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课堂上响起了不和谐的笑声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same_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凌波仙子(鲁 燕 安徽省芜湖县实验学校教师)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luyan28
  
  凌波仙子自述:
  我从事教育工作20年了,一直工作在教育第一线。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每天都和一群充满活力、阳光可爱的孩子打交道,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见证着他们的成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每天都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和李白对饮,伴杜甫望岳……尽情享受文学的盛宴。教书育人,我每时每刻都有新的体会、新的收获,它们汇集在我的心里,想要奔腾而出……
  于是,我申请了博客,并取名“雨燕衔泥”。雨燕是最勤劳的,每时每刻都忙个不停。我希望自己能像雨燕一样用心耕耘,啄草衔泥,搭建心灵小巢。无论多忙,我每周都要写上一点,工作、学习、生活,或长或短,但无一例外都是我的真实感受。同时,我还链接了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些教育网站,闲暇时便做逍遥游,以获取丰富的精神食粮。
  博客是我的心灵家园。在这里,我任凭思绪飘飞,搏击长空,遨游四海,享清风明月,伴鸟语花香,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怀。日积月累,深感获益匪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当“粉丝”这个名词遍布媒体时,当“哈韩族”充斥于我们身边时,当“火星文”植根于学生的校服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我们读不懂当今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他们看似热情,却又显得冷漠,甚至很难被感动。
  记得那一次,我要教学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斑羚飞渡》。《斑羚飞渡》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斑羚在危难中表现出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为了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感受到斑羚们的牺牲精神,我特意请计算机老师帮忙做了一个flash动画:随着老斑羚示意性的一声“咩”,年幼斑羚和老斑羚一前一后起跳,角度也一高一低,当年幼斑羚在最高点往下落时,老斑羚刚好出现在年幼斑羚的身体下,年幼斑羚在老斑羚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再度起跳,轻巧地落在对面的山峰上,而老斑羚笔直地坠落下去,葬身悬崖……看着这样的画面,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想我的学生肯定也会这样。
  上课了,我满怀信心地带着学生走进多媒体教室,和学生开始了《斑羚飞渡》的学习:导入、复述,一切都很顺利,接下来将是我期待的高潮——品读“斑羚飞渡”这一部分。我点击鼠标,播放事先准备好的flash动画:当“咩”的一声响起,一只年幼斑羚跃过悬崖,一只老斑羚葬身山谷……“哈哈……”“咦,真好玩……”我愕然了,没有我所期待的感动、震撼,教室里,大多数学生看得都很开心,他们是那么漠然!欢快的笑声,悲壮的画面,这是多么不和谐!我十分生气,真想大喝一声。可是我不能,我很快压制住怒火,平静下来。能怪他们吗?他们还只是孩子,缺少类似的体验,又怎能被感动?如果我发火,他们肯定会安静下来,甚至会装出一副被感动、被震撼的样子。但那是我希望看到的吗?不,绝不是!
  怎么办,我赶紧寻找对策,忽然,我眼前一亮,备课时我查找了很多资料,优盘里还有很多反映斑羚生活现状的图片、文字没放进课件,我赶紧给学生展示这些图片、文字,人们为了追求藏羚羊绒制成的披肩“沙图什”带来的高额利润,大肆捕杀藏羚羊,有的羚羊甚至活生生地被剥皮……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图片呈现在屏幕上,学生都惊呆了……
  眼看学生已有了情感上的准备,我又播放了第九、十自然段的配乐朗读,随着朗读录音,学生渐渐走进了课文,有的还跟着小声读。我感到学生通过文字已体会到斑羚的精神,就请学生集体朗读,要求他们要读出感情。感情已积蓄充分,学生读得那么投入,当读到“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时,有的学生哽咽了。我再次点击鼠标,播放flash动画:当“咩”一声响起,一只年幼斑羚跃过悬崖,一只老斑羚葬身山谷……没有了笑声,有的只是沉默、震撼,有的女生甚至流下了眼泪……当我请他们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时,学生都跃跃欲试,畅所欲言,他们有的反思人类的行为,说当灾难来临时,人类应多向斑羚学习;有的说我们人类在灾难面前也是富有牺牲精神的,比如汶川大地震时,那位给孩子留下短信的母亲……学生的表现和先前简直判若两人。
  一年过去了,我时常想起那节课,时常进行反思。
  当课堂上响起不和谐的笑声时,教师应从自身找原因。假如我能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诵读课文,充分咀嚼、品味文字,想象画面,体会情感,等学生充分理解了文本后,我再请学生欣赏flash动画,学生肯定能深刻体会到斑羚的牺牲精神。而事实上,我却是直接播放flash动画,以flash动画取代了学生对文本的仔细阅读和深入体验,课堂怎能不响起笑声?
  当课堂上响起不和谐的笑声时,教师应适时引导、点拨。我很庆幸,当时我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并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借助图片、音乐等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使其在赏图、读文、品词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文中那份悲壮的美。当学生被感动、被震撼时,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冷漠。
  教学的精彩很难预约,当课堂上响起不和谐的笑声时,只要我们能巧借多媒体技术,抓住契机,定能“拨开乌云见青天”!■
其他文献
专家视点  杨志成,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副研究员。曾任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教师、副校长,北京市原崇文区教委主任、东城区教委主任,北京奥组委奥林匹克教育处处长,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处长等。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政策、教育行政、学校管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学校德育、奥林匹克教育。    品牌不仅是一个名称,也不仅是一个结果或质量的代名词,而是名称、结果及其形成过程的系统和整体。品牌学校不仅是一个学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编写的图书,全书共有一百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就如一本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合编本。  在他的一百条建议中,我反复学习了“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前后几章。“如何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这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难题。那么如何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些很好的
编辑提示:这是一本由学生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学校给予了学生自主成长的空间。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成为了课程资源的发现者、建设者。他们用一双发现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积极探究实践,锻炼了多种能力。  2009年开始,我校坚持每个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实践大课堂。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伴随着各科教师拓展、延伸到了很多《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指南》中没有的地方,极大地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探
很多人知道,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外语教育特色鲜明、综合教育成果突出、走向国际化办学的完全中学。很多人知道,从一所基础薄弱校到市级普通高中示范校, 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还构建起了以“和谐与发展——爱、阳光、幸福”为主导的学校核心文化,以“五大阳光法则——微笑、感激、享受、选择、美丽”为重点的人文文化。今天,本刊记者
2008年,首都基础教育将围绕着办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突出内涵,形成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探索形成科学发展模式,为构建更加和谐、持续发展的首都基础教育而努力。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清醒认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推动首都基础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1.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都基础
114所中小学、44所幼儿园,30余所百年老校……这些都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41.8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化街区,在棋盘般密布的古老胡同中,时时能传出孩子们上课时朗朗的读书声,处处都能看到孩子们上下学时欢乐的笑脸。   面对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和区域相对狭小的空间,东城教育的再发展受到了地域的限制难以扩大规模,如何在其中寻求突破,最终实现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教育首善区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一生幸福服务是学校的重要使命。秉承这一理念,我校于2004年提出了建设精品学校的办学目标。      一、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精品学校      这个问题的提出基于我们对当今某种教育现象的思考。   如今,人们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由此导致了“择校热”高温不退。为了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同时也为了学校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优质学校纷纷扩充规模,扩大招生。这种现象引起
6月18日,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承办的“北京2014教育督导与评价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研讨会以“现代教育治理与教育督导改革”为主题,围绕当前各省市在教育治理与教育督导改革领域内的重点、热点话题,进行交流研讨。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北京市副市长杨晓超、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陶西平、教育部督
遇见这本书,恰好是在我一次失意后需要反思的时期。第一次很认真地写下感受,其实也是对自己的鞭策和鼓励。没有好的文笔,只有从“心”而发的领悟。    愿常存“童心”  曾经很认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理念。但是爱又从哪里来?在漫长单调的教师职业中如何能长久保持爱心?李镇西老师的书给出的答案就是常存“童心”。李老师认为“爱心”是童心的自然表现。某种意义上,教育工作者的童心比爱心更重要。因为童心是人性的自
“现在的年轻人啊……”这是我当老师之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调侃。现在的这帮孩子已经完全超出了我们对小孩子的设想,他们十三四岁时所接收的各种信息绝不少于我们活了20年后所接收到的……等他们到了二十多岁时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好也罢坏也罢,只是想说明现在的孩子真的和我们那时不同了。  作为一个心理老师,每周的教研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从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一个学期中几次专家的讲座也让我至今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