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亢奋与激情的“资本年”

来源 :财经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k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纷纷登陆世界资本市场的舞台展露本色,屡创新高;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资本在市场上加速流通,资本流通的加速又催生了许多新的财富神话。
  2006年,注定是一个充满亢奋与激情的一年。因为很多理由让我们相信2006是一个资本年。
  世界大中华区著名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研究、顾问及投资机构清科集团最新推出的一系列报告为我们诠释了2006年中国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
  
  并购:创记录
  关键点:外资纷纷抢滩中国市场,跨国并购总额近80.00亿美元
  
  清科集团《2006年中国并购市场年度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指出:在清科集团的研究范围内,截止2006年11月30日,中国并购市场中TMT、医疗保健和能源3个产业并购事件总数为95件,有60个事件披露了金额,披露的并购总额达53.75亿美元。此外,全年跨国并购披露的总金额达78.12亿美元,而下半年前五个月已揭露跨国并购总额即超过全年的70.0%。
  该《研究报告》指出了2006年中国并购市场几个引人注目的特点:
  
  TMT产业并购活动相对活跃
  2006年,TMT产业并购活动显得比较活跃,截止11月30日,共发生75起并购事件,其中有42个事件披露了金额,披露总金额高达20.88亿美元。(如表1所示)
  


  从金额来分析,TMT产业内并购事件的平均规模为4,971万美元。其中尤为引人嘱目的是,3COM以8.82亿美元收购了华为与3COM的合资公司中华为所拥有的49.0%的股权。比较而言,医疗保健行业并购事件的规模较小,平均仅有3,833万美元。而能源行业由于其行业特点,虽然只发生了11起并购事件,但不论是并购总额还是平均规模都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跨国并购持续升温
  2006年,外资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国内企业亦纷纷响应国家走出去的经济战略,寻找适合的外国企业作为并购对象。截止11月30日,共发生了61起跨国并购事件,37起已披露价格事件的并购总额高达78.12亿美元。(如表2所示)
  


  在2006年前11个月发生的61起跨国并购事件中,一半以上的都为外资并购中国公司。在已披露价格的并购事件中,以中信集团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哈萨克斯坦油田规模最大,达到19.10亿美元。
  创投或私募基金支持的平均并购规模近9千万美元
  在清科集团的研究范围内,截止2006年11月30日,创投或私募基金支持的并购事件共有27件,其中25件发生在TMT产业内,1件发生在服务业(零售)内,1件发生在传统产业中。根据统计,2006年上半年创投或私募基金支持的并购事件共有14起,涉及金额达4.51亿美元,下半年前5个月创投或私募基金支持的并购事件共有13起,涉及金额达9.77亿美元。(如表3所示)
  前11个月TMT产业内受到创投或私募基金支持的并购事件总额约为7.26亿美元,其平均规模为2,902.2万美元,是该产业总体平均规模的58.4%。创投或私募基金支持的并购事件数量占TMT产业并购事件总数的33.3%,这些并购事件的价格总额占该产业所有事件并购总额的34.8%。
  
  创投:有增有减
  关键点:中国创投前11个月投资额1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下半年IT投资比重大幅下降、初创期企业投资增长四倍
  
  清科集团发布的《2006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年度研究报告》显示,本年度中国创业投资市场活跃异常,在2006年前11个月内的投资总额已经接近17亿美元。 其中对初创期、扩展期企业的投资几乎平分天下,投放到这两个阶段企业的投资额均在6亿美元左右。
  清科研究中心此次调研的范围针对在中国大陆地区有活跃投融资记录的300家创业投资机构。该数据和结论主要来自清科集团研究中心的中国创业投资2006年的季度及年度调研,以及公开发布的中国创业投资市场季度报告及年度报告。(如图1所示)
  


  截至2006年11月为止,中国创业投资市场的投资总额超过以往的任何一个年度,投资总额达到16.91亿美元,比去年整年的投资金额还高出57.5%,涨幅惊人。这表明中外创业投资家们继续看好中国市场,业界广泛讨论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规定》似乎并未给中国创投市场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至少从第四季度数据上来看是如此。
  从投资行业来看,虽然在2006年第三和第四季度广义IT行业的投资额一直呈下降趋势,但从整个年度来看,该行业在投资金额和投资数量上仍然俯瞰其它行业,投资金额占整个市场投资总额的62.1%,短期内其它行业难以望其项背。除了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金额比例从去年的2.3%增长为今年的7.1%较为引人注目之外,从整个市场上来看,投资的行业分布与2005年相差不大。(如图2所示)
  在投资地区分布方面,从横向比较来看,与2005年相同,北京仍然力拔头筹,无论在投资数量和投资金额上都居于首位,而上海则紧随其后。但从纵向比较来看,与去年相比,2006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的地区集中程度更高。北京地区发生的投资案例数量和投资金额分别为108起和7.3亿美元,远远超过去年的70起投资案例和3.74亿投资金额。上海地区也呈现相同的趋势,去年的投资案例数为44起,金额为1.62亿美元,而今年几乎是去年的两倍,投资案例达到81起,投资金额则为3.47亿美元。这两个地区的投资金额几乎占市场总额的2/3,吸收了大部分创业投资金额。(如图3所示)
  2006年,各个投资主体的表现与去年一致,并且在今年的每个季度也都呈现出相同的状况,即外资创投机构仍然占绝对主导,本土机构无论在投资数量还是投资金额上都处于弱势。今年外资机构在中国市场上投放的创业投资金额占市场总额的74.2%,本土机构则仅为18.3%。(如图4所示)
  从投资阶段上比较,与去年有明显差异的是创投机构对初创期企业的投资扶摇直上,从去年的1.4亿美元激增至2006年的5.8亿美元,增幅显著;而扩张期和成熟期的投资金额则变化不大。(如图5所示)
  
  募资退出波澜不惊,保持去年市场趋势
  今年创业投资市场的退出总量仍然没有大的波澜,82起退出案例与去年完全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这82起退出案例中有一半发生在第四季度。在退出方式上,股权转让仍然是目前中国市场上主要的退出方式。在募资市场上,今年各类创业投资机构总共募资39.61亿美元,略少于去年12个月的募资水平,但当前数据仅为今年11个月的数据。因此总体来说,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
  
  私募股权投资:笑傲亚洲
  关键点:中国私募股权投资额117亿美元笑傲全亚洲、并购基金募资57亿美元最高
  


  
  清科集团发布的《2006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年度研究报告》中披露的信息显示,中国已成为亚洲最为活跃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截至2006年11月为止有35支投资亚洲市场(包括中国大陆地区)的私募股权基金成功募集121.61亿美元资金。同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中国大陆地区共投资111个案例,参与投资的机构数量达68家,整体投资规模达117.73亿美元,为亚洲之冠(除日本外)。据清科研究中心估计,2006年中国市场私募股权投资金额将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0%。
  清科研究中心此次调研的范围针对在中国大陆地区有活跃投资记录的75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调研结果显示,2006年,有35支可投资于中国大陆地区的亚洲基金成功募集,募集资金高达121.61亿美元,下半年资金募集金额增长尤为迅猛。据统计,2006年下半年截至11月底为止,募集资金高达75.30亿美元,比同年上半年募资金额增长62.6%。在本年度新募基金中,其中有18支属于成长基金(Growth Capital),占新募基金数量的51.4%。有7支并购基金(Buyout Fund)成功募集,占新募基金数量的20.0%。就募资金额而言,并购基金以57.40亿美元的募资金额高居榜首,占整体募资额的47.2%;成长基金共募集38.47亿美元资金,占整体募资额的31.6%,另外,6支基金的基金(Fund of Funds)募集资金达15.92亿美元,3支夹层基金(Mezzanine Fund)的募资金额为6.45亿美元,还有1支不良债权基金募集了3.38亿美元。(如图6所示)
  至2006年为止,调查范围内的私募股权基金共对111家大陆及大陆相关企业进行了投资,参与投资的机构数量达到68家,投资总额达到117.73亿美元。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传统行业最受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青睐。2006年传统行业共发生63起私募股权投资案例,占年度投资案例总数的56.8%。该行业投资金额为56.23亿美元,占年度总投资额的47.8%。无论从投资案例数还是投资金额上,传统行业都位居私募股权投资第一位。紧接其后的是服务业, 2006年服务业共吸引了45.21亿美元私募股权投资,占到年度总投资额的38.4%。私募股权基金乐意于为少数的公司投入更多的资金,巨额的资金被投入到20家公司中,占年度投资案例数的18.0%。生物/医药行业有6个投资案例,投资金额为10.63亿美元,占年度总投资额的9.0%。其它高科技行业9个案例共吸引私募股权投资达299.12亿美元,占年度总投资额的2.5%。在广义IT部份,2006年该行业共发生13起私募股权投资案例,年度投资额为2.65亿美元。(如图7所示)
  


  从基金的投资策略来看,自2006年1月至11月为止,私募股权基金对6家即将上市(Pre-IPO)企业投入了27.97亿美元过桥资金,占年度投资额的23.8%,投资金额位居第一位。属于成长资本的投资共有60起,投资金额达26.71亿美元,占年度投资额的22.7%;私募股权基金为获得12家未上市企业的控制权投入收购资金高达23.68亿美元,占年度投资额的20.1%;有13家在大陆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大陆企业获得了私募股权基金投资(PIPE),融资23.23亿美元,占年度投资额的22.7%;另外私募股权基金(主要是房地产基金)对20个房地产项目投入了16.13亿美元资金,占年度投资额的13.7%。(如图8所示)
  


  在基金退出方面,调查范围内,2006年共有26起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案例。IPO是私募股权退出的主要方式。有17家私募股权基金支持的企业成功实现IPO,还有4家私募股权基金通过在二级市场出售现有股份成功退出,各有2家私募股权基金以股权转让方式和管理者回购方式退出,以并购方式退出的案例只有1起。
  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的投资已经开始实现良好的回报,随着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对于私募股权投资相关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根据清科研究中心预测,长期来看,成长型企业依然是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主流,但今后收购以及对上市公司的投资会逐渐增多。就行业而言,传统行业依然将是2007年私募股权投资最为密集的一个行业,服务业和生物医药行业也会受到私募股权基金越来越多的关注。
  
  海外上市:丰盛的“晚宴”
  关键点:2006年中国企业海内外上市筹资额502亿美元,VC/PE基金支持企业海外上市23家同创新高
  
  清科集团发布《清科-2006年中国企业上市年度报告》,截至2006年1-11月,合计共有114家中国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受中国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上市挂牌的影响,募集资金总额高达501.68亿美元。
  海外八大市场中NASDAQ、纽约交易所、香港主板与创业板、新加坡主板与创业板以及伦敦AIM市场新上市中国企业总数为65家,融资额高达358.03亿美元,高出2005年全年海外IPO融资总额204.41亿美元的75.2%,主要归功于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的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两支超级大盘股的顺利发行。
  2006年前11个月合计共有28 家具有创业投资或者私募基金投资支持(以下简称“VC/PE基金支持”)的中国企业在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其中在海外上市的有23 家,融资额高达302.69亿美元,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在境内资本市场方面,共有5家VC/PE基金支持的企业成功登陆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额为1.45亿美元。
  


  
  四季度海外融资大爆发
  香港主板市场领跑其他市场
  综观全年,2006年第一季度上市企业数量最多,达21家,顺利融资13.65亿美元。二季度上市数量较一季度少一家,为20家,但融资额却高达125.13亿美元,主因为巨量级IPO-中国银行香港主板上市贡献了111.49亿美元。三季度上市数量萎缩至12家,融资为42.89亿美元。四季度前两个月总计12家中国企业在海外八大市场挂牌上市,融资高达176.36亿美元,均高于前三个季度的融资表现,其中全球最大的IPO项目-中国工商银行的挂牌上市是第四季度最主要的亮点。
  从具体市场分布上看,香港主板市场独领风骚。在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航母级大盘股上市的作用下,香港主板市场上市融资活动非常活跃。1-11月共有25家中国企业选择了香港主板市场,融资金额高达336.68亿美元,占海外八大市场前11个月中国企业融资总额的94.0%。其次是新加坡主板市场,共吸收了22家中国企业,上市融资金额为11.14亿美元,平均融资额仅为5062.00万美元,融资效率明显低于香港主板市场。NASDAQ和纽约交易所差距不大,介于3.5-3.8亿美元之间。香港创业板与AIM市场位于表现不佳,分别为1.63亿美元和1.18亿美元。而截止11月30日,东京交易所依然没有斩获。
  
  服务业与传统行业势均力敌
  2006年1-11月海外上市的65家中国企业主要分布在IT、传统行业、服务业、其它高科技以及生物/医药五大行业。从上市企业数量上看,传统行业绝对领先。合计传统行业上市数量为40家,占前11个月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企业总数的61.5%。服务业和IT上市数量相同,均为8家。其他高科技行业和生物/医药行业各有5家和4家。从融资方面看,服务业独占鳌头。8家服务业上市企业合计融资301.26亿美元,占今年前11个月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企业融资总额的84.1%,而传统行业融资额仅为46.16亿美元。其他三个行业融资能力相当。
  从境内新上市企业行业分布方面看,传统行业与服务业的力量对比与海外上市行业分布情况趋同。从上市数量方面看,总计有34家传统企业登陆了资本市场,占境内上市企业总数的69.4%,而服务业仅有3家。IT行业仅次于传统行业,为7家,占境内上市企业总数比例的14.3。其他高科技行业为5家,生物/医药行业则没有一家。从融资情况看,服务业融资85.26亿美元,占境内上市企业融资总额的59.4%,所占比重低于服务业海外上市84.1%的比例。传统行业融资54.05亿美元,高于传统行业海外上市46.16亿美元的融资表现。IT行业和其他高科技行业分别筹资2.38亿美元和1.96亿美元。
  
  IPO退出比较活跃
  2006年1-11月总计有28家VC/PE-Backed中国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额高达304.14亿美元。其中,海外IPO退出23家,融资达302.69亿美元,对比2005年12个月19家VC/PE-Backed中国企业17.11亿美元的融资业绩,2006年堪称中国创业企业的又一融资年。
  就海外各市场分布而言,香港主板市场合计有7家VC/PE-Backed中国企业上市,总计融资291.31亿美元。获得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支持的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是今年私募股权投资机构IPO退出的焦点。其次是新加坡主板,8家创业企业挂牌上市融资量为3.93亿美元。(如表5所示)
  责任编辑:宰守鹏
其他文献
在近期国际原油价格下降的利好刺激下,中国石化(600028.SH,0386.HK)A股、H股股价均大幅上扬,但其旗下的S上石化(600688.SH,0338.HK)等上市子公司却并未与之相映生辉,股价反而出现大幅下跌。      在近期国际原油价格下降的利好刺激下,中国石化(600028.SH,0386.HK)A股、H股股价均大幅上扬,但其旗下的S上石化(600688.SH,0338.HK)等上市
期刊
一支射出的箭,在飞行时,由于风向、风力及其他条件的影响,减弱了力度,没能像射手预想的那样深深地嵌在靶子里,而只射中了较浅的部分。  2006年下半年起,在中国内地地产业“淘金”不亦乐乎的外资,看到了那支向自己飞来的箭。  然而,这一击并没有乍看上去那么可怕,外资如一块坚而厚的靶子,只被触及了表层。更多的实力外资非但势头不减,反而逆市加速渗透内地房地产业。  借道、借名、借力……外资对于诱人的内地房
期刊
一名修道的隐者,一位手段独特的CEO。也许再没有别的CEO像他这般追求“大隐隐于市”的理想了,这就是赖泰岳,宏中国区总经理    一名修道的隐者,一位手段独特的CEO。也许再没有别的CEO像他这般追求“大隐隐于市”的理想了,这就是赖泰岳,宏中国区总经理。    因为留恋家乡台中的怡人气候,赖泰岳可以放弃去台北升职的机会;为了举贤任能,他可以把自己的属下举荐为顶头上司;虽身处宏高位,但他的理想却是退
期刊
是什么扼杀了我们的才能?真的是公司政治么,还是我们没有理解?要培养领导力,我们应该具有面对公司政治的智慧,而这种智慧并非虚伪的智慧,它是有一种真诚的    孔子当年曾谆谆告诫弟子:“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即是说,不要担心没有自己的位子,而要担心自己凭什么坐稳那个位子。所以有没有位子并不是最重要,如何做稳,凭什么做稳才是重要的。就仿佛一个有领导标签的人,手中空空终归是要被扫地出门的,所以但凡走上了C
期刊
新年伊始,盘点2006年的互联网,有喜有忧。与往年的火爆相比,似乎忧大于喜。失去了VC们的青睐,业内风波不断,官司不断。  百度赢了官司,带来的却是更深的忧虑。谁来在互联网上保护知识产权?谁该为侵权行为买单?  二“虎”之争赢了眼球,却无助于流氓软件泛滥问题的解决。谁来保护网民的权利?谁来规范日益失控的互联网?  博客火了,又迅速的冷了,web2.0的出路在哪里?  狂炒一个体育解说员的离职,一个
期刊
去年11月举办的为期9天的第九届北京国际车展使北京成为全球汽车业巨头关注的焦点——几乎所有全球知名的汽车厂商,都派出了代表前来参展。  而1500家参展企业的豪华阵容,也使得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捉襟见肘”,在启用了二楼的展览场地后,国展提供的展出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的饱和量,但仍“入不敷出”——观众流量比2004年第八届北京车展(46万人次)增加了约50%,平均每天超过了6万人次,双休日则近10万人
期刊
2006年10月28日,家乐福在中国的第84家大卖场、第一家郊区店正式落户北京通州,家乐福通州店遂成为其在全球第1000家大卖场。      2006年10月28日,家乐福在中国的第84家大卖场、第一家郊区店正式落户北京通州,家乐福通州店遂成为其在全球第1000家大卖场。  至此,家乐福在中国的门店数超过了沃尔玛,一时间风光无俩。而家乐福在中国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6年
期刊
翻译/苑 辉    在各种“突破性”的管理方式中,其根本还是遵循一定的思路实现创新,而其核心还是实用    这个时代是突破的时代!   研究表明,很多人花很多时间寻找新理念,这些人是新理念的寻求者。这些人不会让新近出现的新理念轻易溜走。这些人看起来有些神经质,甚至有些发狂,但他们寻求的新理念对整个组织是有好处的。这些人通常在公司做些小范围的试验。这个时代,是在管理上寻找突破的时候了,这种突破是全方
期刊
大众化的营销模式已经逐渐成为明日黄花,分众营销将逐渐成为国内市场营销领域的主流    分众营销就是将目标消费群体进行明确细分,锁定特定的目标消费群,然后推出这一群体最需要的细分产品,并以特定的价格,通过特定的渠道和传播、促销方式进行差异化营销的精确营销手段。分众营销在概念上有两个核心要点:一是不要幻想把产品卖给所有的人;二是要对目标消费者了如指掌,并让每个目标消费者都感到自己与众不同。     分
期刊
梅花味精由隐性冠军成为明星企业的转型,依靠的是什么?如何实现企业价值的转型?    一个在欧美国家成功抢占了日本产品市场份额的中国企业,如何在国内收复日韩品牌占领的高端市场?一个作为世界500强食品与商贸企业的直接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隐性冠军”企业,如何实现从隐型变成明星的企业转型?  梅花味精集团创立于1994年,前身是调味品及商贸代理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成为一家以味精、调味品、淀粉等10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