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NS偏头痛药物治疗指南——EFNS特别工作组修订报告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rong2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偏头痛是最常见的失能性神经疾病之一,会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在文献检索和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对特殊类型偏头痛综合征的各种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循证或专家推荐。方法从现有的所有医学参考文献系统中筛选出关于有先兆型或无先兆型偏头痛以及偏头痛样综合征的各种类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欧洲神经病学学会联盟(European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EFNS)制定的推荐意见分级方案对这些研究结果进行评价,从而确定A级、B级或C级推荐和良好的临床实践要点。推荐意见推荐口服非甾体消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和曲坦类药物用于偏头痛发作的急性期治疗。用药方案应遵循分层治疗观念。在口服NSAID和曲坦类药物之前,推荐口服甲氧氯普胺或多潘立酮。在极重度偏头痛发作时,首选静脉注射乙酸水杨酸或皮下注射舒马曲坦。偏头痛持续状态可用类固醇治疗,虽然并非总是有效;也可用二氢麦角胺治疗。β-受体阻滞药(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氟桂利嗪、丙戊酸和托吡酯可作为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的首选用药,其次可选用阿米替林、萘普生、蜂斗菜烯碱和比索洛尔。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与卵巢癌顺铂(DDP)耐药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免疫组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58例卵巢癌组织和ES-2、SKOV3、COC1、COC1/DDP4株卵巢癌细胞系中ERCC1基因的表达,分析该基因与DDP化疗耐药的关系,并观察应用RNA干扰技术干扰了ERCC1基因后卵巢癌细胞对DDP敏感性的变化。结果58例卵
目的 评价以奥沙利铂(OXA)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180例符合条件的以OXA为基础的化疔方案治疗的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化疗方案为mFOLFOX(OXA+5-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mEOF(OXA+表阿霉素+5-氟尿嘧啶)和CapOX(OXA+卡培他滨),按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客观疗效,按美国癌症研究所常见毒性
患者男,54岁,因胸上段食管鳞癌入院。食管镜检查提示,进镜20~22cm处见黏膜不规则隆起,呈环状分布。活检病理为鳞状细胞癌。影像学分期为T3NOM0,ⅡB期。患者否认有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史。人院后辅助检查未发现远处转移,心、肺、肝、肾功能无异常,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符合四妥昔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中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有效性和安令性的研究(EXCEL0901)入组标准。
目的 观察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后对正常膀胱组织和膀胱癌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机制。方法 将4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15例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前1h、15例于TUR-BT术前24h行膀胱内灌注(30mg吡柔比星,在膀胱内保留30min),对照组10例仅行TUR-BT术。取患者的正常膀胱组织和膀胱癌组织,
目的探讨宫颈小细胞癌(SCCC)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7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的9例SCC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9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1岁,主要症状为不规则阴道流血或接触性出血,临床分期(国际妇产科联盟标准)Ib1期6例,Ib2期2例,IVb期1例。光镜下主要表现为体积小的圆形或短梭形细胞,形态、大小较一致,胞质少,核深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淋巴结外侵犯(ECE)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230例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观察ECE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关系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中,ECE阳性率为39.5%。绝经前和绝经后患者ECE的发生率分别为35.5%和47.5%(P〈0.001)。ECE阳性组和阴性组的肿瘤直径分别为5.11±2.53OITI和3.904-1.80cm(P〈0.001)
患者男,54岁,因右眼肿胀伴疼痛1个月,失明2d,于2010年4月12日入院。人院查体:右眼失明无光感,结膜水肿,眼球外凸,局部触之质硬,分泌物较多,眼裂处可见红色肉芽组织。增强CT检查提示:右侧鼻腔、右上颌窦、右颞下窝、右筛窦、右眼眶及两侧蝶窦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示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右侧眼球受压变形突出,右视神经显示不清。
由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主办的全国神经内科主任(脑血管)临床适宜技术高研班拟于2006年3月下旬在苏州(暂定)举办,届时将邀请王拥军、李舜伟、顾征、胡大一等国内内专家授课,内容包括: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技术治疗常规,高血压脑出血的简易血肿穿刺定位方法,熏症脑血管病的并发症,颈动脉超声与TCD结合对颈动脉病变的检查,卒中单元,脑血管病的比较影像学诊断,高ⅡfL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与脑梗死的防治
期刊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应用,可以很容易地检测到无症状卒中病灶。无症状卒中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均高于有症状卒中,年龄、高血压、心房颤动等是其公认的危险因素。尽管按照定义无症状卒中缺乏临床卒中样症状,但仔细检查仍常有轻微的躯体和认知功能障碍。此外,无症状卒中还与随后的有症状卒中、认知功能减退以及痴呆的发生有关。因此,临床医生需予以重视,积极控制其高危因素和改善其预后。
C-反应蛋白(CRP)是最敏感的急相蛋白指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作为脑梗死的主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过程。目前的研究发现,CRP水平及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有关。与冠心病相比,超敏CRP与缺血性卒中的关联性更为紧密。文章就CRP的生物学特征、影响CRP水平的因素、CRP水平和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