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需要教育创新

来源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8232853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充分认识到创新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创新素质的丰富内涵,认识到创新素质在学生一生发展中意义,认识到我们的教育究竟如何革新,才能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一、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对个人良好素质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如今,我们面对第三次人类文明——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需求已日益迫切,它要求从教育体系、教育模式、教育结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对教育进行创新,切实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大批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二、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
  二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
  三是创新情感和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
  三、创新教育需要教育创新
  我们要从旧的教育模式向新的教育模式实施转变,必须对教育整体结构中的各环节进行创新,具体应该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评价体系与方法的创新等方面。
  1.树立新的观念
  要真正把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纳入实质性的轨道,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创新的观念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创新的价值观。所谓创新的价值观,是指要充分认识创新在整个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使创造力的价值深入到全社会的每个公民的心灵深处。总之,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树立起以创新为荣的观念,把积极创新、推动社会进步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
  第二,创新的教育功能观。一旦我们认识到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才会积极探索和挖掘教育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因素,而避开传统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消极因素。
  第三,创新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师观。新的人才观强调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著名的计算机专家谭浩强教授指出,现在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由知识的积累改变为知识的检索和知识的创造。
  2.课程内容的创新
  第一,课程内容应该体现时代性。
  第二,课程结构应注意广博性。
  第三,课程设置应增加创新能力发展的专门知识。
  第四,课程形成应注重活动课程的开设。
  3.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要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采取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教学方法。有许多学者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情感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不论是哪种教学方法,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教学方法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第一,要注重启发引导。
  第二,要注重民主化教学。
  第三,要注重开放式教学。
  4.创新教育与教育评价体系及方法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对原有教育教学评价方面大力革新,使教育评价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出正确的导向功能。
  第一,要建立创新的考试评价标准。
  创新的评价标准要对学生评价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科的主要事实、概念、原理、定理的理解方面,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第二,应改变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
  传统的教育中,过分强调考分的高低,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中不敢创新,只能按照教师所教的知识和方式去回答问题,这会造成学生谨小慎微和因循守旧的个性,也恰恰是创新人才形成的天敌。
  第三,应改变由教师单一评价的模式。
  在具体的评价方式上,可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口试、开卷考试以及实践能力考试等多种形式进行。通过丰富多样的评价形式,可以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形成。
  总之,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动力,是民族兴旺的不竭源泉。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关键在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只有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建立全新的教育创新体系,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强大的推动力,也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其他文献
活动背景:  人类学家梅尔文?科恩特指出:“完善的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交往,它们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因此,当我国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时,我园开始了各种形式的混龄教育的尝试,试图补偿独生子女社会化方面的某种缺憾。本次活动设计是大班和小班的混龄活动,选材屏南民俗活动“走鸳鸯板”,力求通过本活动解决两个问题:一、探索闽东本土文化教育内容在“大带小”活动中的实施;二
期刊
最“美”父亲  每当我听到歌声: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柋闷烟满天数星斗……就不由自主想起了一位父亲,李森祥《台阶》中的那位父亲,我觉得他是最“美”的父亲。  父亲是一个农民,但他要强,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他的勤苦朴实,忠厚善良都是值得我们学
期刊
苏教版第七册12课《开天辟地》与13课《普罗米修斯盗火》都是以神化传说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文中通过塑造性格鲜明的两位神盘古与普罗米修斯,让学生深刻地去感受其身上所具有的那伟大的精神品质,从而内化、感悟,影响其自身的行为准则,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两篇神话的语言优美、结构清晰,文中都已传说的形式引入课文,接着具体地描述开天辟地的过程与盗火的经过。学生受认知心理的限制,对传说等故事更感兴趣。文本以传说的形
期刊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已的微薄之力。我想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新理念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以人为本思想、课程新观念、全新的教材观等。  【关键词】新课程;品味;新理念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
期刊
感谢那篇作文,让我逐渐麻木异化的心又重新柔软而多情起来。我以前错过了很多走进他们心灵的机会,以后,我不想再错过。我不想让夜来香孤独地在星空下绽放,我要让那些心灵的荒漠有阳光的灿烂和鲜花的芬芳。  ——题记  “我的青春是一首忧愁的歌。心中的忧愁没有人知道,此时也只好一人分享它带来的痛与悲吧!但是,不与他为伍,又与谁呢?”  “不说话,不动手,就这样傻乎乎的,这样总不会再伤着别人吧?这下总不会吵架了
期刊
阅读与写作各占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小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应该协调发展,同步提高。如何引导小学生在阅读中汲取写作的相关知识与技巧,并在习作中学会应用呢?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诸位同仁。  一、品词赏句,读中学写,积淀写法  “作文教学应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
期刊
【摘要】实践证明,通过教师系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和选择适当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内课外并举,再通过一定的课堂理论测试和实践活动的总结与评价、撰写报告等环节的体验和锻炼,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教学;激发;创新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有的一种能力,关键在于后天的开发和培养。  实践证明,通过教师系统的
期刊
【摘要】如何通过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品味、鉴赏能力?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与见解:一、加强朗读品味,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二、树立主体地位,鼓励多元解读,珍视独特感受。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品味;多元解读;独特感受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品味、鉴赏能力?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期刊
【摘要】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它的基本思路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它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它要求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教师如何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
期刊
【摘要】新课标要求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那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怎样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以及保持下去呢?笔者通过对文本的把握以及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研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入境;范形;赞行;活法  一、入其境,动其情  1.抓住背景“诱”生读  当前的学生出生在和平年代,对久远的历史缺乏深刻认识,进而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