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教育的实质和核心。推进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着力培养大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创造能力。本文从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意义及途径三个方面对推进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大学生 素质教育 创新
一、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是创新素质教育的定义。所谓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新的规律和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
二是创新素质教育包含的内容:
1 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教育的培养。即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不满足现状或现成的答案,敢于提出问题和探索新的问题,这是创新素质的灵魂,同时也就是要培养大学生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2 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也是创新力的核心。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大学生顺利解决一些新问题,从而使学习活动更加顺利。
3 创新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技能同样也居于创新教育的核心地位,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一般的工作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等。创新能力是指具有创新的基本本领,它是创新素质的基础支撑方面,它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
4 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人的创新才能需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双重因素的作用下才有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因此,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此外,个性在创新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创新个性主要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
二、以人为本,推进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意义
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在推进大学创新素质教育过程中,要从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思维习惯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是新世纪教育的培养目标。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必须改革与创新,必须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即搞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二是有利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素质教育不进行创新教育,其素质教育就没有抓住关键和重点。反之,创新教育也决不能离开素质教育而另搞一套,创新教育必须在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明确提出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目的就是使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三是有利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教育的多元化功能。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其明显特点表现在以高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灵魂。面对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和科学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其目的就是为了顺应知识经济而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推进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是建立科学的大学生创新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高校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减少评价对创新所造成的限制。一套科学的创新评价体系,不仅要将大学生智力作为指标,而且应把大学生质疑能力、创新思维、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作为综合能力素质评价指标。因此,评价体系要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为核心,制定一套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的管理制度,将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直线的管理体制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比如采用多种形式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建立专门的对学生创新素质的评价制度,如可以设立创新学分,对取得创新学分的学生在免试保送研究生、评优评奖等方面都要有优先考虑,从而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另外还可以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建立创新成果的奖励制度等,鼓励创新,营造一个推崇创新的成长氛围。
二是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在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工作中,高校要尽量根据各学科或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共性,合并大多数共性知识或技术,改革那些教学内容重复、单一课程自成体系的状况;另外。要把学科的新颖性、前沿性、权威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内容及时引入到教学实践中,把那些反映当今世界最新科技成果的内容及时充实到教材中,并不断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同时还要优化课程体系,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重要地位,要围绕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确定课程体系。加大跨学科课程的比例,以适应宽口径的要求;加大选修课的比例;要突出课程设置中的专业特色,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把最新知识引入课堂,不断开设新课程。此外,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尝试采用近年来国内外推行的“创造性”教学方法。
三是高校要强化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科研,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供更好的平台。
高校在实验教学中,在完成基础性实验的同时,减少验证性实验,开设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习教学中,努力走“产学研一条龙”的道路,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主动与产业界和科研单位合作,或者学校自建科技企业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避免学生出现“找个单位、盖个章、编个报告”的这种较为普遍的敷衍行为,高校要在各地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由专业教师或学生工作人员来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此外,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这是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需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大学生真正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在研究中学会创新。比如从大学低年级开始,就可以适当让他们参加一些导师所主持的科研活动,学习导师的治学思想和精神。到了高年级,当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就可让他们参与其中,获得更多的指导和锻炼机会,给学生成长的空间,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这些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校园文化建设达成,如体现在校训、标语口号和宣传栏、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安排、教风学风、师生关系、校园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中,并透过这些方面对学生的创新人格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意识的或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也可以通过开展科技创新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来营造创新的新型校园文化环境。
总之,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新人。而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我们只有认清形势,科学地改革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营造有利环境,才能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一代具有良好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大学生 素质教育 创新
一、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是创新素质教育的定义。所谓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新的规律和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
二是创新素质教育包含的内容:
1 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教育的培养。即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不满足现状或现成的答案,敢于提出问题和探索新的问题,这是创新素质的灵魂,同时也就是要培养大学生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2 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也是创新力的核心。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大学生顺利解决一些新问题,从而使学习活动更加顺利。
3 创新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技能同样也居于创新教育的核心地位,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一般的工作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等。创新能力是指具有创新的基本本领,它是创新素质的基础支撑方面,它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
4 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人的创新才能需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双重因素的作用下才有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因此,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此外,个性在创新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创新个性主要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
二、以人为本,推进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意义
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在推进大学创新素质教育过程中,要从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思维习惯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是新世纪教育的培养目标。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必须改革与创新,必须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即搞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二是有利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素质教育不进行创新教育,其素质教育就没有抓住关键和重点。反之,创新教育也决不能离开素质教育而另搞一套,创新教育必须在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明确提出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目的就是使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三是有利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教育的多元化功能。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其明显特点表现在以高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灵魂。面对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和科学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其目的就是为了顺应知识经济而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推进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是建立科学的大学生创新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高校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减少评价对创新所造成的限制。一套科学的创新评价体系,不仅要将大学生智力作为指标,而且应把大学生质疑能力、创新思维、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作为综合能力素质评价指标。因此,评价体系要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为核心,制定一套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的管理制度,将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直线的管理体制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比如采用多种形式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建立专门的对学生创新素质的评价制度,如可以设立创新学分,对取得创新学分的学生在免试保送研究生、评优评奖等方面都要有优先考虑,从而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另外还可以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建立创新成果的奖励制度等,鼓励创新,营造一个推崇创新的成长氛围。
二是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在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工作中,高校要尽量根据各学科或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共性,合并大多数共性知识或技术,改革那些教学内容重复、单一课程自成体系的状况;另外。要把学科的新颖性、前沿性、权威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内容及时引入到教学实践中,把那些反映当今世界最新科技成果的内容及时充实到教材中,并不断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同时还要优化课程体系,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重要地位,要围绕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确定课程体系。加大跨学科课程的比例,以适应宽口径的要求;加大选修课的比例;要突出课程设置中的专业特色,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把最新知识引入课堂,不断开设新课程。此外,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尝试采用近年来国内外推行的“创造性”教学方法。
三是高校要强化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科研,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供更好的平台。
高校在实验教学中,在完成基础性实验的同时,减少验证性实验,开设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习教学中,努力走“产学研一条龙”的道路,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主动与产业界和科研单位合作,或者学校自建科技企业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避免学生出现“找个单位、盖个章、编个报告”的这种较为普遍的敷衍行为,高校要在各地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由专业教师或学生工作人员来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此外,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这是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需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大学生真正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在研究中学会创新。比如从大学低年级开始,就可以适当让他们参加一些导师所主持的科研活动,学习导师的治学思想和精神。到了高年级,当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就可让他们参与其中,获得更多的指导和锻炼机会,给学生成长的空间,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这些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校园文化建设达成,如体现在校训、标语口号和宣传栏、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安排、教风学风、师生关系、校园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中,并透过这些方面对学生的创新人格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意识的或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也可以通过开展科技创新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来营造创新的新型校园文化环境。
总之,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新人。而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我们只有认清形势,科学地改革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营造有利环境,才能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一代具有良好素质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