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学案开展教学,是“以学生为本”这一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化。一份好的学案不是简单地归纳知识要点和罗列练习,而应具有问题、情境、教法、学法、多媒体工具的使用等基本要素。
1.问题要素。设计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蕴涵有效提问的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学生探索的自学提纲。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精心构建问题链。问题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科学、新颖、灵活、恰当,富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体现一定的层次和梯度。
2.情境要素。教师要依据学习内容,把握学习环节,适时地、恰当地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或介绍背景知识,或使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有效的体态动作,或借助各种多媒体工具等,创造出浓厚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
3.教法与学法要素。好的学案不但要设计教师如何教,更要设计学生如何学。只有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师应从教材和学情出发,在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方面动脑筋、下工夫,精心设计教法和学法,充分发挥学案教学的导教、导学、导测功能。
4.多媒体工具使用要素。广泛而正确地使用多媒体工具,特别是现代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变枯燥的说教为生动形象的教学活动,变“少、慢、差、费”的低效教学为“多、快、好、省”的高效教学。教师应既注意多样性、综合性,又注意适度性、恰当性,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充分发挥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的作用。
在设计学案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研读教材。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师授业解惑的媒介,教师必须深入研读教材,确立三维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对知识进行拓展、创新。必要时还可提出策略和方法,供学生共同交流和讨论,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2.分析学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教师在熟悉、把握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到哪些问题是学生最感兴趣的。(2)学生最易出现的问题。由于年龄、生活阅历等,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些困难仅靠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是无法解决的,教师要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和掌握。(3)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4)处理突发问题的对策。对于在教学中学生可能提出的突然性问题和学生在讨论合作交流中可能产生争论的焦点问题等,教师应当事先设想好解决方法。
3.优化资源。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只要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对信息加以甄别、筛选、加工,对学案设计都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反思的基础上,借助教学用书,参考名家设计,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案设计,通过对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与探究,真正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把它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每一个知识点上。
4.集体研讨。同学科组教师对各自设计的学案要进行研讨、交流、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合作备课的作用与优势。具体做法是,每周确定一名主备人,同组确定同一课题,先由主备人写出合作备课的说课稿,设计出学案的初稿。在合作备课时,主备人进行说课,同学科的教师针对说课内容及学案初稿进行研讨,发表各自的见解,确定教学的设计与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以及能力训练题的量、面、难易度等,分析内容的选择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进一步完善并最终形成学案。(摘自《基础教育课程》2008年第4期)
□责任编辑:邓园生
E-mail: jxjydys@126.com
1.问题要素。设计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蕴涵有效提问的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学生探索的自学提纲。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精心构建问题链。问题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科学、新颖、灵活、恰当,富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体现一定的层次和梯度。
2.情境要素。教师要依据学习内容,把握学习环节,适时地、恰当地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或介绍背景知识,或使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有效的体态动作,或借助各种多媒体工具等,创造出浓厚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
3.教法与学法要素。好的学案不但要设计教师如何教,更要设计学生如何学。只有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师应从教材和学情出发,在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方面动脑筋、下工夫,精心设计教法和学法,充分发挥学案教学的导教、导学、导测功能。
4.多媒体工具使用要素。广泛而正确地使用多媒体工具,特别是现代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变枯燥的说教为生动形象的教学活动,变“少、慢、差、费”的低效教学为“多、快、好、省”的高效教学。教师应既注意多样性、综合性,又注意适度性、恰当性,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充分发挥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的作用。
在设计学案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研读教材。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师授业解惑的媒介,教师必须深入研读教材,确立三维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对知识进行拓展、创新。必要时还可提出策略和方法,供学生共同交流和讨论,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2.分析学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教师在熟悉、把握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到哪些问题是学生最感兴趣的。(2)学生最易出现的问题。由于年龄、生活阅历等,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些困难仅靠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是无法解决的,教师要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和掌握。(3)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4)处理突发问题的对策。对于在教学中学生可能提出的突然性问题和学生在讨论合作交流中可能产生争论的焦点问题等,教师应当事先设想好解决方法。
3.优化资源。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只要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对信息加以甄别、筛选、加工,对学案设计都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反思的基础上,借助教学用书,参考名家设计,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案设计,通过对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与探究,真正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把它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每一个知识点上。
4.集体研讨。同学科组教师对各自设计的学案要进行研讨、交流、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合作备课的作用与优势。具体做法是,每周确定一名主备人,同组确定同一课题,先由主备人写出合作备课的说课稿,设计出学案的初稿。在合作备课时,主备人进行说课,同学科的教师针对说课内容及学案初稿进行研讨,发表各自的见解,确定教学的设计与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以及能力训练题的量、面、难易度等,分析内容的选择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进一步完善并最终形成学案。(摘自《基础教育课程》2008年第4期)
□责任编辑:邓园生
E-mail: jxjydy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