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纪录片栏目化谈“真实再现”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l0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的纪录片创作理念就如同一只钟摆,它曾经完全摆到空洞的“音配像”,也曾经一度完全摆到了“纪实”,上个世纪90年代,在中国纪录片的一番起起伏伏之后,终于落在了这两个极端之间,探索结合而获得新的长足发展的机会。
  [关键词] 纪录片 栏目化 真实再现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8.015
  
  一、纪录片在我国的发展
  1. 形象政论片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尤其是电视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建国以来,中国片面理解了列宁对电影和纪录片的指导思想,视纪录片为宣传政治的工作,“形象化的政论”。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主要处于一种“新闻简报”的状态。这些早期的中国纪录片与“新闻片”结合在一起,被称为“新闻纪录片”。[1]
  2. 专题片的涌现
  70年代后期随着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和一些电影理论家的纪实理论传入中国,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受之影响,从量材、内容、表现形式都较以往有了很大的突破。注重电视手段的运用,将叙事元素纳入纪录片的拍摄中。
  80年代,如《话说长江》、《丝绸之路》等文化系列专题纪录片大量出现,一改之前政论色彩,具有丰富的文化含量;视角也有所改变,从高高在上转为尊重观众,呈面对面平等之势。文字魅力突显,但电视声画视听语言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
  3. 新纪录片的兴起
  随之出现的《望长城》可谓是新纪片的典范之作,它引起了对纪录片创作技法和创作规律的研究。这是中国观众第一次看到国内采用纪实手段拍摄,从摄制组个体的眼睛来看待途经的一切。有点类似于如今旅游卫视播出的带您旅游类节目。率先在中国纪录片的制作中打破了声画分离的制作方式,运用同期声和现场效果声。
  随着《望长城》的成功,一系列以“真实”为创作宗旨的优秀纪录片随后涌现,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长镜头为表现手段,尽可能淡化创作痕迹,保持制作方与被拍摄人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少地利用蒙太奇等电视技巧,弱化音乐和解说,强调生活的原生态。
  4. 栏目化
  纪录片大量涌现,在国外屡获奖项,引起了业界的注意。1993年上海电视台推出新栏目《纪录片编辑室》,播出了一批讲述平民百姓普通生活的作品。1997年被视为电视“直播年”,各地涌现的纪实类电视节目和插入“纪实”片段的节目是中国纪录片栏目化的标志。
  二、纪录片栏目化的生存挑战
  1993年起栏目化的纪录片节目开始出现,《东方时空》中的《生活空间》成为了向大众展示普通人生活的桥梁,弥补了此前纪录片题材边缘化的弊端,把纪录片又还原给了普通观众。
  1.纪录片栏目化的优势
  纪录片以栏目化的出现使受众群更加对象化,使收看有一定的规律,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节目类型。电视频道最终是以对象化的受众为发展根本的。所谓对象化,就是针对电视传播互动化、立体化、受众多层次化、观众选择自主化的发展趋势,以节目为中心,以受众为本位,调动各种技术和艺术手段,使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具有具体对象性地发展电视节目。[2]
  有利于广告的吸纳,把纪录片形成栏目化播放,有了固定的收视人群,广告主可以根据纪录片栏目的受众群体是否与自己的商品的目标顾客一致而决定是否投放广告,栏目有了资金的支持,能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有利于节目的更好发展。
  2.生存挑战
  90年代中期开始,《快乐大本营》等娱乐节目开始出现,随之真人秀节目开始活跃在电视荧屏之上,形成收视新宠。纪录片栏目受到冲击,收视率呈下降之势。
  收视率的下降与纪录片自身也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个时候一想起纪录片,大家想到的就是对一个人的跟踪,镜头摇晃,节奏缓慢,大段的长镜头,大段不紧不慢的访谈或对话……..打开很多电视台的纪录类栏目,都是如此,似乎纪录片只有这一种拍法,只有这样才是时尚,才是艺术。但实际上,很多观众都感到了厌倦。”[3]当纪实性纪录片开始走向日常化播出之后,自恋于自己的“真实”理念的纪录片开始逐渐在失去观众。
  三、真实再现的运用
  当纪录片以栏目化播出后,成为了一个日常性的节目,以前的操作性就变得有点不合时宜。“真实”的纪录需要时间,因此,制作人员在拍摄时,需要的时间过长,这种制作方式在纪录片开始栏目化播出时就显现出了它在操作性上的制约。播出任务和为了真实所耗费的时间和财力是不成比例的。所以纪录片不能继续延续以前的传统发展下去。95、96年中国的纪录片开始走入低迷困境,纪录片栏目的收视率不断下跌。
  当纪实性纪录片的弱点越来越鲜明的时候,曾经被忽视的早期专题纪录片形式的魅力又重新被发现。90年代中期以后,以扮演的方式达到真实的真实再现手段被提了出来,这种真实再现的手段出现在不断涌动的创新思潮背景下,成为对新纪录片创作技法的有利补充和进发展,并成为了中国纪录片创新的发端。
  真实再现的创作技法使得纪录片出现了演员的扮演,但这种扮演与影视剧的扮演是不同的,它是基于真实的基础之上,是一种情景重现,用“虚构”的拍摄去讲述有事实根据的事件,也让观众知道所拍的镜头并非事实的直接纪录,看似回到了“虚构”的起点,但实则是一种否定之否定。通过此种方法节目的制作时间和财力的支出得到了缩减,同时也有利于情节的紧凑和电视手段的运用,对观众产生一定的吸引力。
  中国的纪录片创作理念就如同一只钟摆,它曾经完全摆到空洞的“音配像”,也曾经一度完全摆到了“纪实”,90年代,在中国纪录片的一番起起伏伏之后,终于落在了这两个极端之间,探索结合而获得新的长足发展的机会。[4]
  
  参考文献
  [1]胡智锋、江逐浪 《“真相”与“造像”——电视真实再现探密》 P147
  [2]陈志荣 《论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必然趋势》 新闻知识 2009.9
  [3]杨非:《北京<纪录>给老百姓讲故事》所引北京电视台《纪录》制片人陈大立语
  [4]胡智锋、江逐浪 《“真相”与“造像”——电视真实再现探密》 P169
  
  作者简介
  孙晓凡,哈尔滨师范大学 09级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
  韩强,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影片《功夫熊猫》是英语语言、好莱坞表现手法和中国传统武侠文化的结合体。利用其开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有助于学生从文化、情景、交际参与者以及语言等角度理解影响翻译的诸多因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功夫熊猫》 英语原版电影 大学英语 翻译教学    美国喜剧动画片《功夫熊猫》在中国引起的观影热潮已然冷却,但其作为经典为人欣赏却势必持续,如经整合运用干大学英语课堂。必能成为上佳的教
[摘要] 《EVA》系列动画展示了几个心灵不完整的少年斗士形象,及其与“后”人类世界关系,通过暴力的曲折错落的剧情片段,配以画面音乐等细节处理,探讨了残酷的“后”人类世界里,人类与异己者为生存痛苦挣扎和战斗的故事背后隐含的深刻寓意,阐释作品中人生与痛苦并存,并为之激励的生命意义。  [关键词] 《EVA》 痛苦 人生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5.0
[摘要] 2012年新秋上影的电影《消失的子弹》配乐与画面结合完美,在表现时代背景、死亡事件、爱情场面、人生善恶等环节的配乐尤其令人称赏,很让人心灵震撼。  [关键词] 《消失的子弹》 死亡 爱情 性本善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9.013  电影《消失的子弹》,由罗志良导演与尔冬升监制联手打造,讲述的是民国期间一家兵工厂一名女工“偷”了一
[摘要] 当前电影字幕翻译研究多集中于整体探讨,在具体语言现象上则少有聚焦。《孔子》蕴含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因素,通过字幕中的文化凝缩语得以体现。字幕翻译的理论基础是功能目的论,它可以用于指导文化凝缩语的翻译。通过对《孔子》英译字幕中的文化凝缩语翻译策略进行微观研究可知:译者调动了多种翻译策略,整体上达到了翻译的目的,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 《孔子》 电影字幕 文化凝缩语 功能目的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由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变身成为的主旋律电影经历了众多激荡流变。主旋律电影所起到的传达国家话语的使命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在电影中凸现时代精神?电影《春苗》在观念定位、叙事策略、表现手法上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关键词]主旋律 政治符号 政治传播 共鸣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2.011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时代,谈及主旋
[摘要] 梦,不仅仅是心理学所定义的,睡眠状态下某一阶段意识的一种自发性心理活动,梦,还具有更加吸引人的气质——把现实转化为其它东西的艺术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创作者,梦使艺术家们深深迷恋。弗洛伊德将艺术创作与梦的研究联系在一起,认为艺术创作仿佛是在做白日梦,艺术家们就犹如那些在迷狂中追随缪斯踏入交叉花园小路中难辨方向的白日梦者。  [关键词]梦 白日梦 电影创作 费里尼  [DOI]10.3
[摘要] 韩国电影研究不能错过的便是金基德导演的作品,金基德的电影具有惊人的一贯性,整体上给人一种强烈的抑郁之感。不得不指出金基德善于将不同社会层次的男女放置在同一空间,而他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也存在着过于浓厚的感伤主义情结、总是用粗鲁的血性和暴力解决问题等等,但是金基德正是用这种创造现实的半抽象化的手法,用看似惯常的爱情套路挑战和颠覆着社会的禁忌,在一个个的警示寓言下呈现出他对于两性关系的异样
[摘要]电影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故事情节,而故事情节的发展依赖于文本创作者给定的叙事线索。《满城尽带黄金甲》以王后对性的渴望为明线,以蒋太医一家的命运为暗线,演出了一场王后联盟与梁王联盟之间斗争的大型古装剧,展现了一幅悲壮的宫廷斗争画面。  [关键词] 黄金甲 性渴望 叙事线索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以下简称《黄金甲》)是2006年争议最大的影片之一。而争议的焦点则集中在故事情节是否能吸
[摘要]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一贯追求极致完美的视觉效果,不断创新和发展电影特技,他对剧本和特技运用的独创性思考,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想象力和震撼力。他注重刻画女性形象,关注环境、倡导和平,叙事中充满人文关怀,同时注重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通过圆润自然的叙事、真实丰富的细节、激情四射的场面感染观众。  [关键词] 《阿凡达》詹姆斯卡梅隆 电影风格  doi:10.3969/j.issn.1002-6916
[摘要] 《棋王》这部电影融合了电影大师徐克和严浩的风格,共同表达了二者喜好表现小人物生存的主题。其通过一系列叙事手法与拍摄手法的结合,再现了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生活,并表现出较好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 《棋王》 叙事策略 小人物  《棋王》是大陆作家钟阿城的小说《棋王》与台湾作家张系国的小说《棋王》结合而成的电影。徐克和严浩联合导演,香港电影工作室制作,片长:104min。由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