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校园暴力的特点及其行为动机探究①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ting_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暴力已经成为影响家庭和谐、校园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在对沉默性、言语性、肢体性、器械性和强制性等不同类型的中学校园暴力的特点进行探究的基础上,基于社会心理学有关侵犯动机理论,分析了侵犯动机理论对预防中学校园暴力重要启示,以期对预防中学校园暴力有所裨益。
  關键词:中学校园暴力 侵犯动机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b)-0227-02
  “2012年4月,在永宁县发生了一起故意伤害致死人命案,凶手系永宁县某中学的学生,起因是学生之间因矛盾不和找茬算账引起。”[1]“2007年,广东一所学校几名女生轮流殴打一名女生并拍下视频;2008年,云南省鲁甸县某中学学生因与本班学生发生口角被打死;2008年4月,10名女大学生暴殴舍友超过5个小时;2013年10月14日,承德技师学院学生群殴,一名年仅17岁的学生失去生命……”[2]近年来随着校园暴力事件增加,研究也呈上升趋势。张健回顾了国外校园暴力研究中几个重点问题(校园暴力概念界定、校园暴力诱因、校园暴力的应对),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3]。笔者也曾研究了国内对校园暴力的概念界定、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干预策略等方面的一些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分析了研究存在的问题[4]。从校园暴力的研究看,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暴力现状、诱因分析、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应对策略等。本文对不同校园暴力的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心理学侵犯动机的角度,探究中学校园暴力的行为动机,以期对科学预防校园暴力有所裨益。
  1 中学校园暴力的类型及其特点
  笔者将校园暴力分为沉默性、语言性、肢体性、器械性和强迫性等暴力。[4]不同类型的校园暴力具有不同的特点。
  1.1 沉默性暴力
  特点是有意疏远,使对方心理上丧失团体归属感。表现为虽然不动口舌,没有打斗,但一个人失去群体内的归属感,长期体验孤独感,必然造成心理的失落、郁闷、沮丧、烦躁和不安的情绪体验,进而诱发退缩、自闭等问题行为。
  1.2 言语性暴力
  特点是有意挑逗,使对方丧失自尊感。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相互之间进行当面嘲讽、谩骂、诋毁、污蔑、诅咒等,有些甚至通过传纸条、手机短信、QQ留言、微信等进行言语攻击,从而影响声誉、侮辱人格、伤害自尊。
  1.3 肢体性暴力
  特点是行为冲动,往往造成躯体伤害。在言语争执中,当一方情绪被激怒后,往往上升到相互当场撕头发、扇耳光,甚至是脚踢拳打、以强凌弱、以多欺少、仗势欺人行为,也会导致小团体之间的群斗群殴,往往诱发社会治安案件的发生。
  1.4 器械性暴力
  特点是蓄意报复,往往造成躯体严重伤残。在肢体性暴力冲突发生后,如果相互不服气,矛盾积怨不能及时化解,当事人会口吐狂言、择机复仇,有预谋、有准备地使用器械(铁棒、双节棍、钢管、刀具等)群斗群殴,甚至使其中当事人死亡,导致刑事犯罪率上升。
  1.5 强迫性暴力
  特点是控制人身自由,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在一方不愿意的情况下,另一方强迫某人做自己不情愿的事情:强迫他人经常替自己写作业、跑腿买东西、过集体生日、赠送礼物、请客吃饭、唱歌跳舞、上缴安全保护费等。在矛盾发生后的盘问中迫使某人下跪求饶、喝脏水,用烟头烫伤对方,实施报复,造成人身伤害;最严重者强迫恋爱、脱衣拍照、同居等性暴力犯罪。
  2 中学校园暴力的行为动机探究
  不同特点的校园暴力,造成不同的后果。从躯体伤害到心理受辱、摧残人格,甚至受辱后引发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面对一幕幕触目惊心、令人发指的校园暴力,更多的是对学校管理的批评与指责。如果从社会心理学有关侵犯动机理论的角度,解读中学校园暴力发生的行为动机,对有效防范中学校园暴力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2.1 本能论的解释
  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的性本能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性本能遵循快乐原则,而自我保存本能使人趋利避害、适应环境。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后来修正的观点认为,人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两种对立的基本本能。人只要活着,死的本能就受到求生欲望的妨碍,因而对内的破坏就转向外部,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伤害意图和冲动。若以社会认可的形式表现,则属于竞技、冒险活动。洛伦兹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动物通过侵犯保护其求食、生存的领地。他根据动物习性的研究推论人类的侵犯,认为侵犯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为了避免侵犯及其“升级”,应该采取耗散侵犯本能的办法。例如发展冒险性体育活动。他指出人口的拥挤可能会增加侵犯事件发生的几率,人口爆炸爆炸可能会增大战争爆发的危险性。[5]本能论告诉我们,中学“题海战术”导致缺乏体育竞技活动或者减少体育课的做法,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张、大班额环境下的学习活动等可能是导致当前中学校园暴力事件多发的客观原因。
  2.2 挫折—— 侵犯学说的解释
  多拉德等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其要点包括: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惩罚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伯克威兹认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侵犯的发生还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与侵犯有关的刺激物可能使侵犯得以加强。[5]挫折—— 侵犯学说告诉我们,多次体验学业失败、反复经历交往挫折,但现实中又缺乏倾诉的社会支持系统,持久的愤怒情绪、恶劣的心境容易诱发暴力行为;当然受一些法律法规的“误导”,发生校园暴力得不到相应的惩罚,使个别中学生胆大妄为、漠视生命,将“爪牙”伸向同学和老师。   2.3 社会学习论的解释
  班杜拉认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学习是侵犯的重要决定因素,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联想、强化和模仿。挫折可能引起侵犯,也可能导致个体冷漠、畏缩,表现出无能為力的状态,这个过程也是习得的。习得的无能为力与个体归因方式有很大的关系。[5]社会学习论告诉我们,那些极力渲染暴力和色情内容的武侠小说、格斗图片、功夫电影、暴力视频等,为学生习得暴力行为提供了联想、强化和模仿等观察学习的机会,会增加中学生的侵犯性。而且学风不浓、校风不正的学习环境,导致中学生拉帮结派、损人利己、寻衅滋事、以强凌弱,诱发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率上升。
  3 侵犯动机理论对预防中学校园暴力的启示
  3.1 从本能论的角度来看
  教育主管部门要规定中学办学规模和班级人数,预防因人员密集而导致学生情绪烦躁,诱发侵犯行为。学校要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根据中学生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的心理困扰或问题,改革学生评价制度,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培养学生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依托学生社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文体活动和实践锻炼中使学生丰富人生阅历、展示个性风采、缓解心理压力;创造条件建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专职心理咨询师,完善宣泄消极情绪的场所和愿意表达诉求的社会支持系统,营造学生有想法敢倾诉、有恶气不久憋、有压力能释放的心理文明环境,从而预防各类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3.2 从挫折—— 侵犯学说的角度来看
  常言道:“人之逆境十之八九。”挫折被喻为“不请自到的常客。”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焦,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如果我们在挫折面前是勇敢进攻,那么人生就会是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也正如巴尔扎克的比喻:“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弱者来说是绊脚石,使你停步不前,对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它会让你站得更高。”学校要教育学生明白:人生难免会遇到学业失败、生活失意、人际关系紧张,从而产生挫折感。理性面对挫折,自强者终会知道这是人生路上必须搬开的绊脚石,更能从中体验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快乐。也指导中学生学会情绪管理,用积极情绪激发青春的活力,做到“化干戈为玉帛”,体会“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
  3.3 从社会学习论的角度来看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染缸,“出淤泥而不染”是人生的高尚境界。在多元文化特别是良莠不齐、杂草丛生的信息化时代,网络、手机成为促生不良少年的“催化剂”。学校要通过评选“校园十佳明星”即:“诚信之星”“勤学之星”“进步之星”“友爱之星”“节俭之星”“助人之星”“孝敬之星”“守纪之星”“健体之星”“环保之星”等,大力宣传他们诚实守信、勤奋好学、迎难而上、友爱相处、勤俭节约、乐于助人、孝敬父母、遵章守纪、爱好运动、志愿环保的优秀学子的感人事迹,努力打造校风正、学风浓的校园文化,为中学生树立身边学习的榜样。同时,要引导中学生远离无精打采、不思进取、意志消沉、情绪沮丧、有气无力、浑浑噩噩、沉溺网络、迟到早退、作业拖沓、扰乱纪律、带头起哄等不良现象,从而有效预防各类中学校园暴力事件。
  参考文献
  [1] 陈建荣.由一起青少年犯罪引发的思考[J].宁夏教育,2013(10):64-65.
  [2] 宋广玉.“校园暴力”学校难逃其咎[N].南京日报,2013-10-22.2.
  [3] 张健.国外“校园暴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46-48.
  [4] 辛永林.国内校园暴力研究的最新进展和问题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6):113-115.
  [5]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7:138-139.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不同,多是联系实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知识,不像高中更加深入和专业,因此在进行初中物理的教学和学习时,应该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物理知识,然后通过学习,能够将物理知识反馈于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另外,让生活化的知识和实验融入课堂,能够让物理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贴近于实际,从而让学生们对物理课堂的学习更加有兴趣,让初中物理变得更加生活化。本文从教学内容生活化
期刊
摘 要:每年的高考题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鲜明的特色,正是有了这些“与众不同”,才吸引我们广大教师反复研究高考,深刻领悟高考题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和启示,并以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向高考致敬。本文通过认真品味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I卷经济生活的四道选择题,总结出四种类型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和解题方法,进而指导我们的高考复习。  关键词:选择题 高考 命题特点 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小组合作 学习 合作意识 探究 结论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b)-0148-01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
期刊
摘 要:普通的旧报纸能成为造船的材料?造好的报纸船能载人划行吗?我们希望能用常见的旧报纸造船,既环保又可以达到成本低廉,资源丰富,变废为宝的目的,这个目标能实现吗?那么,看我们是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变旧报纸为能载人划行的舟船吧。  关键词:旧报纸 清漆 白乳胶 船的雏形 加固和分舱 载人竞技赛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b)-0141-02 
期刊
摘 要:2岁儿童情绪发展的明显特征是易感性和易变性,他们的情绪非常外露,极易受环境的影响。入园,是幼儿从家庭迈入社会的第一步,环境的改变,使幼儿产生各种焦虑,至使哭闹、烦躁等紧张情绪层出不穷。但幼儿的焦虑表现并不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孩子表现出来的状况也有所不同。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分析当教师所采取措施非但没有减轻幼儿的焦虑,反而加重幼儿哭闹情绪的真正原因,梳理如何给予不同焦虑表现的幼儿以不同
期刊
摘 要: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意志力,激发学生的學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此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提出了初中数学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数学学习 情感教育 情感关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b)-0151-01  1 情感教育研究  1.1 情感教
期刊
摘 要:自主探究、算法多样、适当建模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2011版标准中特别提出在活动中积累经验,渗透数学思想。笔者基于小学四年级第八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2—— 方阵》的课例研究提出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学生主动探究、寻求方法多样,让学生自己慢慢感悟、提炼和优化的策略,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得每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自主探究 方法多样 数学建模 
期刊
摘 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审美的教育。之中情与美的不解之缘也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课堂上能做到以情育人,以美感人,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主要应注意做到:(1)结合语言,提高想象,增进理解;(2)创立悬念,升华联想,提高兴趣;(3)运用竞歌,比优评劣,增进效果;(4)抓住机会,夸奖鼓励,增强信心。  关键词:情感艺术 审美教育 以情育人 以美感人 小学音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
摘 要:班主任要引導学生健康成长,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爱的智慧。本文从实践出发,列举了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棘手问题,以详实的案例阐释了班主任如何从细节入手,做好学生思想疏导工作。  关键词:班主任 爱的智慧 高中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b)-0197-01  尊重学生,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本能,需要智慧来引领。就
期刊
摘 要:依据高三复习课的定位以《污水的处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为载体,通过对转化观为核心观念的分析和理解,并以有效教学策略为手段,经过师生互动的教学实践梳理解题思路和提炼有效方法,并通过学以致用的环节,全面考查学生化学概念、化学理论、元素化合物、实验、计算等基础知识和技能,又检验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从而有效达成教学三维目标,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综合能力。  关键词:转化观 教学策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