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秋拍乍起,香港维多利亚港湾突然飘来的一则拍卖消息让许多关注艺术拍卖市场的人们感到震惊:10月7日,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专场拍卖现场一派秋风寂然,一批带着显著中国当代艺术符号的作品流拍连连,一些曾经领袖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名家精品尽管一再大幅降价,仍频遭冷遇,无人问津。
这个被业界称作“黑色星期天”的拍卖日,在秋风中黯淡摇曳、萧瑟阴冷,又一次逼向近期问题多多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
此前,中国艺术市场因其爆发式增长和金融化速度带来的一些混乱局面已频现争议,“泡沫挤干”、“白菜价时代”、“拍瞎”、“假拍”、“崩盘”、“被资本抛弃”以及“资本雄霸中国当代艺术的‘黄金八年’曲终人散”等论调自今年以来此起彼伏,这个“黑色星期天”的无奈,使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又现一层阴影。
事实上,从我们的观察来看,正是因为艺术金融化的市场推进,同时中国当代艺术经过一定时期发展,通过国内外拍卖市场的磨练与洗礼,它的组群结构、拍品数量、精品几率、价格层位、增长速度正在逐步走向稳定和成熟。
针对当下组群样态,国家有关部门与相关市场,尤其是艺术金融机构的发展,已经呈现出联手实施积极培育措施的态势,在稳定提升“50后”到“60后”年龄组群的基础上,加大对“70、80后”组群的推介和培养力度,并有计划的引导培育“90后”更年轻的组群,多出精品,快出新人,高出记录。这样逐渐形成层序合理、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的生态化组群结构,也能够更好的适应和引领目前艺术市场的发展态势和未来需求。
坚实的市场分析数据也更让我们相信,随着“70后”、“80后”青年艺术市场的成熟,未来当代艺术拍卖还将迎来新的高潮。
“70、80后”入市更顺利
从分析来看,相较“40~60后”组群,目前“70~80后”组群在市场记录、成交数量以及市场稳定性与市场影响力方面是相对显弱。
但他们却幸运地越过了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初步发展阶段并得到适时而来的一级画廊市场的长期熏陶与考验,能够更为顺利而且相对规范地稳步进入二级拍卖市场,同时,他们进入市场平均年龄较小,入市群体较大,节奏较为整齐。
在题材上,“70后”和“80后”对厚重的历史主题、宏大的叙事场景及刻意的政治隐喻的兴趣呈消退之势。
现在的社会环境,拥有快速的城市化节奏、强大的网络信息、新的人际关系秩序与日益强烈的国际化进程等,这促使年轻的艺术家们更热衷关注自我,关注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生活现象,不满足于简单的图式符号,以打破和谐、营造朦胧、凸显跳跃、勾勒残缺、布置碎片、强化虚幻、制造反差并有机参入数字化技术等多元手法来表现独特的个性意识。他们的作品往往集中氤氲前卫、新奇的视觉效果,发散出强烈的时代与青春气息,体现新时期当代艺术既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融汇现代国际文化意识的感人魅力,具有更直接、更快速、更准确融入国际社会的艺术语言特色。
他们中目前的代表人物有高瑀、陈可、李继开、熊宇、李青、韦嘉、仇晓飞、王光乐、吴海洲、范明正、黄一瀚、响叮当、江衡、罗丹、王玺、田流沙、梁剑斌、沈娜、熊力均、潘玉川等人。
受年龄区段及市场认知度等因素影响,这一群体作品拍卖价位一般较低,“70后”与“80后”之间又存在区别。
数据显示,“70后”艺术家平均成交价趋向稳定,大多数固定在10万~50万元之间,精品力作则逼近百万元;“80后”则差距较大,最高有30多万元,但大多徘徊在10万元以下,市场记录不太稳定,有明显跳跃、越位现象。
2011~2012年,“70后”拍卖市场平均成交价前10者为贾蔼力、李松松、王晓勃、管勇、宋彦军、王冠军、任重、陈可、韦嘉、罗寒蕾;“80后”拍卖市场平均成交价在前10名者为李青、高 瑀、周松、崔景哲、董博泉、王岱山、李超、陈飞、刘晟、孙浩。
正是由于这样的特色与差异,促使一些具有超前市场意识的藏家愿意将资本投这些青年艺术家,发展中的艺术金融机构也看好他们的潜力。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这一组群参拍人数、参拍作品、拍卖场次、交易频率、成交记录等数字明显攀升。
“40、50、60后”仍是绝对主力
“40后”及“50后”组群,大多经受过艰苦生活环境磨练,通过刻苦学习获得扎实绘画功底,同时具有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一代艺术家受“伤痕美术”的影响较深,作品苍莽滞重,带有浓郁地乡土主义情怀,代表人物有何多苓、孙为民、罗中立、陈丹青、王川、龙力游、朱毅勇等人。
与“40后”及“50后”相比,“60后”对红色年代的记忆多限于模糊与错位,他们骨子里有艰苦生活年代的血缘基因,经历过系统扎实的学院派绘画教育与技法训练,且在青春力最旺盛、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经受了85思潮的洗礼,因而能够滋生不迎合政治口号,不拘泥自然时空,追求自由、多样创作手法,具有强烈“反叛精神”与思辨能力的执着蜕变意识,这一绘画群体的代表人物有毛旭辉、张晓刚、叶永青、潘德海等人。
基于年龄、经验、技法、市场认可度等优势,上述群体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最早进入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市场的领军者,在市场记录、成交数量以及市场稳定性与市场影响力方面,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艺术金融助推青年艺术家成长
青年艺术群体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未来的推进者和潜力源,他们的作品表现将是中国艺术进一步融入世界的最佳特使。
观察拍卖市场投资中国当代艺术的群体结构,主要有四类:一是具有审视中国文化背景、基础及具备一定实力、富于市场经验的外国收藏家、投资者、画廊与金融相关机构;二是具有中国与西方文化背景及一定实力的海外华裔收藏家与投资者;三是富于市场经验的中国收藏家与投资者;四是以中国为主体,具有相同年龄区段身份资质,承接前辈财力的年轻收藏家与投资者。
这类例子有很多,比如艾斯特拉收藏(Estella·Collection)、弗兰克家族和法伯家族(Farber)及希克、尤伦斯、萨奇等人的介入。从个人来说,张晓刚有英国收藏家查尔斯·萨奇(Charles·Saatchi)等人的支持记录及纽约佩斯威登斯坦画廊(Pace·Wildenstein,今名佩斯画廊)的鼎力推介。
客观而言,西方藏家与投资机构对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市场的介入,充满投机色彩,且影响力不大,真正支撑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市场的生力军仍是中国的藏家与金融机构。
随着“70、80后”逐渐成长为社会主流阶层,掌握大量财富,这些年轻收藏家与投资者开始倾向于那些与自己相近年龄的艺术家作品的收藏。比如,此前以百万元巨资拍得70后艺术家陈可《海盗》作品的藏家,据说就是一位来自保利的富二代员工。
青年艺术群体数量、创作实力及日益提升的创作环境,其流向拍卖市场的作品量正与日俱增,作品输出与市场需求矛盾将加剧,更多精品力作期待市场发现和推介。
作为投资收藏主力之一的艺术金融机构,从他们目前的主要退出渠道——拍卖市场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目前拍卖市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一些具有丰富资源与市场推介能力的城市如南京、广州、苏州等城市市场潜能并没有发挥出来。类似西安这类历史文化厚重的城市尚存在着重传统国画、轻当代艺术的现象,市场结构欠佳。仅有的力邦、大唐西市诚挚、秦商拍卖等相对较多关注青年艺术家作品的拍卖公司实力弱小,影响力不大,像孙蛮、麻爱周、强世军等一些实力较强的画家,在西安拍卖往往遭受冷遇,而在北京拍卖市场却表现活跃,这应当引起重视。
从长远看,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前景看好的趋势仍是指日可待的,而一个成熟的艺术收藏、投资市场,无疑也将大大助推青年艺术家群体的良性成长。
这个被业界称作“黑色星期天”的拍卖日,在秋风中黯淡摇曳、萧瑟阴冷,又一次逼向近期问题多多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
此前,中国艺术市场因其爆发式增长和金融化速度带来的一些混乱局面已频现争议,“泡沫挤干”、“白菜价时代”、“拍瞎”、“假拍”、“崩盘”、“被资本抛弃”以及“资本雄霸中国当代艺术的‘黄金八年’曲终人散”等论调自今年以来此起彼伏,这个“黑色星期天”的无奈,使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又现一层阴影。
事实上,从我们的观察来看,正是因为艺术金融化的市场推进,同时中国当代艺术经过一定时期发展,通过国内外拍卖市场的磨练与洗礼,它的组群结构、拍品数量、精品几率、价格层位、增长速度正在逐步走向稳定和成熟。
针对当下组群样态,国家有关部门与相关市场,尤其是艺术金融机构的发展,已经呈现出联手实施积极培育措施的态势,在稳定提升“50后”到“60后”年龄组群的基础上,加大对“70、80后”组群的推介和培养力度,并有计划的引导培育“90后”更年轻的组群,多出精品,快出新人,高出记录。这样逐渐形成层序合理、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的生态化组群结构,也能够更好的适应和引领目前艺术市场的发展态势和未来需求。
坚实的市场分析数据也更让我们相信,随着“70后”、“80后”青年艺术市场的成熟,未来当代艺术拍卖还将迎来新的高潮。
“70、80后”入市更顺利
从分析来看,相较“40~60后”组群,目前“70~80后”组群在市场记录、成交数量以及市场稳定性与市场影响力方面是相对显弱。
但他们却幸运地越过了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初步发展阶段并得到适时而来的一级画廊市场的长期熏陶与考验,能够更为顺利而且相对规范地稳步进入二级拍卖市场,同时,他们进入市场平均年龄较小,入市群体较大,节奏较为整齐。
在题材上,“70后”和“80后”对厚重的历史主题、宏大的叙事场景及刻意的政治隐喻的兴趣呈消退之势。
现在的社会环境,拥有快速的城市化节奏、强大的网络信息、新的人际关系秩序与日益强烈的国际化进程等,这促使年轻的艺术家们更热衷关注自我,关注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生活现象,不满足于简单的图式符号,以打破和谐、营造朦胧、凸显跳跃、勾勒残缺、布置碎片、强化虚幻、制造反差并有机参入数字化技术等多元手法来表现独特的个性意识。他们的作品往往集中氤氲前卫、新奇的视觉效果,发散出强烈的时代与青春气息,体现新时期当代艺术既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融汇现代国际文化意识的感人魅力,具有更直接、更快速、更准确融入国际社会的艺术语言特色。
他们中目前的代表人物有高瑀、陈可、李继开、熊宇、李青、韦嘉、仇晓飞、王光乐、吴海洲、范明正、黄一瀚、响叮当、江衡、罗丹、王玺、田流沙、梁剑斌、沈娜、熊力均、潘玉川等人。
受年龄区段及市场认知度等因素影响,这一群体作品拍卖价位一般较低,“70后”与“80后”之间又存在区别。
数据显示,“70后”艺术家平均成交价趋向稳定,大多数固定在10万~50万元之间,精品力作则逼近百万元;“80后”则差距较大,最高有30多万元,但大多徘徊在10万元以下,市场记录不太稳定,有明显跳跃、越位现象。
2011~2012年,“70后”拍卖市场平均成交价前10者为贾蔼力、李松松、王晓勃、管勇、宋彦军、王冠军、任重、陈可、韦嘉、罗寒蕾;“80后”拍卖市场平均成交价在前10名者为李青、高 瑀、周松、崔景哲、董博泉、王岱山、李超、陈飞、刘晟、孙浩。
正是由于这样的特色与差异,促使一些具有超前市场意识的藏家愿意将资本投这些青年艺术家,发展中的艺术金融机构也看好他们的潜力。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这一组群参拍人数、参拍作品、拍卖场次、交易频率、成交记录等数字明显攀升。
“40、50、60后”仍是绝对主力
“40后”及“50后”组群,大多经受过艰苦生活环境磨练,通过刻苦学习获得扎实绘画功底,同时具有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一代艺术家受“伤痕美术”的影响较深,作品苍莽滞重,带有浓郁地乡土主义情怀,代表人物有何多苓、孙为民、罗中立、陈丹青、王川、龙力游、朱毅勇等人。
与“40后”及“50后”相比,“60后”对红色年代的记忆多限于模糊与错位,他们骨子里有艰苦生活年代的血缘基因,经历过系统扎实的学院派绘画教育与技法训练,且在青春力最旺盛、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经受了85思潮的洗礼,因而能够滋生不迎合政治口号,不拘泥自然时空,追求自由、多样创作手法,具有强烈“反叛精神”与思辨能力的执着蜕变意识,这一绘画群体的代表人物有毛旭辉、张晓刚、叶永青、潘德海等人。
基于年龄、经验、技法、市场认可度等优势,上述群体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最早进入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市场的领军者,在市场记录、成交数量以及市场稳定性与市场影响力方面,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艺术金融助推青年艺术家成长
青年艺术群体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未来的推进者和潜力源,他们的作品表现将是中国艺术进一步融入世界的最佳特使。
观察拍卖市场投资中国当代艺术的群体结构,主要有四类:一是具有审视中国文化背景、基础及具备一定实力、富于市场经验的外国收藏家、投资者、画廊与金融相关机构;二是具有中国与西方文化背景及一定实力的海外华裔收藏家与投资者;三是富于市场经验的中国收藏家与投资者;四是以中国为主体,具有相同年龄区段身份资质,承接前辈财力的年轻收藏家与投资者。
这类例子有很多,比如艾斯特拉收藏(Estella·Collection)、弗兰克家族和法伯家族(Farber)及希克、尤伦斯、萨奇等人的介入。从个人来说,张晓刚有英国收藏家查尔斯·萨奇(Charles·Saatchi)等人的支持记录及纽约佩斯威登斯坦画廊(Pace·Wildenstein,今名佩斯画廊)的鼎力推介。
客观而言,西方藏家与投资机构对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市场的介入,充满投机色彩,且影响力不大,真正支撑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市场的生力军仍是中国的藏家与金融机构。
随着“70、80后”逐渐成长为社会主流阶层,掌握大量财富,这些年轻收藏家与投资者开始倾向于那些与自己相近年龄的艺术家作品的收藏。比如,此前以百万元巨资拍得70后艺术家陈可《海盗》作品的藏家,据说就是一位来自保利的富二代员工。
青年艺术群体数量、创作实力及日益提升的创作环境,其流向拍卖市场的作品量正与日俱增,作品输出与市场需求矛盾将加剧,更多精品力作期待市场发现和推介。
作为投资收藏主力之一的艺术金融机构,从他们目前的主要退出渠道——拍卖市场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目前拍卖市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一些具有丰富资源与市场推介能力的城市如南京、广州、苏州等城市市场潜能并没有发挥出来。类似西安这类历史文化厚重的城市尚存在着重传统国画、轻当代艺术的现象,市场结构欠佳。仅有的力邦、大唐西市诚挚、秦商拍卖等相对较多关注青年艺术家作品的拍卖公司实力弱小,影响力不大,像孙蛮、麻爱周、强世军等一些实力较强的画家,在西安拍卖往往遭受冷遇,而在北京拍卖市场却表现活跃,这应当引起重视。
从长远看,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前景看好的趋势仍是指日可待的,而一个成熟的艺术收藏、投资市场,无疑也将大大助推青年艺术家群体的良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