过自省做到“内省不疚,无恶于志”,重点要练好慎独功夫,慎独一是慎独处,没有人看到你,也要谨慎自己的行为,慎独二是慎独念,你在一群人中间,没有人知道你的念头,此时你也要谨慎,不让恶念冒出来。慎独念比慎独处要求更高,就像明代大儒王阳明所说的“去山中贼易,去心中之贼难”。日积月累地坚持修行明白道理,革新自己的思想,善始善终,从人性向善到择善固执之、止于至善,就会有一股真诚的力量由内而发。另外,成为好人还要有广济天下的责任感,自己成功了还要帮助别人成功,要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胸怀。


  道德修行是细水长流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我们都在修行的道路上,不能因为自己刚刚随地吐了一口痰,就指责在马路上闯了红灯的人缺少社会公德,有修养的人懂得宽容、尊重别人。每个人接受教育的方式和环境不同,有可能在某个方面存在着不文明的现象,我们应该通过自身的行为带动别人一起进步。为人做事上最好选择利己利人合作双赢的方式,多做举手之劳的好事,力所能及地做些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善事,不做损人利己的错事,制止他人做损公损人的坏事。在当今社会,工作既是我们为衣食谋的职业,同时又是我们提升自己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是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每个人都对工作很敬业,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大家在一起才能快乐地工作。
  钱财名利只是身外之物,我们只是暂时地拥有,不要太在意得与失,我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要将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等认知内化和升华为理想、信念、品德之类的精神财富,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又可以让我们的灵魂得到不断的净化,此时我们的肉体只是灵魂依附的载体,唯有纯洁的灵魂才能无声无臭,可与天地参。
其他文献
400年前,大明朝天启年间,魏忠贤公公乱搞的时候。  有一位老人,默默脱下了官袍,整齐叠好。这是绣着精致白鹇鸟的青袍,代表着他是五品官员。  外面有人喊:胡书记,你怎么还不出来?我们等着接你去德州上任呢。  “上任?”老先生淡淡一笑,自言自语:再见了,官场!对于你,我早已厌倦。  我要回到家乡,用剩余的岁月,去完成一件更重要的事:  “编一部最全的唐诗,不要再有遗漏,不要再有散佚,让后世子孙都能读
期刊
女人老不老,先看卵巢养得好不好  据研究,女人的外在气色相当一部分由卵巢来决定。若是卵巢早衰,从表面就可以看出来,若是一位女性年纪不大,但是脸色不好,看着要比实际年龄大很多,不用问,这种女性平时肯定月经失调,有妇科问题,还可能存在身体变形、局部脂肪堆积、脾气喜怒无常、睡眠质量差、乏力忧虑等症状。  可见,卵巢的健康与否关联着女性的整个人生,保养好女性生命之本,还能帮助女性朋友平稳度过更年期。  引
期刊
“疾”“病”两字都带病字头,其实病字头的本义是床的意思,在甲骨文中很形象,是竖起的床的样子,指人生病卧床。医生看病叫做临床,也是由此而来。本篇作为开头,以后会根据我的理解介绍所有带病字头的汉字,以求体会古人观察认识疾病的角度和方法。  “疾”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矢,指人中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本义指急性病。  一般说来,疾病在初期,或在浅表的时候,称为疾
期刊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清真居士周美成的词向以富艳工雅而著称,但是,这首《苏幕遮》却清新自然,是其中鲜有的例外。在宿雨初晴的清晨,看到徐徐清风吹过荷塘里亭亭如盖的翠叶,田田间朵朵荷花如隐若现,诗人禁不住触景生情,以之兴怀。援情记兴,借物抒情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司空见惯的
期刊
纪锐标,90后设计师。  其作品曾多次获奖,尤其是2012年的全国设计艺术大奖,让他在艺术设计领域崭露头角。  作为一名年轻设计师,纪锐标对设计和艺术有着自己的解读,他的作品敢于创新、个性张扬,但又不缺少对传统的尊重,越来越受到业界的认可。  记者:你是我认识的最年轻的设计师,也看过一些你的设计作品,发现你在你的设计“Tsinghua City”里面应用了传统的印章,以及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等中国元
期刊
中国诗人歌咏自然的见气由陶、谢开始,后来王、孟、储、韦诸家加以发挥光大,遂至几无诗不状物写景。但是写来写去,自然诗终让渊明独步。许多自然诗人的毛病只知雕绘声色,装点的作用多,表现的作用少,原因在缺乏物我的混化与情趣的流注。自然景物渊明诗中向来不是一种点缀或陪衬,而是在情趣的戏剧中扮演极生动的角色,稍露面目,便见出作者的整个人格。这分别的原因也在渊明有较深厚的人格的涵养,较丰富的精神生活。  隐与侠
期刊
“柏子香”,乃是把青柏子炮制为香丸,作为澄心以观道的清上之品,自出现便带了浓浓的中国意味。相传五代时期,有位法号“知足”的僧人,感于贵族焚香之奢靡有悖于佛陀精神,故“自采枝头柏子烧。”自此古朴清雅的柏子香,便以其“草木真气”伴随了僧侣文人数百年。我经常想象于深山古寺的一个夏夜,月华而庭白,诗人在老石鼎中重重的压上一炉柏子,观烟岚与钟磬交绕弥漫,连露水都染了它的清致。不觉明月将尽,只听暗香澹荡而来,
期刊
自古至今,中国人一直视“天人合一”之境为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天,是为四时阴阳,人,是为天地之灵,人行天地间,与天地相生合一,则为上善。道家讲“炼气”,即是吸纳天地之气,调理阴阳相合,而使身体合“周天”运转之律。  天地万物,皆是“循天地之道,遵四时而生”,乡野之民,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庄子的逍遥之游,陶渊明的“桃花源”,成就了中国人数千年天人合一的田
期刊
中国古代士大夫家庭或农村中的绅士阶层,门户上往往贴着这样一副对联: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  诗经云:“饮之食之,教之诲之。”说的大抵便是这种在农耕社会里浸润儒家文化耕读传家精神。说起耕读传家的典范,自然不能不想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元亮先生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既耕亦己种,时还读我书”,一生三隐三仕,自41岁辞官起,躬耕垄亩,过了20多年的耕读生活。在亲事稼桑的时候,他写下了诸如《归
期刊
近日,笔者赴欧洲考察学习,一路走来,耳闻目睹感触颇深,尤其是“老外们”认真的工作态度、朴实的工作作风,引发笔者对“真实的力量”的思考。  当笔者走进世界光热行业最著名的实验室德国SWT公司时,发现他们办公室的墙面是裸墙;大家开的车都很普通,三厢的车都很少,因为在他们眼里,车只是一个代步工具;人们所用之物不论是办公桌、家具、还是穿着,都以实用为主,不造作、不奢侈,给人很真实的印象;人们的工作精益求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