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教师文化 提升教育智慧

来源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ve123n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不只是梦想,我们要拼命地向上生长。我园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课程游戏化建设》的内容,边学边研究实施,解决当前教育改革的问题,不断地更新观念,理清思路,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建设自主游戏乐园,让每一个孩子、每一个教师向上生长。
  一、优化环境,教养并重,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1.强化建设,扮靓校园。
  校园环境实起来:秉承着“让绿色文化回归自然,让幼儿成长回归本色”的理念,充分发挥校园的空间地理资源,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活动空间。将缤纷果树园、创意玩水区、阳光沙滩区、运动挑战区、生态探索区、亲亲种植园,打造成孩子们生活、学习、游戏的乐园。特别是开展的小班亲子活动,在生态园的沙滩区、玩水区以及大草坪创设的亲子游戏项目,得到了家长与孩子的喜爱。种植园、小花园,也在老师、家长、孩子们的种植实践活动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属于孩子自己的自然课程。
  班级环境活起来:我园提倡“简单、真实、自然、有效”的班级环境理念,以“我的环境我做主”的思想,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到班级环境的创设与材料的收集中。教师充分挖掘并有效地利用好班级的空间,以“看得到、能操作、易更换”为原则,将墙壁、窗户、柜面、桌面、走廊等还给孩子,鼓励孩子主动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废旧材料,在学习游戏中恰当使用;指导孩子将学习、游戏中的一些操作卡、作品在适合的地方进行展示交流。另外,根据孩子的需求,提供一些操作示意图、操作要求等,变单一、静态的展示为多样、动态的互动。
  2.夯实课程,走进生活。
  微课程,浸润孩子成长历程:我园将地方特色课程《沙优情结》《雷沟情怀》进行课程深化与拓展。一方面将地方课程渗透到蓝本课程各个领域中,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另一方面继续推进地方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将布、瓶等资源进行多元开发和利用,在环境、五大领域、游戏、区域、户外等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孩子的发展。
  好习惯,陪伴孩子幸福成长:小、中、大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分别从会生活、爱学习、善交往三个方面行动起来,在家园的配合下,小班幼儿能自理、会整理、讲卫生、懂安全;中班幼儿会倾听、爱提问、能专注、乐探索;大班幼儿有礼貌、会关爱、善分享、守规则。以年级组为单位根据“好习惯伴我成长”美丽行动家园反馈表,评选校园十佳美丽幼儿,在升旗仪式上由园长进行颁奖。
  3.丰富活动,绽放异彩。
  實践活动让孩子动起来:我园从孩子的兴趣需求出发,让孩子在实践体验中做自己喜欢的事。结合节日元宵节、端午节开展实践活动,孩子们为自己制作点心时的认真与专注、努力与挑战,以及在品尝时发自内心的快乐与感动,是孩子最真的情感流露。以年级组为单位,每个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从生活、运动等方面为孩子们创设适宜的项目,让他们在坚持、挑战中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主题活动让孩子亮起来:用长期积淀下来的绿色文化主题“生态智慧·实践精神·和谐教育”引领孩子的成长。我园开展的“春之舞、夏之歌”系列主题活动,让孩子们不仅在实践、体验中得到了锻炼与发展,而且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童年回忆。特别是“美丽童年·幸福同行”夏之歌活动,三个不同年龄段,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小班的亲子体验游戏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中班的团体操展示体现了班级的团队凝聚力,大班的毕业典礼为孩子们提供了各显风采的展示舞台。
  二、理论提升,实践推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1.搭建成长平台,促进专业成长。
  以活动为根本:积极承办市级观摩展示研讨活动“园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是教学活动展示,二是专题沙龙研讨。我园3位年轻教师,充分挖掘了本土资源“沙洲优黄”,从美术、音乐、健康三个方面,根据孩子们的学习需求设计了体现园本特色“实践·体验”的集体教学活动。在磨课、研讨、展示活动过程中,教师对资源的理解、对活动的组织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我园5位骨干教师参与了沙龙研讨活动,他们从资源的挖掘、课程的开发、孩子的发展等方面谈了实践研究过程中的收获与困惑,通过与专家的现场互动,更深刻地认清了资源开发的价值。
  以区镇为推动:继续运用好保税区(金港)镇为教师创设的“杏坛先锋”名师成长工作室核心团队,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一是承办“杏坛先锋”专家讲座,邀请专家为教师做《许孩子一个幸福童年》专题讲座,专家讲座内容得到了教师的共鸣。二是参加金港镇其他学校创设的“杏坛先锋”学习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2.深化教育科研,实现优势互补。
  课题研究领航:面向“十三五”,我们对自己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我园以《张家港市教研室十三五发展规划》为指导,积极申报“十三五”课题研究,以课题引领学校的发展。在已有课题《主题式环境下幼儿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与研讨》的引领下,开展班级微型课题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师的发展。
  园本教研助推:充分发挥园内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园本教研为载体,在《指南》研究中心组、课程研究中心组、学科中心组、区角游戏核心组等团队的带领下,以强带弱,用骨干力量带领不同层面的教师开展学习培训、交流研讨、一对一指导,使教师成为主动思考、乐于合作、勇于进取、善于创造的学习型、智慧型教师。
  三、立足游戏,改变观念,建设自主游戏乐园
  1.立足游戏精神,从行动上变革。
  我园从游戏主题、内容、场景三个方面进行了改变。
  游戏主题我选择:《指南》中指出“学习不一定是游戏,但游戏却一定是学习”。我们改变原来由教师先前固定创设的、精心制作的美观的游戏区,根据孩子们的需求,按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游戏兴趣,与孩子们一起讨论、生发适宜的游戏区。
  游戏内容我安排:孩子们在游戏开展前,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做小主人或自由人,选择想要一起游戏的同伴,共同制定“小主人”游戏计划表:选择哪些游戏材料、怎么分工?小客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科学合理地制定游戏计划表:与谁一起玩,计划玩几个区,先玩什么再玩什么?
  游戏场景我创设: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空间规划材料,与孩子们一起收集整理了多样的情境游戏材料,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游戏安排创设游戏场景。另外在班级的各个区都提供了孩子们常用的生活百宝箱,方便孩子创造性的使用!
  2.促课程游戏化,从研讨上变革。
  组长观摩引领:我园提倡骨干教师先行深入研究游戏,给游戏精神一个支点。小中大6位年级组长,深入领会课程游戏化的思想理念,通过观摩苏州等地的游戏展示活动,结合我园的实际及各班班级的具体情况,研究游戏。6位组长通过多次讨论、反复实践,磨炼出了适合本班孩子发展的游戏形式,向全园进行开放展示。老师们在观摩、分享、对话、质疑、讨论中,围绕游戏精神重新审视游戏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开放的游戏环境、丰富的游戏材料、自主的游戏体验,真正落实了“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明确了《指南》背景下角色游戏的创新评价策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组员评比提高:我园推动全园变革区角游戏,给游戏精神一个落点。为给教师搭建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提高教师创造性游戏的组织能力。各班在观摩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根据自己的班级情况开展游戏。另外,各班针对角色游戏观摩评价的指标:游戏空间、游戏材料、游戏主题、游戏组织,调整与改变原来的模式,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为孩子创设自主的游戏空间,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更科学、更有效地利于孩子的发展。评比中,老师们用游戏的精神去观察孩子、发现孩子在游戏中的交往,用游戏精神去感悟老师在游戏中的角色。最后,通过评比反馈,发现组织中的进步,提出下一步深入游戏的意见与建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孩子一起游戏,与孩子一起成长。
  教育是一个充满惊喜与奇迹的过程,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研究。我们用思想、用行动、用激情,纵情领略着幼教旅程中的美好景致。展未来,我们依然坚定地与《指南》《课程游戏化》相伴,让每个孩子拥有欢乐幸福的童年,让每个教师成为愉快幸福的师者!
其他文献
光看封面就能感受到大卫是个多么调皮和富有个性的孩子:几何形体拼接成的玩偶形象,有夸张的大圆脑袋,嘴巴得意地咧成大黑洞占据快半张脸,锯齿一样的小牙齿,三角形的鼻子,小小的黑眼珠,正站在一摞七零八散的随时会轰然倒下的书堆上,用尽力气伸长胳膊企图去取放在桌上的鱼缸,鱼缸倾斜水已要洒出,鱼缸里的鱼也发现这一危急情况,呈现出惊恐行为!此刻真是危机四伏!任何妈妈看到都会吓得立刻制止这一行径,大呼一声:“不可以
期刊
《美丽的大脚》是2002年上映、由倪萍主演的关注中国西部教育的影片。作为一名师范院校的教师,我曾经多次推荐给我的学生,和我的学生一起观看这部电影,每一次都无一例外地被影片感动。时隔多年,再一次提及这部影片,我的脑海中仍浮现出毫无生机的西北黄土高原,极度缺水贫瘠的山村,善良质朴的山村教师张美丽,来山村支教、追逐梦想的夏雨老师和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山村儿童。  影片主人公张美丽是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她被
期刊
话题中采用的“一课三磨”和“多名老师磨一节”的教研形式是幼儿园常用的两种方式,但各自所要把握的目标和具体要求不一样。  1.“一课三磨”——磨好课  个人“一课三磨”是教师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自己用录音、录像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实录反思,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磨课形式对自我的专业性、自律性、计划性要求很高,但成效慢,与个人专业素养有很大关系。  集体“一课三磨”通常由一人多次执教
期刊
随着我园课程形态改革的深化,个别化学习活动已经成为我园课程实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个别化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形式,有着不同于集体学习的特殊性,更注重个体以其特有的方式与环境互动,更彰显个体学习的主动性和过程性。因此,个别化的学习材料投放对于幼儿的兴趣、学习的质量有着直接而重要的联系。目前我园个别化学习材料的投放存在着以下现象:  一、聚焦幼儿个别化学习的乱状  (一)能力层面——“不会玩”  “
期刊
《摔跤吧!爸爸》是由一部涅提·蒂瓦里执导,阿米尔·汗主演,讲述作为一个父亲如何指导女儿摔跤的传记电影。影片根据印度著名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真实事迹改编。  马哈维亚曾经是一位前途无量的摔跤运动员,在由于各种原因放弃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后,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为国家赢得金牌,因此,他将自己的梦想寄托于自己未来的儿子身上。可是上帝仿佛开玩笑一般,马哈维亚接连迎来了两位女儿。大女儿取名为吉塔,二女儿取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幼儿进入中班后对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规则、环境和教师都有了相应的了解,所以少了陌生感,也没有了依恋父母和老师的倾向,他们有了明确的行为意识,开始主动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个性更加鲜明。另一方面,他们还缺乏相应的自我管理能力,他们渴望有游戏的伙伴,但由于社会行为的规则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因此
期刊
“幼小衔接”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这其实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识性判断却在现实中常常“搁浅”,幼小衔接中仍存在着诸如单向性、片面性、盲目性等问题。做好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小学、家庭与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特别是教师,更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自觉提升专业使命感。  一、幼小衔接要循序渐进  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层级相关性,即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构建的基础,而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结果。幼儿
期刊
当今社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并且都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论。教育是一个大且宽泛的概念,每个人对它都有话可说,因此老师在做家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就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一、问题剖析  (一)包办代替溺爱型老人  现在的家庭大都由两个独生子女组成,两家老人轮流带孩子。老人一天的寄托都在孙辈身上,溺爱就成了普遍现象。  小小“困难户”  成成是我们班的小小“困难户”。吃饭的时候他能把所有的蔬菜都
期刊
前不久,我们学习探索了“学习故事”,明白其倡导的核心儿童观是——每一个儿童从一出生就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在这一儿童观的引领下,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从“找差距、找不足式”的评价视角,转变成“找优点、找长处式”的欣赏和接纳的评价视角,以及随之发生的观察焦点和解读内容上的转变。也就是说,教师在一个个故事里,不仅要让儿童看到一个“有能力、有自信”的自己,还能感受到在这个学习环境里自己是被接纳和
期刊
每逢季节交替或天气变冷,午睡管理又成了摆在幼儿老师面前的难题,家长们总担心天太冷,孩子起床太慢会造成孩子感冒,于是午间探看孩子的、接孩子回家的家长会增多。还会要求老师多帮助幼儿穿脱衣服,一旦幼儿感冒,家长首先怀疑的就是在午睡时着凉了。如此种种,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给保教人员的家长工作增加了更多的压力。而另一方面,参与午睡管理的保教人员也会碰到很多麻烦:进入午睡室,大部分幼儿很快地脱衣睡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