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成为旅游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对旅游管理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分析,从课程体系、教学结构、师资队伍、学生自身和校企合作五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剖析了旅游管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高校旅游管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策进行探索。
关键词:职业教育;旅游管理;职业能力
2016年12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确立了“努力建成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将旅游业培育成经济转型升级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呈现出不同凡响的发展速度。以2017年为例,我国国内旅游人数達50.01亿人次,入出境旅游总人数2.7亿人次,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值达11.04%。在旅游业蓬勃发展下,旅游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旅游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旅游管理类本科教育是具有职业教育属性的较高层次教育,全国旅游管理类本科生专业招生人数由2014年的5.34万人持续增长至2017年的5.9万人。由此可见,旅游人才的供给不足与旅游业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如何培养具有高职业能力的旅游人才,满足新形势下旅游市场的需求,是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旅游管理学生职业能力构成分析
国外关于职业能力的研究集中在内涵、构成、教学、能力观的变化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国内多数学者聚焦于职业教育领域,多以高职高专为研究对象,从概念、构成、评价、影响因素和培养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职业能力的构成研究并结合旅游业自身特点,将旅游管理学生职业能力分为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潜能和情景性综合能力。
(一)职业知识
职业知识是旅游管理本科生教育的根基,主要是指掌握旅游行业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如心理学知识、历史文化知识和社交礼仪知识等。职业知识主要聚焦于“应会”,具有基础性、通识性的特点。
(二)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一项基础能力,主要是对职业有清晰的了解,具备解决专业问题的操作能力,如语言讲解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设施操作能力等。职业技能主要聚焦于“会用”,具有操作性的特点。
(三)职业潜能
职业潜能是学生在胜任工作的基础上未来职业提升与发展的筹码,主要有研发能力、掌握新技术能力和改造创新能力。职业潜能的培养重在发扬学生的优势,顺应个体发展趋势,具有发展性的特点。
(四)情景性综合能力
情景性综合能力是对人才培养的综合体现,是策略性知识与学习能力的要求,包括应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等。情景性综合能力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要求高,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可见,这四种能力是对职业能力不同方面的诠释,是共同作用的过程。旅游管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是在从事旅游行业的过程,以职业知识为基础,在学习和实践中凸显职业技能,在就业岗位上发展职业潜能,进而体现出个人情境性综合能力。
二、旅游管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显现弊端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完善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开展教学工作,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国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弊端有:从课程设置上看,重理论轻实践。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可以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4个模块,可见理论性课程占很大课时比例,忽视了在实践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课程内容上看,陈旧老化。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教材的选择上还无法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知识更新速度慢,理论知识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最后,与职业证书的考试课程不够衔接。职业课程在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中普遍未被高校重视,与职业能力相匹配的职业资格类证书考试课程和学术课程相分离,甚至很多高校没有开设。
(二)教学结构不够优化
教学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有效形式,教学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教学结构的不完整性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教学结构问题有:一是传统教学方法占主导。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但很多高校上课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并不能帮助学生解决真实情景下的问题。二是先进的教学设备形同虚设。据了解,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虽建有虚拟仿真实验室,绝大部分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很少借助先进的教学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三是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相比中职或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普遍更重视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在实践教学中缺少双师型教师的指导。
(三)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
旅游业是对技能性和实践性要求很强的行业,这就决定了需要一支高学历和高技能的师资队伍。从基础条件上看,出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数量少和大多数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或半路“转行”的问题。从教学能力上看,缺乏系统的教学培训和行业经验,不能很快适应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存在着照本宣科和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最后,从科研能力上看,存在着科研能力不高、科研成果数量不多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缺乏的现象。
(四)培养对象存在的问题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重要主体,是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关键因素。本科阶段,学生思想意识波动大,若缺乏正确指导,就会出现多种问题。一是自我认识不足。由于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对行业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不了解,出现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质不匹配。二是适应能力弱。由于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论性强和实践操作技能低,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心理,轻视实习所做的工作,使得学生难以融入岗位。三是服务意识淡薄。现阶段,由于很多高校的入学门槛低和学生入学年龄小等原因,自身的独立能力和合作意识欠缺。 (五)校企合作力度不深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注重培养人才的质量,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的“双赢”模式。当校企合作出现问题时,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会带来一定的消极作用。首先,校内外实训分离。大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是在校期间进行校内实训,实习期到企业参加校外实习。由于实训和实习情景的限制,使得学生职业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其次,校企未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由于企业主要以盈利为目的,实习生能有效地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并能减少员工管理的压力。学校是要按教学计划完成实习的教学任务,希望学生在实习期间不出问题,维持正常的教学安排。可见,企业和学校对于合作的目标不一致性也会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未来职业选择。
三、旅游管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直接影响着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由学科性课程体系和实践性课程体系构成,要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学科性课程体系要有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要求学生掌握与学科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性课程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目标来设计实习任务,要贯穿在整个学习阶段。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可大致将本科四年分为三个课程阶段:认知性学习、参与性实习、毕业实习。通过三个阶段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各项职业能力,帮助学生胜任未来的职业岗位。
(二)改善当前的教学结构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要以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以激发创造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从教学方式上,可采用小组合作活动、课题调研活动和专业实践活动,以项目活动驱动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其次,以课程内容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适合旅游教育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开放式互动教学法、实战案例分析法、实地调研法等。最后,要善于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在理论教学中,能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可通过虚拟技术,在课堂中建立虚拟情境和虚拟任务来开展教学,提升学生对真实情景的感知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 寻求合适的途径进行再学习和挂职锻炼。首先,要严格准入机制。在招聘高校旅游教师时,应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历证明”和从事行业实践的“工作证明”同时作为入行门槛。其次,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将教师的在职培训、职称评审、企业锻炼和科研成果等作为教师绩效评价的一系列指标。最后,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机制。通过政策文件的引导和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起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和企业实践锻炼制度等管理制度,促进师资队伍的完善和发展。
(四)注重学生的职业教育
职业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动力源泉。一要更新观念。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更新求职理念,树立职业教育观念。二要主动学习。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和全面学习的理念,更新知识结构,客观地进行自我分析,明确职业能力培养方向,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培训活动,开阔视野并增长见识。三要做好实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实践尤为重要。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利用寒暑假参加专业实习,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锻炼中,深入了解行业动态。
(五)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
深化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是未来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当前,旅游业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加快发展旅游教育,为旅游业培养高职业能力的人才队伍比任何时候都强烈。一是可采用校企嵌入式的教学模式。它的本质是资源共享和互惠双赢。以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制定“嵌入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双师型队伍,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主要的教学改革维度,在教学过程中将职业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推动旅游教育人才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二是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通过组建校企互动指导委员会、加强校企教学的技术支持、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考评机制和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等方面形成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为学生職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Roth H. P?dagogische Anthropologie[M].Vol.II.Hannover: Schroedel,1971.
[2]Hager P. Competency Standards[J]. The Vocational Aspect of Education,1995(02).
[3]邓泽民,陈庆合,刘文卿.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2(02).
[4]李福东,曾旭华.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研究和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
[5]赵志群.职业能力研究的新进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3(10).
[6]杨慧.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校企嵌入式教学模式研究——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6(11).
*基金项目:2018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宁师范大学2018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编号:LS201819)。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关键词:职业教育;旅游管理;职业能力
2016年12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确立了“努力建成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将旅游业培育成经济转型升级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呈现出不同凡响的发展速度。以2017年为例,我国国内旅游人数達50.01亿人次,入出境旅游总人数2.7亿人次,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值达11.04%。在旅游业蓬勃发展下,旅游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旅游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旅游管理类本科教育是具有职业教育属性的较高层次教育,全国旅游管理类本科生专业招生人数由2014年的5.34万人持续增长至2017年的5.9万人。由此可见,旅游人才的供给不足与旅游业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如何培养具有高职业能力的旅游人才,满足新形势下旅游市场的需求,是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旅游管理学生职业能力构成分析
国外关于职业能力的研究集中在内涵、构成、教学、能力观的变化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国内多数学者聚焦于职业教育领域,多以高职高专为研究对象,从概念、构成、评价、影响因素和培养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职业能力的构成研究并结合旅游业自身特点,将旅游管理学生职业能力分为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潜能和情景性综合能力。
(一)职业知识
职业知识是旅游管理本科生教育的根基,主要是指掌握旅游行业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如心理学知识、历史文化知识和社交礼仪知识等。职业知识主要聚焦于“应会”,具有基础性、通识性的特点。
(二)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一项基础能力,主要是对职业有清晰的了解,具备解决专业问题的操作能力,如语言讲解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设施操作能力等。职业技能主要聚焦于“会用”,具有操作性的特点。
(三)职业潜能
职业潜能是学生在胜任工作的基础上未来职业提升与发展的筹码,主要有研发能力、掌握新技术能力和改造创新能力。职业潜能的培养重在发扬学生的优势,顺应个体发展趋势,具有发展性的特点。
(四)情景性综合能力
情景性综合能力是对人才培养的综合体现,是策略性知识与学习能力的要求,包括应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等。情景性综合能力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要求高,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可见,这四种能力是对职业能力不同方面的诠释,是共同作用的过程。旅游管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是在从事旅游行业的过程,以职业知识为基础,在学习和实践中凸显职业技能,在就业岗位上发展职业潜能,进而体现出个人情境性综合能力。
二、旅游管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显现弊端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完善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开展教学工作,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国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弊端有:从课程设置上看,重理论轻实践。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可以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4个模块,可见理论性课程占很大课时比例,忽视了在实践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课程内容上看,陈旧老化。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教材的选择上还无法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知识更新速度慢,理论知识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最后,与职业证书的考试课程不够衔接。职业课程在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中普遍未被高校重视,与职业能力相匹配的职业资格类证书考试课程和学术课程相分离,甚至很多高校没有开设。
(二)教学结构不够优化
教学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有效形式,教学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教学结构的不完整性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教学结构问题有:一是传统教学方法占主导。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但很多高校上课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并不能帮助学生解决真实情景下的问题。二是先进的教学设备形同虚设。据了解,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虽建有虚拟仿真实验室,绝大部分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很少借助先进的教学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三是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相比中职或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普遍更重视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在实践教学中缺少双师型教师的指导。
(三)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
旅游业是对技能性和实践性要求很强的行业,这就决定了需要一支高学历和高技能的师资队伍。从基础条件上看,出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数量少和大多数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或半路“转行”的问题。从教学能力上看,缺乏系统的教学培训和行业经验,不能很快适应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存在着照本宣科和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最后,从科研能力上看,存在着科研能力不高、科研成果数量不多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缺乏的现象。
(四)培养对象存在的问题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重要主体,是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关键因素。本科阶段,学生思想意识波动大,若缺乏正确指导,就会出现多种问题。一是自我认识不足。由于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对行业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不了解,出现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质不匹配。二是适应能力弱。由于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论性强和实践操作技能低,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心理,轻视实习所做的工作,使得学生难以融入岗位。三是服务意识淡薄。现阶段,由于很多高校的入学门槛低和学生入学年龄小等原因,自身的独立能力和合作意识欠缺。 (五)校企合作力度不深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注重培养人才的质量,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的“双赢”模式。当校企合作出现问题时,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会带来一定的消极作用。首先,校内外实训分离。大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是在校期间进行校内实训,实习期到企业参加校外实习。由于实训和实习情景的限制,使得学生职业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其次,校企未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由于企业主要以盈利为目的,实习生能有效地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并能减少员工管理的压力。学校是要按教学计划完成实习的教学任务,希望学生在实习期间不出问题,维持正常的教学安排。可见,企业和学校对于合作的目标不一致性也会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未来职业选择。
三、旅游管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直接影响着旅游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由学科性课程体系和实践性课程体系构成,要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学科性课程体系要有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要求学生掌握与学科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性课程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目标来设计实习任务,要贯穿在整个学习阶段。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可大致将本科四年分为三个课程阶段:认知性学习、参与性实习、毕业实习。通过三个阶段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各项职业能力,帮助学生胜任未来的职业岗位。
(二)改善当前的教学结构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要以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以激发创造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从教学方式上,可采用小组合作活动、课题调研活动和专业实践活动,以项目活动驱动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其次,以课程内容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适合旅游教育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开放式互动教学法、实战案例分析法、实地调研法等。最后,要善于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在理论教学中,能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可通过虚拟技术,在课堂中建立虚拟情境和虚拟任务来开展教学,提升学生对真实情景的感知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 寻求合适的途径进行再学习和挂职锻炼。首先,要严格准入机制。在招聘高校旅游教师时,应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历证明”和从事行业实践的“工作证明”同时作为入行门槛。其次,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将教师的在职培训、职称评审、企业锻炼和科研成果等作为教师绩效评价的一系列指标。最后,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机制。通过政策文件的引导和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起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和企业实践锻炼制度等管理制度,促进师资队伍的完善和发展。
(四)注重学生的职业教育
职业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动力源泉。一要更新观念。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更新求职理念,树立职业教育观念。二要主动学习。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和全面学习的理念,更新知识结构,客观地进行自我分析,明确职业能力培养方向,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培训活动,开阔视野并增长见识。三要做好实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实践尤为重要。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利用寒暑假参加专业实习,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锻炼中,深入了解行业动态。
(五)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
深化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是未来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当前,旅游业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加快发展旅游教育,为旅游业培养高职业能力的人才队伍比任何时候都强烈。一是可采用校企嵌入式的教学模式。它的本质是资源共享和互惠双赢。以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制定“嵌入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双师型队伍,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主要的教学改革维度,在教学过程中将职业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推动旅游教育人才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二是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通过组建校企互动指导委员会、加强校企教学的技术支持、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考评机制和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等方面形成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为学生職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Roth H. P?dagogische Anthropologie[M].Vol.II.Hannover: Schroedel,1971.
[2]Hager P. Competency Standards[J]. The Vocational Aspect of Education,1995(02).
[3]邓泽民,陈庆合,刘文卿.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2(02).
[4]李福东,曾旭华.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研究和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
[5]赵志群.职业能力研究的新进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3(10).
[6]杨慧.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校企嵌入式教学模式研究——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6(11).
*基金项目:2018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宁师范大学2018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编号:LS201819)。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