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成长与自我救赎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l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迟子建的小说主题丰富,描绘了很多东北地区典型的民间人物,尤其对女性给予更多的关注。她在《晚安玫瑰》中着重描写了三名女性的成长历程,她们分别在不同男性的影响下,选择了不同的成长方式。在内心复杂情感的纠缠下,吉莲娜和赵小娥最终选择了弑父,而黄薇娜走向了恋父。小说通过对女性成熟历程的表述,探讨了女性如何进行自我救赎的问题。
  关键词:女性 成长 救赎
  纵观当代文坛,迟子建一直以独特的笔触书写着社会及人生。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她从未放弃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作家善于在平和的叙述中直击灵魂深处,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晚安玫瑰》致力于描写以哈尔滨为生活背景的女性成长历程,三名都市女性虽然性格迥异、成长差异明显,但神奇的命运纽带将她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来自男性的“压力”始终推动着“玫瑰们”的成长、成熟,最终使她们走向自我救赎的道路。
  一
  女性命运始终是迟子建小说创作的重要叙述内容,只不过,与其他女作家不同的是,她更倾向于展示两性关系中的美好一面,即使触及对抗与冲突,她也会将苦难转化为充满忧伤色彩的情感追忆。在以往的叙述中,乡村女性总是成长在男性的压迫之下,如《旧时代的磨房》中所有的女性都在男性的阴影下生存,四太太一心认为老爷是因为被自己撞见偷情感到愧疚而自杀,所以一直守着付家过日子;二太太为了生下一个健全的孩子跪下来哀求自家的短工与之结合;朱秀由于和老爷睡了一次,就被程四两折磨得半人半鬼。《晚安玫瑰》中同样来自乡村的女性赵小娥与她们不同,与旧时代女性相比,她生长在女性意识觉醒的浪潮中,懂得与命运斗争,敢于为自己的生命寻找新的出路。
  赵小娥来自乡村,她出生在克山附近的一座小村,一场意外打破了她原本安宁的生活。她从姑姑嘴里知道自己不是父亲的亲生孩子,而是母亲与强奸犯生的“鬼孩子”,所以“父亲对我动辄打骂,但是对哥哥,却是百般疼爱,从不碰他一指头,好吃的好穿的都留给他”。即使这样生活在所有的白眼中,赵小娥也没有屈服,她凭借知识的力量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考入都市的大学,完成了从乡村到城市的华丽转变,从此隐藏自己的身份,开始新的都市生活。
  二
  小说中的三名主人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三个人的名字中都有女字旁,三名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有不同的人生体验,经历了不同的成长之路,但总体来说,都是在男性的刺激和影响下逐步走向成熟。
  首先,在赵小娥的成长过程中,男性始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坟头强奸母亲的亲生父亲就给未出生的她在身世上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一次小小的意外中,父亲发现赵小娥不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就对她十分刻薄,动辄打骂。父亲一般都是女性近距离接触到的第一位男性,而在赵小娥的儿童成长阶段,可以说父亲是缺席的,她没有享受到来自亲生父亲的关爱,甚至不知道谁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更没有得到来自养父给予的温暖。在他人的冷眼旁观中成长,使得赵小娥由此萌生了弑父的情结。弗洛伊德认为“弑父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一种基本的和原始的罪恶”。弑父行为发生的心理根源在于“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经验的一种心理延续。在这种情结的支配下,儿子对父亲有一种矛盾的心理,既依恋父亲,又仇视父亲。“俄狄浦斯情结”主要针对的是男性的心理构成,而迟子建在《晚安玫瑰》中,却描述了女性的弑父行为。这种女性的弑父行为我们可以从厄勒克特拉情结的角度进行阐释,厄勒克特拉情结也是恋父情结。弗洛伊德指出,女性在儿童时期,有一种恋父情结的存在。“人类具有最丰富多彩的本能倾向,其最终的发展过程取决于儿童早期的经验。”赵小娥从儿童时期开始,“父亲”的位置就处于空缺状态,她一直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开始从寻找父亲的角度进一步演绎厄勒克特拉情结与人的关系。当寻找到父亲的时候,她的内心是复杂的,强奸犯父亲带给她的屈辱一齐涌上心头,在一系列复杂的内心活动后,她完成了弑父的“壮举”,从而得以从童年的阴霾中解脱,进入一个新的成长阶段。
  在此过程中,三任男友也在不同程度上加速了赵小娥的成长步伐。初恋男友陈二蛋木讷,说话实在,心地纯洁。他来自南方的农村,父母将传宗接代看得十分重要,认为照片中的赵小娥“小脸盘,没福相,胯骨小,恐怕生育上有问题”。因此,赵小娥与初恋男友和平分手。虽然没有了男朋友,但是赵小娥顺利通过考试,应聘到一个不错的市民报,初恋的失败对赵小娥并没有构成沉重的打击,她看清了这种人“窝囊”的本性,再也不会为这样的男人回头。在网上认识的第二任男朋友宋相奎“圆脸,小眼睛,小鼻子,厚嘴唇,初看是个忠厚的人”,最后却因为房子的问题与赵小娥的房东——聋哑人柳琴结婚。宋相奎因为“生活所迫”另娶她人的行为让赵小娥在失恋后再一次清醒,内心也更加坚强。本打算不再交男朋友,命运却安排她与齐德铭相遇,这个出差带着寿衣的“怪人”让她再一次坠入爱河,可惜好景不长,齐德铭突发心肌梗死,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赵小娥无力承受。这样三名男性,在爱情的道路上给予赵小娥快乐和痛苦的回忆,这些都加速了这名女性的成长步伐,在无数次的得到与失去中,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成长。
  其次,在吉莲娜的生命历程中,父亲的位置同样是缺席的。在童年时期,父亲就死于俄罗斯的反犹太暴行中,十岁时,继父走进了她的生活,但是继父没有给她温暖的关怀,却策划了一场把她送给日本人的阴谋。在失去亲生父亲后,又遭受继父带给她的心灵创伤,吉莲娜的内心一直渴望父亲的存在,直到她认识了一位苏联的外交官,“这人高贵儒雅,比她大十多岁,喜欢音乐和画画”。这位外交官的形象符合吉莲娜对父亲形象的内心期盼,但这种幸福的感觉终究是短暂的。在三名“父亲”男性的刺激下,吉莲娜最终选择了独自一个人生活,这既是对男性不信任的表现,也是追寻新生活的表现,在往事的磨砺下,她的内心一步步走向成熟。
  三
  在《晚安玫瑰》中,迟子建用温情的力量给每一位女性都寻找到了新生的出路,使她们各自得到心灵的救赎,让每一朵“玫瑰”都华丽绽放。吉莲娜和赵小娥尽管时代不同,遭遇不同,选择的方式不同,但都是真实的弑父者。吉莲娜在继父死后,主动意识到了自己的罪恶,用一生的信仰来洗清自己的罪。亚瑟·叔本华说过:“宗教如萤火虫,为了发亮,非要有黑暗不可。”一个人要想真正实现自己灵魂的救赎,就必须彻底而虔诚地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在此过程中,要经受住灵魂的拷问。吉莲娜一生孤苦,高贵优雅的外表下始终隐藏着一颗忏悔的心,她用音乐、宗教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使灵魂得到升华。“她每天早午晚祷告三次,低声诵读经书。除了這个习惯,向晚时分,她会在客厅壁炉的钢琴旁,弹奏几首钢琴小品。”吉莲娜的信仰让她在孤寂中寻找到了生命的曙光,在信仰面前,她可以忘却现实的寂寞和苦痛,为自己的人生打开新的通道,弥补之前犯下的过错。音乐是高雅的,优美的音符、跳跃的旋律会为她增添一份高贵的气质。吉莲娜一生孤独,但她的心中有信仰,有音乐,有爱。三者结合起来,洗涤了吉莲娜的灵魂,帮助她完成了自我救赎。
  赵小娥与吉莲娜不同,她对父亲的仇恨非常深,从得知穆长宽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后,就一直计划着弑父行动,她想过“干掉穆师傅的种种方法”。做好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后,她将穆师傅约到江边,实施自己的杀人计划。即使穆师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忏悔自己的过错,请求她的原谅,她也没有给他生的机会。在赵小娥的精神救赎中,吉莲娜扮演了一个重要的引导者的角色。赵小娥终究抵不过内心的煎熬,向吉莲娜吐露弑父的真相。迟子建特意安排了吉莲娜这个引导者,她认为自己救赎的方式多种多样,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什么是爱,如何爱,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 周丽娜.“弑父”的玫瑰:一个崭新的两性故事——评迟子建新作《晚安玫瑰》[J].文艺评论,2013(9).
  [2] 迟子建.晚安玫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3]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
  [4] 弗洛伊德.一个幻觉的未来[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作 者:迟晓旭,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芒果街上的小屋》中,以女主角艾斯普兰莎为代表的黑人女性身上具有典型的墨西哥传统文化的身份特征。步入芒果街后,在西方“白人”文化的冲击下,黑人女性们感受到了差异,并激发了她们身份意识的觉醒。虽然她们选择了不同方式重塑身份,但她们的重塑都面临同一个困境。  关键词:女性 身份 传统 重塑 困境  “女性”作为此研究的范畴,有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居住在芒果街上、跨越文化出身的同种性类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1933年发生在中国的大事,以及在上海的流行音乐事件,对中国早期流行音乐进行分析。随后,笔者围绕四个问题进行讨论:中国的流行音乐为什么肇始于上海?新时代的歌舞厅对流行音乐起到了什么作用?面对国家存亡的危机,音乐家会做出哪些选择?早期的流行音乐家是怎样走上流行音乐的道路的?  关键词:老上海 流行音乐 百乐门 黎锦晖 陈歌辛  月明星稀,灯光如练。  何处寄之,高楼广寒。  非敢作
期刊
摘 要:山西各地方言中普遍存在“三身代词+各人”的用法,“各人”相当于反身代词“自己”;在山西晋语区多数方言中,“各人”既可以理解为“自己”,也可以理解为三身代词“我/你/他”;晋语区部分方言中只能理解为三身代词,多为“你”,有的方言点也有“我”或“他”之意。“各人”的这三种用法之间存在着演变关系,只能理解为三身代词的“各人”具有较为强烈的语用色彩。  关键词:山西方言 人称代词 各人  《汉语大
期刊
摘 要:鲁迅一直关注着知识分子的命运,在他的笔下,有在辛亥革命或五四运动中受过新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更有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如孔乙己和陈士成。通过这两部作品,鲁迅为我们描绘了封建社会末代的知识分子形象和他们的境遇,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并以此促进人们觉醒。  关键词:孔乙己 陈士成 封建知识分子  一  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主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一切文学都离不
期刊
摘 要:进入新时期以来,文学环境大为改观,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文学作品不断丰富起来,直至新世纪的今天,覆盖了文学的基本体裁,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群落。这是“抗战”文学中具有独特性的书写,是在我国本土三四十年的沉寂之后悲怆的发声,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是较为复杂的,对其阐释有益于解读当代文学的内在理路。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 文学书写 新時期 新世纪  1978年以来,中国走出“极左”的文学环境,开
期刊
摘 要:华冈青洲是日本江户时代汉兰折中派的代表医家,以“内外合一、活物穷理”为核心理念,在尊崇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吸收西医外科的精髓。小说《华冈青洲之妻》使其在現代社会广为人知。在表现婆媳之间的女性纠葛之余,有吉佐和子借小说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汉方医学观,强调日本汉方医学的独创性,也暗中批判老人们过分依赖汉方药,但她并不否认汉方药和民间药的作用。有吉汉方医学相关题材的小说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及中日文
期刊
摘 要:《春尽江南》以诗意化的笔法塑造了一位丰富而复杂的女性形象——庞家玉。本文主要从庞家玉的人物形象入手,挖掘其背后的丰富内涵。第一部分对庞家玉的人生经历进行阶段性的分析;第二部分通过庞家玉个体的绝望展现群体的失落与思考。  关键词:庞家玉 死亡 知识分子 精神失落 反思  《春尽江南》是格非“江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承载了前两部作品所表现出的“乌托邦”覆灭的主题之外,更以充满诗意气质的笔法刻画
期刊
摘 要:美籍华裔女作家雷恩华的《月饼》呈现了华裔女孩玛雅充满挫折的女性成长历程。经历了从迷惘、疗伤到顿悟,玛雅最终在中国之行中找到了新希望。本文通过分析《月饼》中女性成长的悖论,深入地研究华裔女性在成长中面临的生存困境,肯定华裔女性能够通过努力寻找生存意义。  关键词:《月饼》 女性成长 悖论  《月饼》(Moon Cakes)是美籍华裔女作家雷恩华(Andrea Louie)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具
期刊
摘 要: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李继宏先生的畅销译作《追风筝的人》为例,详细分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上的体现,旨在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地位,为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追风筝的人》 文学翻译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界出现了翻译学“文化转向”,翻译研究逐步跳出了单纯语言层面和文本层面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
期刊
摘 要:从叙事修辞角度切入《额尔古纳河右岸》,笔者发现文本聚焦模式别具一格。就此进行细致解读,零聚焦与内聚焦在即时叙述和往时叙述中的双重呈现为《额尔古纳河右岸》基本聚焦特征。  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 零聚焦 内聚焦  文学文本的虚构性不容置疑,故在文本叙事修辞中将叙述主体与写作主体、叙述者与作者简化甚至等同、混淆的观点显然有失偏颇,且上述相关概念之相对性、差异性值得引起相应重视——“叙述者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