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最不规范的真语文课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er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五分钟,小曼同学在做她的口头作文《“爷爷压根不知道自己的生日”》
  前几天,老师教《老王》这篇课文时,说他早年过生日才能吃到一颗鸡蛋,还是妈妈偷偷塞给他的,不能让其他兄弟姊妹们看到。董老师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我也很清楚,就是想告诉我们他的童年是贫穷的、苦涩的,就是想表明那个年代是物资匮乏的,老王送给杨绛的鸡蛋和香油都是很金贵的稀罕物。这个道理我懂,老师讲完故事我也有了一定的体验和感受,但我难以进入那个生活情境,甚至还是不能完全相信那是事实。于是,我回到家里问爷爷。爷爷的回答更令我想不到,他竟说压根就不知道自己哪一天过生日。那年月,吃上顿没下顿是常有的事情,家里人都拼命地讨生活,哪还会想得起过生日的事情,甚至根本就不记得自己的生日在哪天。爷爷说他60岁之前就没有过过生日,也未曾见到他的父母过过生日———自己现在过的这个生日,还是快60岁时从他本家老姑那里得知的呢。他说,你们老师能过上生日,还能偷偷地吃一颗鸡蛋,那就已经很不错了。
  听了爷爷的话,我不禁好奇地问:“爷爷,那你们是怎么熬过来的呀?”爷爷笑笑说:“你没见爷爷和你爸爸的个子都不高吗,都是饿得没有长出来哦。富日子要过,穷日子也得过,人穷不志短。我们还不是都熬过来了。现在爷爷不也有生日过了?日子好了,生活富裕了,但苦日子不能忘,要勤俭节约,更要有上进心。”
  我想,我今天的生活,不知比爷爷和爸爸他们当年要好多少了。他们在那样的艰苦日子里都能“人穷不志短”地熬下来,我们就更应该刻苦学习,努力上进。我又想起“老王”,他在那样艰苦岁月,在自己病得就要离开人世的前夕,竟把那么金贵的鸡蛋和香油送给了作者杨绛一家,(老王不可能要钱,是作者杨绛坚持要给钱,老王只好接受)可见老王那颗金子般的爱人之心啊!同学们,我认为,爷爷的“人穷不志短”和老王的“爱人之心”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呀。
  小曼同学在讲桌前讲着,学生们都在认真地听着,自始至终都听得那么投入和动情,教室里静得出奇。这不就是很好的德育课吗?这同时也就是本真的语文课啊。可贵的是,这是学生们在真心交流,是一种毫无造做的心灵升华。这样教学效果是我当初根本就想像不到的。
  故事的原由是这样的。前几天,我教学杨绛的散文《老王》。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为了让学生深入品嚼这段话中“好”和“大”两个字的意味,我先启发学生:“‘老王’的香油就比别人的更香吗?‘老王’的鸡蛋也比别人的大吗?”同学们都认为不可能。那作者为什么要加上这两个字呢?经过讨论和交流,同学们都认为这“好”和“大”两个字里面蕴含着作者的赞美和愧怍之情。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深入体验、感受“老王”的苦日子,领悟老王那颗金子般的爱人之心以及作者的愧怍之情,我链接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讲了一段自己过生日、妈妈偷偷送一颗鸡蛋给我吃的故事。从当时的课堂效果来看,这个链接还是很有效果的。但是,这个链接竟能产生了这么大的持续张力,这绝对令我感到意外。小曼同学竟精心准备了这么一个口头作文,同学们竟听得如此用心,甚至比我上课的效果还好。
  于是,我决定这节课不再继续往前讲新内容了,就领着同学们又回到了《老王》这篇课文。我问同学们:刚才,小曼同学讲,老王不可能要钱,是作者杨绛坚持要给钱,老王只好接受。你们同意她的说法吗?同学们都说同意。我接着请几位同学讲理由,他们主要讲了三个理由:一是老王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了,就是想来把这点儿好东西送给他最尊敬、最爱、最感激的人的,还要钱干什么呢?二是老王以前就常背大块的冰送给作者杨绛一家,而只收一半的价钱,还曾在杨绛一家倒霉时送钱钟书去医院表示不要钱,但杨绛硬是给。三是老王总想找个机会报答杨绛一家了,怎么还会要钱呢?应该说,同学们还是读得很深入的,理解分析得也很到位。
  交流到此,我让同学们打开书,读下面这两段: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接着我讲道:“看来作者杨绛铁了心要给钱了,老王也就只好站在那里等着接钱了。”还没等我说完呢,同学们不情愿了:老王不是站在那里等着接钱。我忙问:“那你们怎么知道的?”有位同学马上举手,说:“原文里有‘也许’两个字呢,事实上老王就是不情愿接这个钱的,人家本就是真心实意送来的吗。”我心里窃喜,接着又问:“这‘也许’该是老王的态度呢,还是作者杨绛的一种猜度呢?”经过探讨,同学们都认为该是作者杨绛的一种猜度,是作者杨绛写作此文时的一种回忆性判断,也流露出作者写作此文时的愧怍之心。我见时机已经成熟,就让学生展开想象,尽可能发散性地想一想:此时的老王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经过一番讨论和交流,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说法:
  一者,老王心里很自卑,认为作者从来没有瞧得起自己,总是用钱来打发自己对他们真心的尊重和感激,自己也就别较真了,干脆就认了这种差别吧。但这种自卑是不能说出口的,是要尊重作者和她家人的,干脆就把它带到棺材里去算了。
  二者,老王心里很怨愤,认为自己如此尊重和爱护作者一家,而却从来没有换来他们的尊重,总是清高地用钱来兑换自己的这份真心与爱心。但这种怨愤也不好说出口,就让他烂在肚子里好了,留下一份面子上的温馨与和谐吧。
  三者,老王心里很痛苦,认为自己在临去天国前来表示这点儿爱心和感恩都不能被对方接受,还是要像以往一样用钱来交换。你们清高,骨子里都瞧不起我这样的下层人,那我也不必和你们吵了,就把你们那所谓的尊严和清高维护到底吧,然后带到天国里去。
  讨论交流到这里,我又给同学们投影了聂作平的散文《童年的馒头》,让他们默读并思考。现摘录主要情节如下:
  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丁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学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锅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贪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还厉害。咋办?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娘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
  等我回到家时,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面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的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的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不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拾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吗!”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一声哭了。
  读后,我问同学们:“有人说,‘我’太贪吃了,也不讲信用,你们也是这么认为吗?”
  同学们异口同声:“不!”几位同学讲了他们这样认为的理由:一是“我”家太清贫了,很难吃一顿馒头,而“我”又很饿,吃了馒头也情有可原。二是“我”毕竟还年幼,还不能够彻底抵制住热乎馒头的诱惑,不吃似乎还有点儿不正常呢。看,妈妈在家蒸好了馒头,就料到儿子可能禁不住诱惑要吃掉那三个馒头,要保全儿子的面子。我高兴地说:“同学们成熟了!”顺势又追问:“同学们,妈妈具有怎样的情怀呢?”学生齐答:“真爱,宽容!”
  最后,我作总结:此时此刻,老王的心里肯定是翻江倒海,百味杂陈,有自卑,有怨愤,有痛苦,有严重不满,有自我控制,等等。但老王不能发作,不能把这些不痛快一股脑倾吐出来,因为,在他看来,理解人、尊重人、爱人是第一位的。他理解、尊重作者那样的文化人,他骨子里爱他们,他要给予作者一家的,除了理解、尊重、爱和感恩还是理解、尊重、爱和感恩,连同他们对自己的不尊重、不平等、不理解一起都包容了,他宁可把这种不对等的理解、尊重、爱和感恩带到天国去。同学们,小曼同学的爷爷、聂作平的母亲也一定很欣慰,因为你们读懂了他们的“人穷不志短”,读懂了他们的“理解、尊重、爱和宽容”。我们的生活中正因为有了无数“小曼同学的爷爷”“聂作平的母亲”,这个世界才变得如此和谐、幸福和美好,那么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又该拥有一些怎样的品格和情怀呢?
  这是一节形式上最不规范的语文课,但却是一节人性味十足的真语文课,我至今难忘,也永远不会忘。语文课要教文立人,这道理人人都懂,但具体实施起来恐怕真的要讲究适时适度、灵活机动、浸润无迹等教育教学智慧和艺术的。
其他文献
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小学阶段是儿童刚刚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身心发育速度很快,接
在重庆开县广褒的北部山区,有这样一种树,它扎根于岩缝之中,挺立于绝壁之上,任凭风吹雨打,总是一片绿色风范,它叫崖柏。在崖柏生长的那座神奇之山——雪宝山,也有这样一个默默奉献,执着坚守的人,他以赤子的情怀匍匐于瘠地书写壮丽,以奋发的秉性植根于大山奉献绿荫。从中学到小学,从乡政府到薄弱学校,从城郊到边远山区……他多次工作变动,人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每一步都有悖常理。走进深山,他只为了实现一个梦想,就是要
采访对象:王桂林。学生家长,其儿子已成为高级工程师。曾经是学校教改的先行者、主力军。双重身份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夏俊山:王主任,您曾经做过学校管理人员,也曾经是考生家长,您对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有没有什么想法呢?  王桂林: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分数管理是最容易操作,最省力的管理方法。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你是不是好教师,是不是好学生?方法很简单:统一试卷,统一考试。然后把考试分数精确到小数点后面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专业素养关系到新课程改革、教学质量提升和高效课堂打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多维度、多途径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和重点。综观教师专业生活的现状,我们可以把促进或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归结为三类:一是外在的培养与培训,对教师进行专业服务和学术引领;二是个人的实践与自我反思,激发内驱力,促进教师个体实践行为的改进;三是建构合作共生
日出杲杲,玉兔西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似乎透着自然惬意而原始的农耕气息,也似乎演绎着生命周而复始的刻板更替,但凌宗伟校长的“日出日落”的系列风景,却是别样的多姿、多思、多智。  这些文字,记录了他的酸甜苦辣、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嬉笑怒骂……谈工作,论学习,说生活,道交友……笔端有的只是云卷云舒之下的闲庭信步,而没有正襟危坐的说教或做派。在看似絮叨的叙事中,我们得以看到一个真心爱生活,用心写生活,潜
调查显示,对不少新教师来说,课堂突发事件都是很难处理的一个问题。而要想有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我们首先必须划分清楚课堂突发事件的可能类型。课堂是由师生组成的,因此,我们就可以从学生、教师以及师生关系这三个方面对课堂突发事件进行分类。基于此,课堂突发事件一般可以分为三类:因教学秩序混乱而造成的突发事件、因师生理解偏差而造成的突发事件以及因教师准备不周而造成的突发事件。本文即从这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论述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使大批农村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部分留守儿童从小任性、散漫,不听家长的话。在学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按时完成,课后喜欢追逐打闹等。笔者是怎样教育引导他们的呢?以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从起点出发,关注留守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师必须树立起自身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莫言说树立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内化于心。著名艺术家滕矢初认为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通过美育、音乐等途径渗透到学生的灵魂中去。  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落实到学校,教师们要把握德育的核心和方法。如何结合孩子们的身心特点,结合学校的特色与实际,使品德教育工作
美术教育是美育实施的重要方式,它对提升人的素质有重要作用。在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鉴赏方面的指导,不但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通过鉴赏教学让学生感受美、认识美进而创造美。    鉴赏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美术教学中的鉴赏是将鉴赏的范围定位为美术教学活动,它包括教师、学生、美术作品三个要素,教师和学生属于主观要素,美术作品属于客观要素。美术教学中的鉴赏就是鉴赏主体依据一定的理论和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问题意识。也就是说,学生应善于提出问题。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成为我们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必须面对与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就这一问题,结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个案,进行粗浅的探讨。    激发思维的兴趣——让学生会问    问。是智慧的火花;问,是打开知识的钥匙;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