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看权正生童话作品对儿童自我成长的意义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soft19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挖掘出集体无意识领域的荣格,将自我(self)看作整个心理的主体,而自我的成长也即个体化的过程,就是个体获得完整统一人格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完整的个体化是个体意识自我和无意识自我的整合,即从毫无独特性的统一走向具有独特性的统一的过程。与成人的自我相比,儿童的自我是未成熟的,正处在从无意识自我的土壤中生长出意识自我的阶段。自我的生长离不开文化环境的支持,儿童的自我生长之根是无意识自我,但适宜的儿童文化的刺激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养料。本文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研究为基础,对韩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权正生的童话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总结提炼出作品中影响儿童自我生长的两大主题——1)牺牲自我、物尽其用的“人生救赎”观和2)敢于直言不讳应对不公的正义观,以全新的视角,感悟权正生童话向儿童展示的永恒的人类主题,以及为儿童的自我成长所提供的原动力。
  关键词:分析心理学;自我成长;童话
  一、荣格的发现与儿童的自我成长
  (一)荣格的发现
  作为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敏锐地感受到了心理的古老内容——集体无意识。在弗洛伊德的研究基础上,他重新划分了无意识,将无意识分为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随之,荣格区分了弗洛伊德的自我(ego)与完整的心理:自我只是完整心理的一部分。 如果说,弗洛伊德的自我是意识自我(ego)的话,那么可以将荣格所发现的集体无意识内容的主体称为无意识自我,便是个体的第二个自我——类的自我。在荣格看来,完整的心理不仅包括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的内容,而且还包括集体无意识,也即荣格的完整的自我(self,有人将其翻译为自身、自性),这其中不仅包括意识自我(ego),还包括无意识自我。荣格说,“完整的自我意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全部范围’。他表达了作为整体的人格的统一性”。
  荣格的自我(self)比弗洛伊德的自我(ego)更加广阔,是意识自我和无意识自我的对立统一体。这也暗含着自我(self)是动态的、成长着的,有一个动态的成长过程。荣格用个体化(自性化、个性化等)来描述自我成长的过程。自我成长的最终目标是获得完整或统一的人格,这也就是自我实现。荣格认为,“人格是一粒种子,只能在生命的整个过程中一步一步慢慢发展”。可以说,自我实现的统一性来自于无意识自我,其独特性来自于意识自我,也即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个体从无独特性的统一中,逐渐走向有独特性的统一的过程。
  (二)儿童的自我生长
  荣格认为3-5岁之前,儿童几乎不存在意识,即使存在意识,那也像零星的碎片,缺少将他们串起来的主体。儿童3-5岁之后直到青春期结束(荣格认为对他们那里的气候和种族来说,青春期男生大约在25岁结束,女生大约在19-20岁结束),儿童开始逐渐意识到“我”,即他或她的意识自我开始出现。自我生长是从儿童的未成熟状态到成人的比较成熟的状态,直至自我实现的过程。
  意识自我需要在与无意识自我的联系中向前生长,无意识自我是自我生长之“根”。从作为人类幼年成员的儿童的角度讲,其自我的生长更需要无意识自我的支持。因为,儿童一开始的生活更多的是类的生活,然后才慢慢地转变为个体性的生活的。这也就表明了儿童要获得其意识自我是离不开类的无意识自我的。
  虽然无意识自我是儿童自我生长之“根”,儿童自我的生长是从无意识自我中生长出意识自我的过程,但这并不是说儿童的自我生长是孤立的,儿童的自我生长迫切需要文化的参与。儿童文化包括广泛的内容,比如,儿童的儿歌,儿童的游戏,适合儿童天性的童话、神话,适合儿童的环境,儿童教育等都属于儿童文化的范畴。
  儿童自我的生长虽然需要文化的支持,但这并不代表任何文化都可以支持儿童的自我生长,只有适宜的文化才能支持个人自我的成长。所谓文化的支持作用在于帮助个人从无意识自我中生长出意识自我,而不在于切断意识自我与无意识自我的联系。因此,尊重无意识自我是文化发挥其作用的前提与关键。
  二、权正生童话对儿童自我生长的意义
  韩国著名儿童文学家权正生,是韩国儿童文学界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所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因其鲜明的历史现实主义和基督教幻想主义,感动了无数韩国国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韩国儿童,为儿童的自我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刺激与精神源泉。
  (一)权正生童话中的人生价值观:牺牲自我、物尽其用的“人生救赎”
  在权正生的登坛之作——中篇童话《小狗便便》中,作者生动鲜明地刻画了一个牺牲自我、奉献他人的童话形象。“为了让自己的灵魂绽放,就必须竭尽所能去完成己任,为了他人而奉献自我。”权正生向读者们展示了全人类所追求的崇高的人生价值观。作家以最单纯的故事情节、最朴实无华的叙述语言,将牺牲自我、物尽其用的“人生救赎”,向小读者们娓娓道来。《小狗便便》中的主人公,是这世间最为低贱、最没有价值可言的小狗的大便。即便是要给小鸡当午餐,也没有任何的营养价值可言。然而,牛车上滚落下来的泥土块儿教导它说,“上帝是不会创造无用之物的,你一定会为了什么而被珍视、被用到。”谨记着泥土块儿的谆谆教诲,心中深藏着对闪闪繁星的追慕与梦想,小狗便便安静地等待着自己被用到的那一刻。最终为了一株蒲公英的绽放,而完完全全地奉献了自我。小狗便便虽然只是小狗的废弃物,可在故事中却让读者觉得它是这世间最为美丽、最为可爱的存在。
  这种甘愿为他人而奉献掉自我的生存信念,在权正生的其他童话故事中也大量存在。如,《被冲走的泥灰孩子们(1974)》,《鱼市故事(1974)》,《海蛇(1978)》,《牛(1978)》等。如,在《被冲走的泥灰孩子们》中,秉持着牺牲自我、竭力完成己任的人生信条的泥灰孩子们,最终换来的是集体的重生。
  在《黑水瓢大婶(1974)》、《溪边近邻(1978)》、《波斯菊与螳螂(1978)》等童话作品中,为了他人竭尽全力完成己任的人生目标,在童话的幻想性色彩中被深刻展现。   在《黑水瓢大婶》中,在厨房里的黑水瓢,同小狗便便一样,在别人眼中总是无价值、不起眼的存在。而与丑陋的外在相对比的,是黑水瓢那可以包容世间万象的博大胸怀。即便是受到嚣张跋扈的西洋碟子的无理对待,黑水瓢大婶也丝毫不放在心上,依旧和往常一样,用博爱和包容来对待周围的人与事。在被主人家女儿用来收拾锅螺汤后,黑水瓢大婶的模样变得更加丑陋不堪,而她在厨房内的处境也更加惨淡,最终落得被丢弃的下场。然而,即便是在被扔掉的那一刻,对于自己物尽其用的一生,黑水瓢大婶也抱持着深深的谢意。在自己应属的位置上竭尽全力地完成己任,从而找寻到自我生活的意义所在,这是小读者们在权正生童话中感受到的快乐与感动之泉。
  在权正生看来,我们存在于这个世间的理由,就是为了被某人以某种方式所耗用掉。生活的真正价值,在于寻找自己所承担的真正任务,在于为了这一任务而全力以赴。权正生在他的童话故事里,向儿童展示了人类生存的普世性人生观——“救赎”,而“救赎”的独特性方式,便是“牺牲自我、物尽其用”。在他的故事中,小读者们可以深深领悟到,生活的最大价值,在于牺牲自我而赢来共存共赢的更加有意义的再生。
  (二)权正生童话中的正义观:拥有敢于直言不讳和应对不公的勇气
  为了世间的正义、人生的公正,权正生的童话向小读者们传递的又一个普世性自我成长的观点,就是鼓励孩子们要拥有敢于直言不讳和应对不公的勇气。换句话说,为了让小读者们诚实、诚恳地生活,童话应该给予他们直言不讳、刚正不阿的勇气与智慧。对此,权正生在其散文集《我们的上帝》中,进行了鲜明的阐释:
  “社会的成员是人。人们聚在一起而形成当今的社会、当下的国家、当代的历史。凭借人的力量,社会才得以健全发展,历史才得以正确推进。也只有在健全的社会、正确的历史中,才能孕育出诚实健康的人类。对人类的救赎,不是天神的职责,而只能依靠我们人类自己。”
  换句话说,谁也代替不了我们自己去创造和经历我们的生活。而对于人生之路尚且漫长的儿童来说,如果想要拥有生活的自主性和自立性,直言不讳和刚正不阿的勇气与智慧就更为宝贵。
  在《鸟儿可以飞(1985)》和《小辣椒田的风波(1978)》等作品中,作家生动刻画了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反抗不公正、不道德行为的内容。作家用拟人的手法、辛辣的描写,向小读者们讲述了正义永远都会战胜邪恶的道理。对于不义之为、不公之事,大家只要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无论再大再可怕的恶势力,也一样会为正义所折服。
  童话《鸟儿可以飞》讲述的是不知从何时起,必须收敛翅膀,只能在地上步行前进的鸟儿们的故事。因害怕稻草人那明晃晃的刀和沉沉的木棒,鸟儿们一个个都忘记了飞翔的方法,甘心安于现实而懦弱地生活着。突然有一天,燕子爷爷鼓动大家说:“飞啊!所有鸟儿都一起飞起来吧!稻草人们都是胆小鬼,我们一起飞起来的话,他们是拦不住我们的!”燕子爷爷的话点燃了鸟儿们心中的火种,某天清晨,所有的鸟儿都呼扇着翅膀,扑啦啦地向辽阔的天空飞翔而去。在这个故事中,飞翔象征了自由。对于压制这种自由的不公正,需要的就是能够团结起来,共同鼓起勇气向恶势力抗争。《鸟儿可以飞》向小读者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真理:无论恶势力看起来有多么的强悍,只要大家的力量能够凝聚在一起,燕子爷爷所说话就会成为现实,正义最终一定会战胜邪恶。
  权正生的童话作品,给予给孩子们透视未来生活的力量,以及应对未来、开创各自独特新天地的坚强意志和勇气。在其童话集《小辣椒田的风波》的自序中,权正生语重心长地写道:
  “真挚地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这世间存在着太多的圈套与诱惑,有时候会在不知不觉间被卷入进去,误入歧途……(省略)……正直地活着,不说假话,确实需要十分勇敢才行。”
  三、结语
  弗洛伊德曾说,“童年早期的第一次认同作用的影响将是深厚持久的。这就使我们领会到自我理想的起源”。童话通过幻想性文学的独特审美力为读者带来感动的同时,将字里行间所隐藏的思想传达给儿童,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对未来的生活态度。如同神话,童话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一是从客观文本的角度,一是从心理的角度。但不管怎么说,客观文本的童话是人们内在心理的反映,童话原型也就是从心理的角度来探讨的,“当我们同时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来看童话的时候,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童话”。也即童话是来自于内在的心理,是对原型的表达。
  儿童的自我生长正处于复演类的精神进化的阶段,正处于将“类的精神”潜能变为现实的阶段,因此,作为原型表现的童话无疑契合了儿童自我的生长。通过童话,儿童可以体验永恒的人类主题,获得自我生长的原动力;通过童话,儿童可以进行现实的建构,生长自我。总之,儿童正是在对童话故事的建构中,一步步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心理类型[M].吴康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390.
  [2]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人格的发展[M].陈俊松,程心,胡文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166.
  [3]首次收录于权正生童话集《小狗便便》(世宗文化社,1974);后又被许多其他童话集再次收录;其中最近将其收录的童话集为《麻蛇》(武丽教育,1999);1996年以单行本形式再次出版.
  [4] 权正生.我们的上帝[M].绿色评论社,1996.
  [5]权正生.小辣椒田的风波[M].熊津出版社,1991.
  [6]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杨韶刚等译.北京:九洲出版社,2003:21.
其他文献
摘 要:老舍是我国现代的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姓“舒”分解写法,我们这代人是读着老舍先生的文章长大的。老舍先生的文章极具幽默感,他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中取材,用朴实生动的语言反映实际生活,反映出当时生活情境下的人物生活现状和性格特点。所以,老舍先生不仅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还是一位著名的幽默大师,经他的手写的文章,生动有趣,让人印象深刻。在本文中,着重讲述了老舍先生 作品中具有幽默感的这一语言
摘 要:《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品,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此诗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以人人能懂的语词,写人人能悟却不能道尽的哲理与人生智慧,体现了诗人刻意求工的美学态度与追求。《断章》建行均齐,明显地体现了新格律体诗对诗人早期创作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断章
摘 要:《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家长权威的不在场为主要人物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小说不仅涉及了人物所处的情境,自主选择带来的结果和对本真性的坚持等存在主义主题,也对19世纪早期女性主义的发展等社会背景有所反映。  关键词:存在主义;象征;家庭权威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奥斯汀发表的第三部小说,其道德主题和丰富的象征意义使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奥斯汀小说中最具有深意的一部。故事的主线是出身贫寒的少女芬妮被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燕垒生科幻小说集《瘟疫》科幻构思巧妙,逻辑思维显露在文字之中。本文意图在科幻小说的前提下分析其小说中的人性之美。
摘 要:《野草在歌唱》一书不同于以往的帝国叙事,聚焦殖民时代文明的野蛮人在广袤的非洲原野追逐帝国梦,通过典型的“贫苦白人”与黑人悲剧命运书写,深刻揭露殖民统治制度下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的本质关系。作者多丽丝·莱辛运用写作机制解构与颠覆帝国主义统治,披露白人优越论的虚妄;赋予边缘群体文化抵抗的勇气,表达对压迫种族的同情和尊重。  关键词:野草在歌唱;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抵抗  《野草在歌
当代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著作题材丰富,本文选取了严歌苓创作的一类典型题材,以严歌苓的四部短篇小说为文本支撑,从文化伦理、心理等方面探讨这些发生在年龄差异较大的具有洛丽塔
摘 要:前苏联著名的小说家和电影艺术家舒克申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一百二十多部短篇小说、几部中篇和长篇小说,他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是苏联文坛上创作短篇小说巨匠的代表之一。更为重要的是,他的短篇小说反映出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苏联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折射出苏联农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舒克申创作的这些小说大多数为农村题材小说,不仅思想内容丰富、小说人物颇具特色,而且笔触幽默风趣、语言犀利极具
摘 要:《英国病人》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刻画突显出物质环境所遭受的“身体”创伤,卡拉瓦焦和“英国病人”奥尔马西的肉体创伤、哈纳的精神创伤以及基普的文化创伤。从而令人深思:究竟谁是真正的“病人”? 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执意留下来照顾“英国病人”的哈纳、失去了大拇指的卡拉瓦焦和深受文化创伤之害的基普才是真正的病人。  关键词:创伤;战争;帝国主义  《英国病人》是一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
目的探讨2011-2013年西安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为疾病防控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导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信息,结合人口学数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