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引科学探究走向深入

来源 :科学大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54321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人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做学问的开始,是吸取知识的动力。在科学探究学习中,发现总是思维论证和假设的基础,是科学探究的前提。
  关键词:小学科学; 探究质疑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61-001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只有产生了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建立假设,进而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收集有关证据用来检验假设,因此如何使学生产生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在有限的时间里展开有效的探究,是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方面有独到的一面,但是它最大的不足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的开发和培养,因此,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产生问题并提出问题。
  一、让学生在观察中主动发现问题
  儿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是科学探究问题的“药引”,如果利用得好,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面对一些新鲜的事物,学生总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来。可是,如果教师在科学教学开始就让学生直接提出问题,这样学生会由于缺乏对认知对象的充分感知和细致的观察,他们提出的问题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并且渴望得到终极的直接的答案,这种做法将影响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科学课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相违背。所以要想学生们产生问题,就必须注重观察——有观察对象、观察目的、观察要求等。学生由于细致观察,而获得了大量感性认识,对观察到的现象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作出合理的解释,当解释不了时,问题就产生了。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所以问题就会集中而明确,充分突出教学目的,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我们在进行有结构材料的探究活动教学时,总是采用这种教学过程:先讲观察方法的指导,然后进行观察记录,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它是有一定的引导性和暗示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对结构材料的观察而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在《水珠从哪里来》一课,我把一杯装满碎冰的玻璃杯放在学生桌上让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后提出的问题有:为什么玻璃杯外壁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基于亲身的感知,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现实性和科学性,这样使的课堂教学紧凑而有效。
  二、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产生问题
  当现实与已有的认识、经验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矛盾。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制造这种矛盾、利用这种矛盾,更要突显这种矛盾,促使学生产生问题,从而建立探究的目标和方向。
  在突显矛盾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已有的认识、经验,然后就针对性地选择事例或现象,列举常见现象,按常规容易出现错误或意外的结果。
  如要求学生对“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后,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假设空气能占据空间,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思维论证——那么这么多的空气在我们周围,我们怎么感觉不到它的重量呢?这与假设的结果好像有点不一致,也就是假设不能成立,这矛盾的基础进而提出要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我们应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来进行观测呢?这种通过思维论证,又通过实验验证,学生深切体会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产生新问题,这些新问题能促使他们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这不正是我们科学课所追求的目标吗?
  “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产生新的问题……”这样一个连续的探究过程,对学生学会从正反两方面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探究、验证,养成科学学习的方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三、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更多的问题
  科学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杜威说:“知识决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情况一样。”
  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在上课始,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声音,而这时学生的兴趣都是在关注声音上,学生也很少会关注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当教师让学生拉伸橡皮筋,橡皮筋并不发声,而学生轻轻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却能发出声音,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上来了,很自然就会提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然后学生就更想进一步去探究声音的产生,虽然学生不是科学家,可他们确确实实直接在搞“科学”,这难道不正是我们科学课教师所追求的吗?在探究学习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主动提出问题,从而养成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贵有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的核心,在科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使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会提问题,敢提问题,善提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酒精擦浴是常用且有效的一种物理降温方法,但对婴幼儿来说,酒精擦浴时必须谨慎小心。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对冷刺激敏感,尤其是心前区、下腹部及后颈部等处,对冷的刺激尤
数学基本思想是一种科学的思想,是从数学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数学学科的精髓。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渗透数学基本思想,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注重解答方
高中美术鉴赏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综合的能力,但学生文化鉴别、艺术赏析能力和文化修养还不能和他现有的审美能力相匹配。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
通过正手弧圈技术的动作要领、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对正手弧圈球技术教学方法做了阐述。
对大学生实施耐力跑处方进行效果的对比,对学生的心肺功能、脉搏的变化、教学效果、处方的效果进行初步分析和总结。为耐力跑的运动处方在大学体育课教学提供依据。
摘 要:近几年来,有关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偏低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科学素养”的内涵是什么?它包含哪些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对于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理解,作为一名科学教育工作者,要想提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如何做起?然而弄清其内涵及构成要素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前提。本文主要讨论在日常的科学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希望从中探讨出有价值的问题。关键词:科学素养; 活动; 动
摘 要: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基础部分是:创设情境、合理导入,即在课堂之初就以小实验进行探究性开始,使整个教学过程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不但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够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中穿插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环节,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到进步与提升。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和课后延伸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够
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优秀短跑运动员在赛前出现的过度紧张的状态成因进行分析,认为赛前过度紧张的表现形式多样,从其根源主要分为生理性过度紧张和心理性过度紧
以往的竞技运动训练,过多的偏重于从生物学角度挖掘运动员的生理潜能,而人体生理潜能开发的有限性及已开发潜能发挥的不稳定性,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竞技运动中心理潜能的开发。就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