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追真”探究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手写我心,这是习作教学的真谛。如何让习作回归本真状态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走进生活,让“情”尽兴泼洒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用童心去感受生活,用童眼去观察生活,用童身去体验生活,这样他们才会抒发出深厚的情思来。
  一天上课,笔者捧着书走到教室门口,发现门窗紧闭,班上几个同学并不像往常那样安静地等待老师的到来,而是在追逐一只四处乱飞的小鸟,好半天,才有位调皮的男同学敏捷地捉住了它。大家看到这只可爱的小鸟,都想上前去抚摸它,但最后在班长的提议下,同学们打开了窗户,把小鸟放回了大自然。看到这样的景象,笔者想学生的心情肯定一时难以平静下来,此时上课难以收到较好的效果,不如将阅读课改为习作课。于是,笔者走进教室放下书后,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了“小鸟飞进课堂”这几个字,让学生先说说刚才的经历,再用文字写下来,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们个个心情愉悦,思维灵活,表达自由、流畅,兴致勃勃地讲述着刚刚动人的一幕,一节课下来,一篇篇精彩之作应运而生。
  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看似平淡无奇,但只要用心引导学生去捕捉、品味,他们就会发现处处都有精彩,从而乐此不疲,习作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二、 巧创情境,让“意”深入表达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同样一件事物,大多数学生写起来如同记流水账,只有极个别的几个学生能够用具体形象的语言加以叙述。究其原因,除了遣词造句的功夫外,最关键的还是如何在细致处着墨,把细节描写生动。情境的创设就是突破这一瓶颈的最好方法。
  去年“六一”,笔者在班级内开展了一次拔河比赛,并拍摄下活动场面,安排学生把比赛过程写下来,作为班级工作资料。有个同学对于比赛的过程,只简单地写了这样几句话:“我们两队紧紧地抓住绳子,毫不退让,这样持续了好久,我队突然一个用力,把他们队拉了过来。”其他同学的练笔也写得不够具体。于是,笔者将学生们带到多媒体教室,对当时激烈的比赛场景进行了回放,让学生注意观察同学们的表现。通过大屏幕,学生们清晰地看到:双方赛前的虎视眈眈、剑拔弩张;赛时的龙争虎斗、难解难分;赛后的欢腾愉悦、余兴未尽。同时还捕捉到了参赛者全神贯注、奋力拼搏的动作与神情,以及围观同学凝神屏息、欣喜若狂、如痴如醉的精神状态。再次阅读学生交上来的习作,“欢呼、呐喊、助威、叹息”等许多词语频频出现。那位同学也对自己的习作作了大幅度的修改——
  “比赛正式开始了,我们双方互不相让,使尽吃奶的力气往后拉。快瞧!我队的‘大力士’——张琪前脚弓,后脚弯,咬紧牙关,憋着呼吸,脸涨得通红,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一个劲儿地往下掉。李浩东个子高,站在队伍的最后,他的姿势与众不同,只见他反转身,把绳子扛在肩上,不时地向前挪动着步子,嘴里还不时念叨着:‘加油!加油!’我方队员个个面红耳赤。对方选手也不甘示弱,队首的黄骏前后两脚分叉站在地上,像是生了根似的,站得稳稳的,他嘴里大口喘着气,咬紧牙关坚持着。周围的同学们扯着嗓子为我们助威,加油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渐渐地,渐渐地,绳子向我方移动,对方怎么也拉不回去了,我们终于胜了。队员们高兴得欢呼雀跃,操场上顿时炸开了锅。”
  就这样在细微处一着墨,拔河比赛的精彩原态就跃然纸上了。精彩回放巧妙地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习作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帮助他们实现了从平淡走向精彩的跨越。
  三、 随文练笔,让“感”自然流泻
  现行各版本教材均安排每单元进行一次习作训练,因为相隔时间长,容易产生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相脱节,随文抒写恰恰能弥补这一不足。在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一处或几处着笔点,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或想象结果、续编故事;或添加内容、补充情节;或联想其他,抒发感想。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具有象征意义的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其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作者表面上写樟树,实则写宋庆龄,将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一体,赞树即赞人。笔者教学这一课时,引导学生模仿本课的写法,赞一赞自己喜爱的一种物体,如“小草”“绿叶”“蜡烛”“露珠”等。一位学生在练笔中写道:“绿叶一生默默无闻,朴实无华。活着,为鲜花增添色彩;死了,为大树化作养料。它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世间有千万片绿叶,也有千万似绿叶般的人。我也愿做一片绿叶,为他人、为祖国默默奉献自己的一切!”小作者由物及人,赞扬了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更由此树立“愿做绿叶”的理想,中心明确,立意深远。
  四、 赏改结合,让“乐”持续涌动
  为增强学生习作的兴趣,笔者采用了师生互改的方法:每次习作完成后,先让学生自己评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自己的习作先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然后再围绕中心,筛选出需要回答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原文进行修改、补充,并写出自评意见;再让同学们寻找伙伴交换批改,提出友情评价意见,如遣词造句是否妥贴准确、语言是否生动鲜明、立意是否深刻有意义等等;最后由教师进行检查性批阅。通过互动,对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再进行个别或集体的评讲,这样做对全班同学是大有好处的。平时习作写得差的同学改到写得好的习作,可以学到方法,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习作,也会从中吸取教训,每互改一次,无异于一次观摩和交流。
  此外,笔者还精心为学生提供发表的园地、举行多样的展示活动。如评讲课上朗诵优秀习作;在班级墙壁上设置 “习作港湾”,让学生对自己习作的外观进行图片加工,以活页形式粘贴;指导学生整理平日写得好的习作,装订成一本书,编著自己个性化的习作集;积极组织辅导学生参加各类习作比赛;鼓励学生向学校广播站、报刊、杂志投稿。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和竞争心理,而且也使他们有一种责任感,增强了写作的投入感。
  (作者单位: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至德小学)
其他文献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的发展,对于直线度的测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用于补偿的目的时,不仅需要一个综合的直线度误差指标,还需要知道被测工件或者机床导轨该身的轮廓。现有的方法,如
生活是学生习作之源,生活的积累是学生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重视开源拓流,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社会、引向自然,让学生到广阔的空间里去观察、体验,索取素材。  一、 铁鞋踏破又何必——从日常生活的观察体验中去感知材料  1. “司空见惯”中见真情。善于引导学生对司空见惯的平常事件进行观察,以培养他们从平常事件中发现美的能力。如,下雨天家长们冒雨接孩子,这是小学生常见的事,其中包含着父母
期刊
一、 什么是基于儿童的说话、写话课程  基于儿童,是基于儿童自己眼中的世界、心灵中的世界,而不是成人眼中看到的儿童的生活。说话和写话课程只有基于儿童,才能使儿童做到“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心”。从而让儿童乐于说话、乐于写话,在说话、写话的过程中,对自然、自我和社会的认识更为清晰和丰富,获得精神的成长,同时促进儿童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能力得到协调发展。  基于儿童的说话、写话课程,就是去不断地观察儿童、
期刊
期刊
一、 链接生活,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  从小学生的习作中,我们发现:学生表达情感价值取向与内心深处的真实积淀之间并不完全一致,这与习作教学的基本宗旨是背道而驰的。习作必须有生活,有感受,而生活与感受均来自细心的观察,观察所得要提炼、加工成文字。有了生活积累,有了生活体验,学生的习作才会大有可观。所以,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感悟生活,才能使学生的习作正确、生动地反映五彩缤纷的生活,并真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