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的人文起点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20682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的实质正是“从以人为本的立场,关注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从社会进步角度关注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从改革开放视野关注学科课程资源的拓展,从民主平等层面关注课堂师生关系的构建,从科学有效层次关注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从理性客观视域关注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善。”,其中的每一点,无不体现教育的仁爱。
  可是,在现实的教育中,学生个性被禁锢,话语权被取消,心灵被忽视,未来被搁置,学生哪里还能由衷体会教师的爱?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逆性,我们该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大写“爱”字,这是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爱的前提是了解
  
  奥苏伯尔说:“教育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了解学生到底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开展教学。”
  笔者长期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工作,所教学生来自甘孜州各县。他们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民族班,大多数学生进初中前根本就没接触过英语。同一个班级差异这么大,教师的教学难度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了。籍此,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几乎每一节课后都要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实施分层推进教学,既照顾差生又关注优生,既不能让优生“吃不饱”,也不能让差生觉得太难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产生“拒吃”心理。这样,无论是哪种学生都能在同一节课上学到知识,还能保持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爱的基石是公平
  
  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但我们又常常在课堂教学中,让爱的天平倾斜。关注自己的“得意门生”,在教学上给他们更多的关照,让差生备受冷落。一次,一位平时挺乖的学生上课无精打采,课后向该生询问究竟,该生说:“老师,我回答问题的时候你都不看我。”听了这话,我有些惭愧:想让学生喜欢你,并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但你的眼里却没有他们,这可能吗?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关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在课堂上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这昭示着师生的平等;对各有差异的学生表示普遍的关切,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
  
  爱的手段是引领
  
  教师的任务不是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青出于蓝才是境界,弟子强于师傅才是教学的真谛。长期以来,许多课堂教学十分沉闷,上演着教师的独角戏,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曾经有一道填空题:Habbits like to eaL___.(兔子喜欢吃一。)不少学生填的是“chicken(鸡肉)”,而正确答案是“carrots(胡罗卜)”。在评讲这道题时就问:“这是兔子精吗?怎么改吃肉了?”同学开始哈哈大笑。为了加深印象,又说:“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兔子最喜欢吃的食物是胡萝卜carrot,是素食。只有《西游记》中的兔子才吃肉,还要吃唐僧肉。同学们做这类题一定要注意:不仅要满足首字母这个条件,而且还要注意是否符合句意。”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就掌握了英语知识、生活常识和解题技能。
  
  爱的艺术是激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学生尤其希望得到教师赏识的目光、赏识的言语。在口语教学中,首先鼓励学生要学会读,再学会说。要他们大声朗读,要抑扬顿挫。刚开始时,学生们都有些害羞,不敢开口,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让他们跟读模仿,鼓励他们自我突破。我留心他们每一点进步,并巧妙地给予表扬。学生的热情被点燃,他们开始踊跃尝试英语朗读,渐渐形成了良好的英语语感,自己说的时候就能运用自如,语言流畅动听。激励中,学生开发了潜力;激励中,学生发展了自我;激励中,学生超越了困境;激励中,学生抵达了彼岸。
  
  爱的方式是放手
  
  因为爱,所以担心;因为担心,所以握紧。这是教师普遍心理。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总是不敢让学生自主学习,不敢让他们合作探究,不敢让他们体验从探索走向成功的愉悦。其实,与其把现成的糖果递给孩子,不如让他们自己去攀摘。其实,他们只要踮起脚尖,就能收获;他们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成功。在Do you like bananas一课中,学生们学会了一些食物的英语表达,如:banana(香蕉),hamburger(汉堡包),tomato(西红柿)等词语,鼓励他们自主学习,收集生活中其他常见食物的英语名称,并用在日常口语中。学生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分组查字典搜集、上网搜集,然后在交流课上,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
  新课改的人文起点是以爱为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做温暖的教育,让课堂教学留驻学生求知的心。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针对“问题学生”而开设的“择差教育”训练中心和“问题学校”日益增多,它们以准军事化的管理、独特的教育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某种角度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对青少年“磨难”教育的需求。应当承认,磨难教育的积极意义是很大的,它曾是多少身处逆境者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的动力,也成就了许多伟人和伟大的事业。但这种高强度、超负荷、军事化的“磨难教育”形式是否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是否有益于青少年的健康
师资均衡是保证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平等的重要基础,采取“走教”制度,让老师们“走”起来。这样,可以更迅捷、更直接的实现师资均衡,提高教育效果。  何谓“走教”制度?通俗地说就是让教师把原来的学校当作自己的家,定期到其他学校去上课,课后再回到自己的学校。这样,学生能够接受所有老师的教育,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公平的,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共分享;同时,老师的各种待遇关系不变,只是工作对象变了,方便操作。  
暮春三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坐沐其中,不禁想起会稽山阴兰亭的那场修禊盛会,还有那篇千古名传的佳作——《兰亭集序》(以下简称《兰亭》)。在《兰亭》中,王羲之的情感由“乐”至“痛”继而又“悲”。开篇羲之用清新愉悦的笔调叙写了暮春三月文人雅士集会兰亭之乐。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具,实在“可乐”。然置身于此,王羲之又因何道“痛”?“悲”又从何而来?情感突变又缘于何?下面我就结合文章内容,略陈拙见
新课程改革让老师“走”下了讲台,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课堂的管理者转变成组织者,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习的参与者,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的“权威人士”。但不知不觉地,课堂中又形成了另外一股“权威”:在一些公开课、研究课的课堂中总有几个发言积极、回答正确率高的同学。这些同学是课堂中的积极分子,有时甚至是公开课教学中老师的“救命稻草”。我暂且称这些同学为“课堂中的权威学生”。这些“权威学生”在课堂中发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除了极少数精英人士外,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是极普通极平凡的小人物。岗位平凡,角色平凡,生活也平凡。  但人可以平凡,却不能平庸。  在工作中,我们追求的应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最大潜能,做出最大贡献。虽不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但要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成为某方面的专家。而平庸则不然,是不思进取,敷衍塞责,碌碌无为,麻木不仁,如行尸走肉,醉生梦死,最终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在教学中,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是老师的主业。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地听,被动地记,被动地思考。教师多年来只用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本教案,多年的模式既束缚了教师的思维,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尽管我们早就知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道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是穿“苏教版教材”这双新鞋,走“教师讲解”的老路,仍然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围绕教师转
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英语承担了重要的职能,而书面语作为语言交际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抒发情感,传达信息等。初中英语作为英语初级阶段的教育,需要从观念上和意识上,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观,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技巧,为今后的英语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知道,能够以相应的文字准确、清楚地表达出预期的意向,对部分初中学生而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
作为班主任,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固守传统的德育观念,采用传统的德育方法,以不变应万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们发现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一些本质的要求没有把握好,不能突出育心的地位,以管代教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德育教育方式过于偏重说教,缺乏交流和融入生活,没有注重德育实践,忽略了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部分德育方法低效甚至是无效。如何在变中求新,变中求实,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呢? 
课堂管理中的沉默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以非语言的静默无语和一定时间的言语中断的方式,有效地处理影响教学的诸种因素,协调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管理策略。在课堂管理中,没有几个老师会青睐“沉默”这样的措辞,因为它暗含着教师对课堂管理“置之不理”的意味;但是仔细品味,可以发现沉默策略是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智慧表现。学记有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是对沉默策略最好的诠释。
2011年7月3日,《中国教师报》香山会馆开馆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应《中国教师报》的邀请,刘波参加了本次盛会,并从《中国教师报》总编辑雷振海手中接过了《中国教师报》特约编辑的证书。  刘波把这次北京之行称为收获满满的精神之旅,这一次北京之行,让刘波对自己教育人生的第二个十年有了新的感悟,让他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    依托阅读开展“草根研究”    中小学大规模引进专职心理教师,是在2000年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