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

来源 :星星·诗歌原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dwl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怀揣三月凋零的雪花去看你
  一路上消融的寒冷,向晚的夕光
  如果能剩下前半生的尘埃,那么
  我会在未来的一个早晨快马加鞭
  从北到南,设想其中的驿站徒有虚名
  此生我有足够的时光留在北方
  前几天,我还躲在祖先的屋檐下
  和梦中的父亲抡起烟袋。云烟散去
  我说不出更加久远的话题,比如远方
  比如崇山峻岭中我也认不出你
  我甚至不能准确地说出一片竹林
  和她深陷其中的池塘。有时候
  越往南面想,越觉得自己没有出息
  尘埃之上的草堂端坐着青铜的年少
  这半生的颠沛流离不敌一抹斜阳
  再多的时光也无法填满时代的缺憾
  我们像春蚕那样挪动着前程,瀑布
  高高的水帘,静静流淌的河流
  雪花等待着融化,春天会走得更远
  想起你的衣衫,有一角已被泪水打湿
其他文献
在没有变坏之前,我狠狠吸了一口烟  岁月的灰尘被弹在车窗外。有人睡去,有人醒来  行走的,和我一起灯火阑珊  凌晨三点,仪式的翎毛从黑鸦的唇边拔起  孝布伏在我身上哭。阵容庞大的哀号现出失血的苍白  我意识模糊,但还能坚持最后一场演出  风水先生的胡须随风飘动  瓦盆在破晓前高高举起。那一星未烬的光亮啊  我把双膝长跪下去  “爸爸,一路走好!”  瓦盆碎了,江河终于在我心里决堤  把头也叩向自己
期刊
看见槐花  就想起母亲的白发  那一挂挂飘飞的花瓣呀,那一缕缕白发的清香呀  让从小女儿  到小母亲的我,一直挂怀  爱得不得了!  那落在白发上的花瓣呀  那沾附在花瓣上的乡愁呀,让母亲清瘦了  让我噙在她的眼角  成为热泪  看见槐花,想起母亲  我的一生  更加纯洁
期刊
时,柔情如流水  空,坚硬似铁  我们向着尘世而来  相同的三滴水,幸福着  从天空向地面走来  就成为了生命  幼稚的我们,认识自己  从比我们小的生命开始  看蚂蚁回家  我们在讨厌中慢慢懂事  小虫与我们争抢粮食  我们从你死我活里走来  钻进黑夜,最多能够  梦一场,走进白天  只为寻找灵魂自由  花朵被爱成果子  停步,还是奔跑  一生就是两个字的距离  你站着,让世界欣赏  奔跑,去看
期刊
我唯一没有能够满足你心愿的  是你需要一个女人  一个可以给你说说话的女人  你说出那个想法的时候已近黄昏  你第二次说出这个想法的时候  黄昏已逼得很近 甚至  屋檐上已经有了很浓的夜色  我没有像其他亲人那样明确提出反对意见  我只是假装没有听见  后来你再没有提起此事  只是烟抽得比以前更猛  咳嗽也越来越重  觉睡得越来越早  偶尔一个人对着大山发呆  只有小狗形影不离地陪伴着你  它陪你
期刊
大自然是神,它连接着诗歌的两端,即生发与抵达。因为最大的诗意就在自然之中,它点燃诗人的写作激情,同时诗人要表达的最高境界和最后归宿都是大自然。所谓“意境”就是心情与景物的无缝吻合,当主观之意完全溶解甚至消解在客观之景时,最好的意境就出现了,王国维称之为“无我之境”。在古代诗人们与自然的关系最亲密,不仅诗写自然,而且整个身心都放情于山水之中。在他们眼中,大自然本身就是诗,甚至是全部的诗,而生命回归自
期刊
西西弗斯的故事是一则深刻的寓言,预示着人类虽带着希望在这个世界上劳碌奔波,但最终却逃不过悲凉的失败结局。纵观本年度关于人生书写的短诗,部分作品也渗透出同样的情感内容。  现代人追求远离尘嚣的安宁境界,因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而不顾终生劳绩。我们的生活被工业文明彻底异化,食物包裹着灰尘与农药,饮水混杂着金属与杂质,住房充斥着电波与辐射。诗人小葱在《简居一夜》中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诉求,他渴望未受污染的“银
期刊
木心先生在《从前慢》中这样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在由缓变快的时间向度中,曾经歌咏过的月光千里的故乡正在大地上渐次死去,如今在这个由水泥、钢筋构建起来的缺乏创造力的现代世界,似乎已经无法再去容忍《春江花月夜》当中的大地与月光,本适合于中国人的艺术化的日常生活方式正在被视为腐朽没落。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居住的地方叫故乡》这一辑诗歌正试图将情怀重新打
期刊
昨夜,我又在梦里  把你爱了一遍  如同你生前,爱你的孩子,父母  和兄弟姊妹。如同你生病之后  爱那些药丸,处方和锋利的手术刀  我们曾在陌生的医院  收集希望、焦虑和泪水  白色的恐惧,黑色的疼痛  还有虚弱的病床,以及病床尽头的时间  这一天,终于到来  你在疼痛里停止了疼痛  我们在绝望中停止了绝望  世界慢下来,你安静地离去  所有的苦难,化作青烟  连同爱,埋进废墟  荒野那座新坟  
期刊
对行走于天地之间的中国当代诗人而言,“地理”与其说是一个时空混合的概念,不如说是展示诗人心灵状态的平台。事实上,从源头开始,地理与心灵“联姻”就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一方水土滋养了诗人的性灵,他们便回报这方水土以诗情,田园诗、山水诗、记游诗、边塞诗……这些诗作既依托于自然文化的“地理景观”,又折射出特定时空主体的精神风貌。古往今来,不变的是诗人们寄托情感的物象,譬如清风明月、四季轮回、南方的大
期刊
通常是为了表达  你不得不把对少陵野老的渴慕  留存心底  需要的时候淌出眼泪  甚至是苦难和血泊  因为苍穹明灭的星群  因为《三吏三别》的哭诉与箫声  草堂变得很大很大  一代诗圣的血和泪、风和雨  都在这里汇聚成册  也因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褴褛衣衫  与杜甫相遇草堂,草堂很小  一生中,与草相关的日子并不多  过去的漫时光  早出,或者晚归  都是为着某个故事的出发点  你也不必被那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