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xinqia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不爱抽烟。一直以来,父亲和我都认为烟不是个好东西,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无论去哪里,父亲的身上总爱揣一包香烟。
  小时候村里没有商店,村民们都要去很远的小镇上买东西。每次去镇上,父亲总会买上几包香烟,起初父亲买的大多是“红金龙”这种牌子的香烟,当时这种烟只卖两块钱,因而受到许多烟民的欢迎。我问父亲:“您不抽烟,那为什么要买烟呢?”父亲告诉我:“如果家里来了客人,这时候就可以给客人敬烟,表示礼貌。”我恍然大悟,后来只要家里来了客人,如果父亲忙不过来,我就会给客人敬烟。我慢慢长高长大,香烟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父亲买的香烟的牌子也越来越杂,多数情况下会买像“娇子”“云烟”等这种中等价格的牌子的香烟,再贵一点儿就像“黄鹤楼”这种牌子的香烟。父亲还告诉我,如果家里有远道而来的贵客或者稀客,就要拿出像“黄鹤楼”这种牌子的香烟来招待客人。
  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闲着无聊会去收集父亲扔掉的烟盒子,若烟盒子里还有剩余的香烟,我便偷偷地躲在门后面抽上一根。我将烟夹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之间,左手掏出火机,打出火苗,點着香烟,再放进嘴里,吸上一口。我想学着大人的模样,将烟雾从鼻孔里、嘴巴里吐出来,但是烟雾进入我的气管里,再进入肺里,就像进入了一个无底洞,差点儿呛得我半死。有次我偷偷抽烟被父亲看到,父亲瞬间怒发冲冠,把我拎起来就是一顿毒打,那次他没有骂我,什么话都没说。只不过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抽烟。
  父亲不仅会给客人上烟,而且还给来家中干活的帮工上烟。每当工人们屁股往台阶上一座,父亲就立马给他们端茶送水,给他们一个个地说道:“你们辛苦了,可累坏了,快抽根烟!”这时候工人都会乐呵呵地笑着,一边抽着烟,一边放着响屁。抽完烟,父亲赶忙过来收起茶缸子,捡完烟头,他们方才动工。等到中午开饭的时候,父亲还会给他们每人递上一根香烟,待烟抽完后,他们再慢慢地吃饭,等到吃饱了,打着饱嗝,然后他们再不紧不慢地动工。等一天的工程结束后,父亲仍然会给他们每个人递上一根香烟,他们抽着香烟,在黑夜里晃悠悠地走向各自的家中。
  父亲跟我聊天的时候说过,并不是所有遇到的熟人,他都会礼貌地去上烟。对于看不起他的人,还有瞧不起咱们家里的人,他都不会去上烟,甚至不会多看一眼。父亲给好多人敬烟,也给一些人点过香烟,可是大半辈子都没有多少人给父亲敬烟,更没有人给父亲点烟。父亲不爱抽烟,但是也会抽烟。父亲干活太累的时候,会独自坐在门前的台阶上,点上一根最便宜的“红金龙”牌的香烟,一边抽着烟,一边咳着痰,他不像其他人抽烟的时候鼻孔里呼着烟雾,他吸进去的多,吐出来的少。
  我出门的时候,父亲会在我的身上揣一包他买的最贵的“黄鹤楼”牌子的软盒香烟。他告诉我:“出门在外总是要跟别人打交道,你跟我一样不会抽烟,但是要学着给别人敬烟,这样可能会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我不耐烦地对他说:“我还没参加工作,现在大学生之间不怎么用这种方式见面……”
  到现在为止,我还是很讨厌抽烟,更不喜欢给别人敬烟,也许我在参加工作之后仍然不会学着父亲那样给别人敬烟。
其他文献
唐元和十二年(817年),河南昌谷李家,那个“通眉、细瘦、长指爪”的青年缠绵病榻已有些时日了,他眼里的精光一日日黯淡下去,偶尔回光返照,目光灼灼,直视无边的虚空。他知道,生命的黑夜即将来临。27年,来这世上只有27年,他一直忧心恐惧人生短暂、生命危蹙,而命运终究比他自己设想的还要严酷。气息惙然之际,他也许会想起自己写就的悲恻诗句“酒不到刘伶坟上土”(《将进酒》),他会害怕九泉之下的幽冷荒寂吗?  
期刊
星辰是人类的历史,人类是宇宙的奇迹。  我们的历史是如此绚烂,应是夜里星辰,无不散发着人的奇迹。  有时感到疲困,会随意翻翻书,好在书海茫茫,却也总能找到对了自己胃口的书。它讲的是人,是人类,这个年轻而富有智慧的物种。  《人类的故事》,是人类自己为自己撰写的故事,历史也是。  房龙说历史是时间在往昔岁月的无穷领域中筑起的强有力的经验之塔。  的确如此,人类从只能咿咿呀呀的类人猿到上天下海无所不能
期刊
7月,我们华师文学院暑期访学团赴美开展了一场美国社会文化与考察之行,参访世界名校,观摩艺术瑰宝,拜谒名人府邸。回过头来记录这段旅程,却发现最令人难忘的回忆,都发生在纽约州边陲名为silver lake的夏令营里。  如原始丛林般茂盛繁密的植被、泥泞的土路和朴素光秃的八人间小木屋、没有空调没有吹风机甚至没有手机信号如同史前穿越的生活方式……前一天还在繁华富庶的纽约中心流连忘返,在高端舒适的希尔顿酒店
期刊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碧绿的叶发黄了,醉人的香倾洒了满地。果色飘香,遍地金黄,这是人们脑海里固有的秋。而我故乡的秋,是五彩斑斓的。  “买柿饼嘞——”  带着浓厚的方言,穿着厚实的军大衣,推一个小车,驻一方平地。这是我脑海中最先想到的秋景。柿饼整整齐齐地摞在车上,上面厚厚的白粉也盖不住里面让人垂涎欲滴的红。用一把生锈了的秤杆去称上几斤。咬上一口,“嘶——甜到掉牙了!”  穿过集市,向山林深处走去,银
期刊
一  这一年的夏天好像分外燥热,原本适合避暑的西北小城没有往年的凉爽。很久不下雨,路边的树木看上去焦躁得不得了,鸟和蝉的影子都没有。车过处,浮尘在日影里上下翻飞。  公交车上的车载电视里,播放着一则活色生香的广告:画面上甜睡的妩媚女子含笑睁开双眼后,轻松起身推开窗户,窗外一片艳阳,她如释重负地含笑深呼吸。画外音是甜得发腻的女声:“某某丽人医院,无痛人流,十五分钟轻轻松松解除烦恼……”  大人们表情
期刊
我比李育善大十多岁,一个镇子上的,我在镇子中心,他在镇子边缘。他的文学创作,从起根发苗到现在还能长成一棵树,确实是一直看着他长大的,这不是倚老卖老。严格讲,李育善文学基础不是很好,因为他没有受过正规训练,是自己一路摸索,因爱好才写。  直到《走过丹江》这本书出来以后,大家一致都说好。为什么好呢,我觉得有这几点:一个是,用文学老话来讲,写什么的问题。他以前写的都是他经历过的事情,很朴素、很实在、很真
期刊
连景彬  番薯是农作物王国里的庶民,它上不了台面,也从不敢奢望鲜花和掌声。既然是庶民,它天然地跟老百姓亲;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它曾救过无数百姓的生命。  早稻已收割,曾经的水田裸裎在仲夏的烈日下。过了两三天,水田被晒干了,龟裂开来,散发出泥土的芬芳。一头牛拉着犁走在前,一个农夫扶着犁跟在后,犁铧把沉默了大半年的泥土翻起来,翻成了笔直的田垄。  犁铧头闪着银光,泥土被翻开时哗哗作响,农夫的汗水流淌下来
期刊
漫长的历史本身就作为一种隐喻而存在,自清末始,“远方的黄金”诱惑着大批中原采金工涌入额尔古纳河寻找财富,这批讨生活的异乡人对故乡的守望,成为这里与中原相联的纽带,而最终深陷困顿客死他乡的采金工与其想家的心却一同被大雪冰封,在历史中埋藏了近一百多年。谢春卉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接触了这个故事,也进入了这段历史。一百年间过于繁复的人事都在谢春卉的手中被妥善安置,整篇文章分为六个部分,六个部分又各自命名,相
期刊
张华  最近,李子柒的视频非常火。我最初看到有关视频和文章是通过INSIGHT(《视界》)的微信公众号,这个公众号推送了雷斯林的《李子柒到底算不算文化输出?》;随后又在《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同样内容的“荐读”,标题为《因为李子柒,数百万外国人爱上中国》。  李育善,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苗沟村人,我曾在一篇名为《“中国通”》的文章中,推荐过他的第三本散文集《惊蛰之后》。李育善从20世纪90年
期刊
鲁敏表白冯内古特:他去往特拉法玛星球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冯内古特都是离我相当遥远的一位作家。人们常会这样,喜欢力不能逮、远在彼岸的异质。我喜欢他。《五号屠场》三遍。《冠军早餐》两遍。还追着找到他的短篇集子《看这儿,照相啦!》等,虽然后者不那么喜欢。三遍两遍,听上去一点不多,但对我这样一个狗熊掰棒子式的阅读者来说,已算一个了不起的记录了。  我读冯内古特,不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写作者的阅读,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