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mu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陷阱》(Traps)是英国当代著名戏剧家卡里尔·邱吉尔(Caryl Churchill,1938-)的一部早期剧作,于1977年在皇家宫廷剧院首次上演,又于1983年被再次搬上安德梅因剧院(Undermain Theater)的舞台。这是一部尝试戏剧形式革新的剧作。一般说来,评论家们大多关注的是这部剧令人费解的戏剧形式。该剧共两幕。第一幕发生在城市的一套公寓内,第二幕的背景被置于乡村的一间屋内,这两处房间布景几乎一模一样。剧评家W斯蒂芬·吉尔伯特(W Stephen Gilbert)观后评论道:“舞台背景上挂的钟表显示的是该剧上演时的真实时间…戏剧场景也从城市变换到乡村。我认为这样的安排不是毫无理由;不过邱吉尔的目的仍然是难解的”。笔者认为,《陷阱》剧中从城市到乡村地点的变化,以及随之相应发生变化的人物精神状态与人物关系,体现了邱吉尔对自然主题的关注。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渴望,人在纯朴的自然中可以获得精神超越与拯救的主题。
  
  一
  
  邱吉尔对自然主题的关注与同时代的生态危机问题密切相关。20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意识到了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大气与土壤污染,臭氧空洞,全球变暖,热带雨林遭到破坏,自然资源枯竭,人口爆炸等生态问题,严重地威胁了人类的生存。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批判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改造与经济发展,对人类中心主义、二元论、征服和统治自然观、物质主义等思想观念,对人类改造自然,将自然贬为资源与可利用的工具,为人类获取经济利益的社会现象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邱吉尔是一位颇有预见性的剧作家。她敏锐地觉察到了当代的生态问题。并通过她的戏剧反映出来。早在戏剧创作的初期。邱吉尔就涉及了逃离城市、向往自然的主题。她的科幻广播剧《氧气不不不不不足》(NotNot Not Not Not Enough Oxygen)于1971年在英国BBC3台播出,描写了未来伦敦城市的生态灾难,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与人们的精神危机。生活在这个城市生态荒原上的人渴望回到自然中去。伊娃·费吉斯(Eva Figes)当时评论道,邱吉尔所展现在观众面前的这幅未来伦敦城市生态荒原的景象是“很有可能发生的”。邱吉尔于1973年创作的科幻剧《时钟慢慢走》(Moving ClocksGo Slow)又是一部预测未来生态灾难与人类走向毁灭的反乌托邦作品。在这部剧中,自然资源耗尽,地球变成了一个废墟,一座大垃圾场《陷阱》也同样体现了邱吉尔对自然生态与人的精神生态的关注。它通过对比一群年轻人在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生活,揭示了乡村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二
  
  《陷阱》是一部实验戏剧。剧中情节有诸多自相矛盾之处,如对一位剧中人打开的门对另一位却是关闭的;第一幕中被摔坏的花盆在第二幕中却完好如视一位名叫艾伯特的剧中人死而复生,却没有引起其他剧中人物的丝毫诧异。剧中人物关系也复杂多变。它讲述的是一群年轻人的群体生活。在第一幕的城市生活中,剧中人都处于社会、政治、家庭的陷阱之中,身心俱疲,精神紧张。渴望回到从前的乡村生活。
  艾伯特的焦虑不安以及他与希尔的不断争吵渲染了第一幕中的紧张气氛。第一幕一开场。艾伯特下班回到家中,便开始喋喋不休地倾诉他的不安与焦虑,抱怨他的同事刺探他的政治倾向,怀疑人们用奇怪的眼神看他,连狗冲他叫都让他觉得有麻烦来了。他一直怀疑有人跟踪他,焦虑警察为什么会总路过他的窗口。艾伯特对前来寻找杰克的雷吉高度警惕,怀疑他是便衣:“不是每个穿制服的人都是煤气工人,有各式各样的便衣。你不要回答上门的询问。问你姓名的人会问起其它的事情,然后将细节输入计算机”。他对于空中出现的直升机都高度警惕“直升飞机。我告诉你什么来着?在市内出现紧急情况时,他们把我们围拢到一起。飞到空中…他们能在你的后花园部署军队。如果我现在放弃工作,将没人会再雇用我。你意识到了吗?人们注意到我了。上周二.一架直升机降落到距此不足半英里的一块荒地上,逮捕了一个人”。希尔指责他有妄想狂倾向。艾伯特的这一形象贯穿了第一幕。希尔无暇理会他的倾诉,反而向他抱怨婴儿的哭闹,认为家庭琐事毁了她的事业与前途。两个人为谁应该照顾孩子不断争吵。剧中另一对人物雷吉与克里斯蒂婚姻关系紧张。雷吉衣冠楚楚,一幅中产阶级商人形象。克里斯蒂不堪雷吉的殴打。半夜离家出走来这间公寓找她的哥哥杰克。她总是怀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杰克一再追问她害怕什么,克里斯蒂告诉杰克,她害怕孤独、时间、空间、自我、甚至害怕杰克。当雷吉前来寻找克里斯蒂,威胁她与他一同回家,克里斯蒂拒绝了。
  戴尔这个人物共出场两次。第一次出现在克里斯蒂到来之前,第二次出现在克里斯蒂之后。邱吉尔似乎在实验他与杰克等人之间关系的可能性。第一次出现的戴尔暴躁,颇具危险性,他责备杰克等人孤立他,将他抛弃。要求众人做出解释并道歉。杰克等人向他道歉,并重新接纳了他。戴尔离开后再一次闯入房间,仿佛他从出现过,表现得更加暴力,他责备杰克等人,打破了碗。毁坏了植物,与杰克扭打在一起,最终被驱逐出了房间。
  在这一幕中,杰克、戴尔、艾伯特都分别表达了逃避闹市,回归自然的渴望。杰克认为他们生活在乡村时要更好一些。戴尔与众人和解后感叹城市的丑陋,向往从前的乡村生活:
  戴尔:生活在农村更好。自从我们到这儿后一切都不对劲儿了。
  艾伯特离开这里。回到自然中去。…
  戴尔=城市真令人讨厌。
  艾伯特你也一样令人讨厌。
  戴尔:那是由于住在城市里。
  艾伯特:必须有人住在城里。
  戴尔:如果你的眼睛什么也不瞧,只用于防止绊倒摔跤,城市还不错。
  第二幕的背景由城市转入乡村。乡间的这间小屋布景与第一幕中的公寓几乎一模一样。该剧的情节也并未有任何进展。而在回归乡村后,剧中人物心底被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彼此间达到了一种和谐的关系。在这一幕中,剧中人讨论自然与乡村中的生活。邱吉尔侧重的不再是人物的焦虑与复杂的关系,而是情绪的放松,压力的缓解。在第二幕开场不久,杰克、克里斯蒂与戴尔谈论他们的乡村生活,决定要在此度过余生
  克里斯蒂:我们要在这里度过余生。
  杰克:我如此打算。但是其他人不必要在这里生活。
  戴尔:我不想做任何其它的事情了。都是我力所不能及的。我很快会把一切抛在脑后,种点
  土豆,少抽点烟。
  杰克:把什么抛在脑后?戴尔?
  戴尔:任何事情。
  杰克:你认为住在这里是一种逃避吗?
  戴尔:不,不,是奔向这里。我知道这一点。
  戴尔:我们会获得新生。世界将感染我 们的完美。
  戴尔并不认为住到乡村是逃避现实,而是奔向更加健康的生活。自然将给予他们以新生。在乡村中,杰克等人谈论养牛、除草,种植莴苣,看日落月升。雷吉激动地描述日落时的美丽景色:覆盖着卷积云的西天。呈现粉红色,好似鲭鱼背上的花纹,夕阳尚未完全落下,一轮满月已经升起。)这里的自然静谧祥和,安抚人们骚动不安的灵魂,是可以诗意地栖居之所。
  浸润在自然中的剧中人物脱胎换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有妄想狂倾向的艾伯特本已自杀身亡,但是在第二幕结束时,他又死而复生,在傍晚时分平静地走进屋子,满脚是泥,这并没有引起其他剧中人的惊讶。他把整块地掘了一遍,准备种豆子和豌豆。戴尔告诉克里斯蒂他心底埋藏的罪恶。和他的痛苦感受。曾在第一幕中渴望回归自然的他更是时常回忆起他在芬兰生活时的情形。希尔与克里斯蒂等人一反第一幕中的压抑状态,她们也表达出了自己对生活的恐惧与无助。雷吉在第一幕中压抑着自己的内心的空虚与绝望,维持着他的中产阶级绅士形象。而在第二幕中,他压抑的情绪爆发出来了。克雷斯蒂与雷吉讨论回家,两人充满激情地接吻,但却渐渐变得冷淡、机械,两人互相指责。雷吉控制不住自己,开始殴打克里斯蒂。他边打边说他不想伤害她,打完后他大哭起来,建议他们最好分开。殴打克里斯蒂似乎不是出于他想伤害克里斯蒂的本意。正如克里斯蒂向戴尔展示她背上的伤痕时说,雷吉打她是因为他需要感知疼痛,或者他不知道他是否还活着。雷吉与邱吉尔早期剧中的中产阶级人物形象颇为相似,内心沮丧、空虚、异化,面临着存在的危机。
  在邱吉尔的戏剧实践中,她一贯反对亚里士多德式的情节发展结构,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她在创作时常采用的情节结构是“之前——之中——之后”(before during after)。作为事件“之后”的结局通常是开放式的,在这一部分,剧中人物一般对各自的经历分别做出总结式的发言。在《陷阱》这部剧中,六位剧中人物在第二幕结束时共用一个澡盆洗澡,每个人最后都露出了笑容。邱吉尔在舞台提示中写道:“他们继续吃着晚餐。一些人已经吃完了。他们觉得越来越高兴,以至于逐渐地,每个人都分别开始微笑起来。雷吉也开始微笑。他大笑起来”。洗澡时每个人都作了总结式的发言。他们的发言揭示了各自的心理状态,总结了在乡村的生活。戴尔又回想起他在芬兰时睡在田野上的情形“我没穿衣服,太阳光很强烈。我醒来时,我不知道我身处何方”。杰克描述他早晨看到成群的野鸭南飞。克里斯蒂洗澡时描述她所看到的夜景:“今晚我见到了獾。你们留心日落了吗?圆月让我有点机警。我原本要扔掉如此多的东西以腾出空间。但是我突然…我不知道我做了些什么。我只是站在那里,月亮升起来了。我看见第一只獾从灌木丛后跑出来。西边的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我全看清楚了。共有三只獾”。三人都感受着自然的美丽与安静。在第一幕中抱怨家庭生活的陷阱断送了事业而压抑的希尔也开始了崭新的生活:“今晚我累了。这一周我工作很努力。问题是我久不练习,有些生疏了。不过我想今晚我跳得令人满意。似乎还不错”。艾伯特也不再担心政治迫害,洗澡时他解释道:“我回家晚是因为会议进行的时间太长了。我们从未有过这么多人列席参加。六个月后,这里会是一个新天地”。雷吉谈到他来找克里斯蒂时的情形“我冒雨开车寻找克里斯蒂时,我几乎看不见眼前的路。我大声哭着,风挡玻璃刮水器不好用。我都认不出那条路来了”。共浴的场景象征着众人的新生与和谐关系的开始。两幕剧中人物谈论的话题,他们的精神状态,相互之间关系,以及城乡不同生活的对比,揭示了城市中人的异化与乡村自然中压力的缓解,心灵的康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急先锋的类型电影,《罗拉快跑》成为电玩游戏时代的产物,对影片的节奏、音响、声响,情绪等消费社会标志性话语进行分析,阐述该片的意义所在,同时,又以影片为文本,对后现代,女权主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节奏 情绪 声响 细节 焦虑 后现代 女权    当一个染着红发穿着背心的女郎在街上忘我狂奔时,罗拉这个名字便理所当然地载入了世界电影的史册中。在短短的90分钟游戏中,罗拉以她超凡的耐力完成
期刊
互联网是一种媒体,一种数字化载体,也在文化界被当着“网络文化”、生态系统等而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比如对于网络文学的关注,相当热烈,不断有成果问世。那么网络影视评论,作为一种新型文化现象,在人们的视野中也是生机勃勃,蔚为大观。同时又处于松散和自发状态。理论界对其专门的研究却是门庭冷落,显得寒碜。  面对这种新的影视评论传播形式,在此对网络影视评论的概念范畴、研究方向及其价值、网络生态系统环境中的存
期刊
[摘要]歌剧与音乐剧都是戏剧与音乐的结合,同时容纳了文学、诗歌、戏剧、音乐、舞蹈、舞台美术等其他成分。歌剧音乐所体现出的戏剧性强度与深度往往要大于音乐剧;歌剧的声乐部分往往具有高难度的歌唱技巧和戏剧性的表现力:在乐队使用方面,往往需要承担非常繁重的揭示戏剧性的任务。而音乐剧相对来说是个开放的表演体系,它不“传承”某一种表演形式,但是它会去吸收其他表演形式中对其有利的元素;它的音乐主体实际上是由=十
期刊
[摘要]介绍了CATV系统的相关概念,CATV系统的过去与现在的技术发展情况,并探讨了CATV技术未来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有钱电视系统 发展 四网合一    一、CATV的概念    CATV(Cable Television)系统:是若干个用户共同使用一组天线,并通过缆线(光缆或电缆)传输电视信号的电视系统。    二、CATV的过去    最早的有线电视系统,是1948年在美国宾洲曼哈诺
期刊
[摘要]《幸存者》节目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于2000年5月推出,随即掀起世界范围的真人秀狂潮。剖析“真人秀”节目现状。同时以《幸存者》为视角,思考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真人秀”《幸存者》    踏入2000年,“真人秀”节目在西方有了如火如荼的发展。从本质上说,“真人秀”是一种综合性电视娱乐节目,集纪录片、电视剧、竞技游戏以及谈话节目等多种节目形态的“核心元素”
期刊
[摘要]在以影像文化为基本特征的大众文化的重重包围下,作为纸质媒介的小说正面临着电影、电视、网络等各种样式的电子媒介的巨大冲击。影视时代的小说文本共分为四类:被改编为影视的小说原著,电影小说、电视小说,影视化小说以及非“触电”小说。  [关键词]影视 小说 文本 分类    在视听媒介大量的、还原生活般的冲击下,相当多的文学创作向影视靠拢。创作中开始借鉴影视的表现手法,传达手段更加多样化,使得文学
期刊
【摘要】文艺片(文艺电影)这一概念于大陆港澳台均已通用多年,却一直无任何权威文献对此作科学界定与命名——学术界于过去的20世纪里没出现过任何对文艺片做梳理与整合的论文或著作,新世纪(到目前为止)依然无任何相关论文或著作面世,有的只是零星的作品与个案批评,没有对一定时段与地域的整合研究。我想文艺电影为介于纯粹的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或艺术电影与主旋律电影之间,以情绪而非事件或理念来结构全片,在一定程度上
期刊
【摘要】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项一项的电影评奖热闹非凡。然而在喧哗的背后是电影人越来越多的尴尬。究其原因,批评的失语和理论的缺席是重要因素。圈内圈外多年来对批评的失语和理论的缺席,都表示遗憾乃至抱怨。到目前为止,尽管“金鸡奖”和“百花奖”组织方在不断的改革,但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面对这样的尴尬境界,我们不得不也不能不作出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电影评奖批评失语理论缺席金鸡奖百花奖  
期刊
《罗拉快跑》是一部德国影片,在艺术上和学术上都体现出了很大的价值。影片《罗拉快跑》的内容很简单:在德国柏林,黑社会打手曼尼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告诉罗拉自己丢了10:5马克。20分钟后,如果不归还10万马克,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营救曼尼,罗拉在20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借钱,去拯救她的恋人。但影片的叙说却颇为复杂:它重复讲了三次,三个不同的“20分钟”的故事过程和结果。这是一部
期刊
【摘要】《疯狂的石头》是一个典型的大众狂欢化文本,本文试着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对其进行分析,试图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模式,探讨它受欢迎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疯狂的石头》狂欢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看电影的人似乎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妄图用“大片、大腕、大制作”,拯救电影市场。2006年7月《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投资仅300万元,在一个月之内竟然获得了1500万元的票房,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