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与利益规则“各司其职”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t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君的困惑:我有一个要好的朋友,情义很深。去年,我们两人合作在一起开创了一份事业。创业之初,我们同甘共苦,不分彼此,备尝艰辛。几经努力总算把这份事业做大,有了一些成就,也有了一些经济效益。但是,我们之间却因为利益关系出现矛盾,闹得情义不再,分道扬镳。难道人和人之间的感情竟如此脆弱,这般经不起利益浪潮的冲击?难道人和人之间的情义竟是一层不耐磨的伪装,金钱一捅就破?难道感情与利益真的就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我该怎样处理朋友之间的感情和利益的关系?
  A 君的困惑不是一个孤立的故事,它使我想起生活中诸如此类的故事很多,尽管情节不尽相同,但最后的情感方面的结局大同小异——都是步入金钱与情感交织的迷茫中。为什么?困惑源于人际交往观念上的一个误区:混淆了情感规则和利益规则的界限。
  人际关系心理学认为,互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社会和谐发展需要提倡奉献和利他精神,但这是人际交往的最高境界,以此来要求全社会的大多数公民是不现实的。人为什么要与人交往?尽管具体的交往动机各不相同,但最基本的交往动机都是为了从交往对象那里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从这一点看,人际交往中的互惠互利原则是合乎我们社会的道德规范的。所谓互利原则,既包括精神方面,也包括物质方面。在人们的需要中,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并存,人有功利得失观念是自然的。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过去人们交往中更愿意谈人情,而忌讳谈功利。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求是多层次的,粗略地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个层次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际交往,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另一个层次是以功利定向的人际交往,也就是为某种功利目的的实现。现实生活是怎样的呢?这两种情况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有时候即使是功利目的的交往,也会使人彼此产生某种评价,某种感受,引起感情上的反应;有时虽是情感领域的交往,也会带“各司其职”来彼此物质利益上的互相帮助和支持。所以,按照人际交往的互利原则,我们在现实人际交往中采取的策略是:既看重情义,也要获得利益。
  因此,交往中完全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但也不必因为察觉到对方的功利目的而把人想得太坏,甚至割断彼此间的联系。应该既重感情也讲实惠,不能只用理想主义的纯情感去定义交往的品位。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价值取向是有个体差异的。有人更看重以情感定向的人际交往,有人更看重以功利定向的人际交往。然而,只能说是“更看重”哪一方面,不能说是只要哪一方面,不顾及另一方面。因为归根到底还是前面那句话,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是既要情义,也要利益。至于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相互合作的人际交往,就具有了更多的功利色彩,或者某种交往活动就是以功利为前提的人际交往。
  不管是情义还是功利,既然人际交往是互利的,是为了满足双方各自的需求,那么人际交往的正常的互动过程就有一个必要的条件:交往双方的需求和需求的满足必须是保持平衡的。也就是说,人际交往的发展要在双方需求平衡利益均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这位年轻朋友的困惑,正是源于人际交往观念上的误区:没有看到“既要情义,也要功利”这个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交往原则,更没有搞清楚一旦有了经济上的合作关系,就进入了以功利定向的人际交往状态这一特征,使自己在情感规则与利益规则中界限不清,被两者关系的混淆而烦恼。
  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在经济上的合作关系中,朋友之间的情义的确随时都面临着功利的冲击。所以,你如果是看重情义的人,最好不和情义很深的朋友发生这样的带有更多功利色彩、主要以功利定向的人际关系。如果已经有了经济上的合作,要么就甘愿彻底牺牲自己的物质利益,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要么就必须承认,自己绝不是只要情义,必须了解自己心中对功利的需求,同时明确你和朋友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带有更多功利色彩的主要以功利定向的状态。事实上,前一个“要么”只能是一个假设。一是普通人中少有圣人,凡夫俗子都有物质方面的需求,都难以做到毫不计较个人得失;二是即使你一点也不在乎物质利益,你也还有精神需求。就是说,你满足了对方的物质上的需求,你还是期望对方能满足你精神上的需求的。若连这样的需求平衡都难以维持的话,人际交往必然出现障碍或中断。这样说来,只有后一个“要么”才是现实的选择。
  假如一旦选择了后一个“要么”,相互间就不会在处理经济利益的问题时盲目地蒙上一层温情而不现实的情义的面纱。一旦不被表面温情的面纱所遮挡,就会在处理经济利益问题时按照经济合作的规则进行交往,相对合理地平衡相互的经济利益,从而也就会使情义少受利益的冲击或不受冲击。其实,我们有句老话早就点破这层道理——亲兄弟,明算账。正是这句老话,从一个侧面说明在我们的文化中人们很难选择这种人际交往模式,说明我们处理相互具有情义的经济利益问题时,常常碍于情面,不能很好地按照经济利益的规则处理有关问题,于是便在双方心理上抹了一道阴影。
  回到前面那位朋友的问题上,并非情义经不住利益的冲击,并非情义被金钱所溶化,并非情义与利益不可调和。不同的游戏有不能相互替代的规则,情感交往规则和利益交往规则更应“各司其职”,而不能相互混淆或替代。在经济利益的合作关系中,我们常常需要的只是朋友之间“亲兄弟,明算账”,少些不分彼此,也就少些分道扬镳。
其他文献
或许我们自己不是个快乐的人,但我们绝对乐于和充满喜乐的人相处。因为,我们有,接近快乐的倾向;又因为,和终日愁眉苦脸、闷闷不乐的人在一起,不但痛苦,而且是一种精神凌迟。  听到任任离婚的消息,大家都难以置信,任任结婚二十年,在一般人眼中,她丈夫是个标准的模范丈夫,不愚、不酒、不嫖不赌,无任何不良嗜好,除了有点小气之外,几乎找不到其他男人常有的缺点,但是——任任幽幽地说:“他是个不快乐的人,他自己不快
期刊
年近花甲,身边的朋友、亲人、长辈去世的消息不断传来,追悼会后,便油然慨叹:“快轮到咱们这一茬了!”于是,死亡的阴影不断袭上心头,总担心自己会在某一个清晨起不了床,或是身体稍有不适,就怀疑会不会是癌症上身?总之,死亡的恐惧感在心中挥之不去。  一日,年过八旬的二叔约我去他院中赏花。花间对饮,二叔银须飘飘,笑声朗朗,死亡对于他来说,似乎是个例外。二叔在20多年前被医生诊断患了癌症,却又幸运地存活至今,
期刊
周末,我去一个战友家玩儿,看到他的儿子正在完成老师布置的手工作业——做一只风筝。战友和孩子兴高采烈地忙着,我在一旁当起了助手,为他们递竹签和糨糊。不到一个时辰,一只漂亮的“大公鸡”风筝就做好了,小家伙还拿出各种涂料,在风筝上画着花花绿绿的颜色。  我们一起到街上买来了长长的线和线轴,然后跑到驻地山上的一处空地上放风筝。那天天气真好,阳光明媚,和风拂面,小男孩一面绕着线,一边噘着个小嘴给我背诵教科书
期刊
单身的我自从住进这个环境优美的小区,就全然没有了那种心情舒适的感觉。小区里的每家每户,都被厚厚的防盗门隔开了。别说串个门,就是打个招呼都没有机会。正被孤单侵扰着,物管的保安又来了:平时要注意锁好门窗,严防小偷啊!  时间久了,每一天下班回到居住的小区,我的脸便和防盗门一个颜色了,铁青铁青的,仿佛谁欠了我钱一样。再环顾四周,匆匆来去的居民们都一个表情,仿佛大家并不是生活在一起的邻居,倒像是火车站互不
期刊
冰心说过:“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当然,这世界不会缺少女人,却会缺少和谐,世界上若没有“和谐”,这世界怕是要失去百分之八十的“真”,百分之九十的“善”,百分之百的“美”。  也许你会说,现代人的生活日益世俗化、功利化,人们习惯于用金钱、地位做标尺确定人与人的关系,真情“贫血”已成为流行病。人人都在跑马拉松,有人乘着飞机、轿车在前面
期刊
在进入这个新加坡人投资的家具公司之前,她先后干过不少工作——承包过农田,搞过运输,倒卖过袜子,还卖过雪糕。但是,都没有挣到钱。对于一个离异了又带着孩子的女人来说,既没有出众的长相,又无骄人的学历,生活的确不易。  她被分在来料车间,都是些杂活,但她还是十分珍惜,也干得格外卖力且出色。有一次,一个本地木材商因质量问题与公司发生激烈冲突,她主动请缨,最后把事情处理得非常妥帖,为公司挽回了大笔损失。她由
期刊
刚刚搬进新家时,就有同事给我善意的忠告:当心邻居。既有论点,就应该有论据支持,于是便生动地讲述了他所经历的邻居三、两事,让我体会到的确不大好相处。  不出同事所料,开始见到新邻居时,我的确有“冷”的感觉。那天,我抗着一个沉重15公斤的大液化气罐,气喘嘘嘘、汗流浃背地艰难攀登,可人高马大的邻居空手从我身边轻捷如燕地走过,并没有相助的表示。我很失望,变心生芥蒂,原本实施的“睦邻计划”也因此搁浅。近在咫
期刊
世上有“一辈同学三辈亲”的俚语,说明同学之间共同成长、充满关爱的亲近关系;也有“一日战友三生不忘”的说法,形容战友之间血与火、生与死的战斗情谊。那么,同事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在我看来,同事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相互搭配、相互合作同时又相互竞争、相互排斥,既有互助关系又有利害冲突的关系。尤其是在白领阶层。一般说来,白领阶层是既有张扬的个性、又有发展图谋的群体(这势必带来激烈竞争和相互排斥),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感觉女儿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特别是上了初中以后,连话都很少和我们说了。我忽然意识到,也许女儿真的长大了。  有一天我下班回来,看见女儿正在电脑前上网,我走了过去,她急忙关掉了QQ,冲我不自然地笑了笑,便回房去了。我注意到,女儿这些天特别爱上网,在QQ 里聊个不停,而且她特别提防我,见我回来就赶紧下线。又过了一段日子,女儿越来越反常,总是一个人发呆,或自己傻傻地笑。我一惊,14
期刊
一天,朋友对我说起这样的一件事:某公司经理招聘一名管理人员,当他从数十名应聘者中筛选出三名候选人后,便为难了。这三名候选人各方面水平不相上下。举棋不定之际,他进行了一次随意性面谈,然后毫不犹豫地选取了其中一人。原因却是很简单,此人是三者中惟一进入房间后向他点头道早安,并用双手平接过他的名片,见到其他人进来起身致意,离开时将一次性茶杯主动收起放入废物桶内的人。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不禁想起一个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