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西方艺术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的文化、历史背景,本文从艺术风格、成就等方面对八大山人与梵高两位艺术大师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梳理中西绘画意象性的交叉点,得出的结论是虽然两者绘画形式不同,但是画面中都具有既抽象又具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希望这一判断能为今后绘画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关键词:梵高;八大山人;意象性
一、绘画中的意象性
(一)意象的概述
意象,在《辞海》中释义为表象的一种,是人对某事物形象的感知或者记忆中的图像。意象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也被称为“审美意象”,是通过想象并结合现实生活经验,在作者心中形成的新的图像。还有一种解释为,它是人的主观情感和外部物象的融合。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提出审美意象的概念:“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指在构思时須将现实中的物象、创作者情感和审美意趣相融合,再通过艺术手段加以塑造,以形成审美意象。康德指出,“审美意象”是指想象力呈现的某种形象。它可以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联想,却不能通过各种手段被完整地表达或概括出来。还有人认为所谓的意象就是创作者经过其对客观物象主观处理后所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简而言之,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二)西方绘画中的意象
传统的西方绘画追求写实的绘画风格。14世纪之后,文艺复兴席卷欧洲,人文主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画家更侧重于以人为本的情感表达,不再以神为中心。由于西方哲学的不断发展,西方绘画在艺术表达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艺术家个人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表达成为绘画界关注的焦点。19世纪之后,印象派发展起来,他们反对陈陈相因、注重写实的古典画派,主张外出写生,根据画家自己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去表现画面。这使得西方的绘画创作有了很大的转变,画家不再只单纯地追求对现实的逼真刻画,而是更重视在绘画中注入个人情感及精神内涵。
西方绘画中的意象主要体现在色彩的运用方面。色彩是西方绘画艺术家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他们为不同的色彩赋予不同的内涵,象征着不同的情感。在梵高的《太阳》系列作品中,他大量使用了柠檬黄色、橘黄色及红色等鲜亮颜色。画家利用这些明亮的色彩,还创作出象征着具有光和热的《向日葵》,希望能给受苦的人带来一丝光亮,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宽慰。在《星空》中,画家则运用大量的蓝色,营造出神秘又孤独的氛围。
(三)中国画中的意象
早在《周易·系辞》中,就已有“立象以尽意”之说。意象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受中国古典美学与哲学思想的影响,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得意而忘象”,使中国传统绘画具有显著的意象性。写意画主要通过对意象的描绘传递情感意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指的是意与象的相通。
中国画中的意象主要体现在意象造型上,中国绘画追求“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状态。画家将自然物象进行概括提炼,赋予其个人情感与审美观念,再通过寥寥几笔使其跃然纸上,让写意具化为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例如齐白石的著名画作《十里蛙声出山泉》,画面中只有六只顺水而下的蝌蚪,两侧画有山峦,而中间大面积留白。画家将由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用笔墨表现得淋漓尽致,产生了“画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带给观者无限的遐想与回味。又如郑板桥的竹、徐渭的墨葡萄、朱耷的禽鸟,从这些作品中既能看出原本的物象,又可以体会到画家所注入的情感。
二、梵高及其绘画艺术简述
梵高(1853—1890年),荷兰人,他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中,早期曾从事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青年时期当过传教士,最终在1880年开始学画。在经历了爱情和事业的失败后,他变得非常敏感和脆弱,其作品开始展现出他独特的风格。在他的绘画艺术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他强烈的个性、饱满的情绪以及对生命的热爱。欣赏他的画作,人们似乎被带入另一个美好、奇妙的空间。梵高用他的方式抒发了自己对世界的感受,同时让人们意识到艺术能够直接传递作者本人的情感。梵高是西方后印象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艺术开启了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之门,同时他的作品对表现主义产生了巨大影响。
梵高的作品大都取材于自然意象,他去田野、小镇、河边等地写生,将这些客观的景象进行提炼和概括,再拆解、夸张、变形、重组,最后注入画家的热情与思想,在画布中呈现意象的具体形态。太阳意象是梵高作品中出现最多的绘画元素,梵高不仅有大量直接表现太阳的绘画,而且有许多间接表现太阳的画作。向日葵,英语为“sunflower”,因其花开似太阳,法国人称之为旋转的太阳,许多美国人更是将向日葵当作太阳神的象征。梵高心中的太阳便是向日葵,这也象征着他对生活的热爱。他一生画了十几幅向日葵,也就是著名的向日葵系列绘画作品。梵高通过画面中的太阳意象,将自己的热情注入花朵中,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他对太阳的热爱,观者从他的作品中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他的桀骜不驯和与命运作斗争的精神。向日葵反映了梵高的思想,象征着光明和温暖,也象征着他热烈的情感。
梵高在1887年画了一幅名为《四棵枯萎的向日葵》的作品,画面上有四朵被剪了枝的向日葵,断枝的向日葵暗指梵高自己,如同他的生命被剪断一样,是对死亡的一种暗示。这种画面背后承载的正是画家此时的心境与处境。我们可以看到,以向日葵为代表的太阳形象就是画家生命力的象征。正如罗伯特·罗森布卢姆所言:“梵高的向日葵中,每朵个性化的花朵都展示出一种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似乎这些花都在某一时刻被一种神秘的生命循环所慑住,那种循环在绽开的花朵中达至其生命的顶峰,并伴随花盆边缘枯萎的花束而逝。”梵高借用向日葵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己的心绪,很多时候还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梵高的一生伴随着向日葵的光辉而灿烂,就像向日葵的花期般短暂,最后枯萎飘逝。梵高在描绘客观物象时,不论是颜色还是形状,都非常主观、抽象化,整体画面始终保持着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特征,与中国的意象绘画有惊人的相似处,只是没有用中国人特有的宣纸、毛笔、墨汁等绘画材料而已。梵高的意象绘画理念在西方表现主义中是先驱,而令人惊奇的是,他独特的“意象绘画语言”已经在中国存在了近千年。 三、八大山人及其绘画艺术简述
八大山人(1628—1705年),姓朱名耷,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第九代孙。作为明朝皇室的后裔,他一生经历坎坷,怀才不遇,在明朝灭亡后削发为僧。面对国破家亡的境地,朱耷形成了悲愤、苦闷、孤高的性格。他作为画家隐姓埋名转而寄情笔墨,用高超的笔墨技法表达他对明朝的怀念、对清朝的蔑视和对生命尊严的维护。作为国画大师,八大山人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感悟。他用笔辛辣大胆,用墨简洁,构图新颖,造型独特。八大山人前承古人,后启来者,他的绘画风格不同于前人,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写意花鸟画发展到高峰。八大山人用其鲜明的艺术风格表现出深刻的意境,用象征寓意的手法表达了他的愤慨、凄凉和孤独,“墨点无多泪点多”,使画面中的“意”与“象”统一并得到完美诠释。
他的代表作《荷花水鸟图》,疏莲斜悬,孤石倒立,一只翻着白眼的缩脖水鸟独立于石上,这一情境是画家内心的写照,让观者感受到了他冷漠、高傲、孤独、白眼向人的性格特征,抒发了愤世嫉俗之情。观八大山人的写意花鸟画可知,他的作品主体物种类繁多,贴近日常生活,且作品中描绘的小动物大都以白眼看人,画中的鸟、鱼、猫大都翻着夸张的大白眼。“白眼”是八大山人內在心理活动的表现,也是为了表达他对清朝不满而创作的意象符号。他虽生犹死,舔舐着无限的痛楚,借“白眼向天,单足独立”的鸟雀来表达他内心的压抑与怨恨。但如果细细品味则会发现,在无尽的苦痛宣泄背后,是大彻大悟后的平静,是对生命真谛的探索。
四、结语
生活在中国的八大山人和西方的梵高虽然不是同一时代、同一国度的人,但二人的作品都具有“意象性”的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们的作品艺术风格有惊人相似之处。
意象绘画的形式非抽象,亦非具象。它注重内心感受,由心生发,它有油画的特质,更有中国水墨画的品性。中西方绘画意象性的相同点是都关注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及情感的表达。为了达到这种艺术效果,中西绘画舍弃了对客观事物的精确描绘,而是通过扭曲、夸张和提炼的表现方式将创作者本身的情感与思想注入作品中。作品中出现的意象造型,是艺术家的个人表达,并非对客观世界的忠实再现。
八大山人和梵高的作品风格可以用“和而不同”来形容。虽然八大山人和梵高所处时代不同,受到的文化影响也不一样,但是中西方绘画在“意象性”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结合各自的经历对绘画意象进行思考和创新,在绘画史上都留下了绚烂的一笔。
作者简介
万金娜,1997年生,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美术学专业2020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人物画教育教学。
曹诺,1997年生,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美术学专业2020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人物画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朱良志.八大山人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2]石泠.八大山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法)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林夕,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5]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6]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7]王林.绘画与观念[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8]张宁.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世界”[J].爱尚美术,2017(5):70-73.
[9]黄佳琦.吟味孤独—浅析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失意美[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7):277-279.
关键词:梵高;八大山人;意象性
一、绘画中的意象性
(一)意象的概述
意象,在《辞海》中释义为表象的一种,是人对某事物形象的感知或者记忆中的图像。意象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也被称为“审美意象”,是通过想象并结合现实生活经验,在作者心中形成的新的图像。还有一种解释为,它是人的主观情感和外部物象的融合。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提出审美意象的概念:“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指在构思时須将现实中的物象、创作者情感和审美意趣相融合,再通过艺术手段加以塑造,以形成审美意象。康德指出,“审美意象”是指想象力呈现的某种形象。它可以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联想,却不能通过各种手段被完整地表达或概括出来。还有人认为所谓的意象就是创作者经过其对客观物象主观处理后所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简而言之,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二)西方绘画中的意象
传统的西方绘画追求写实的绘画风格。14世纪之后,文艺复兴席卷欧洲,人文主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画家更侧重于以人为本的情感表达,不再以神为中心。由于西方哲学的不断发展,西方绘画在艺术表达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艺术家个人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表达成为绘画界关注的焦点。19世纪之后,印象派发展起来,他们反对陈陈相因、注重写实的古典画派,主张外出写生,根据画家自己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去表现画面。这使得西方的绘画创作有了很大的转变,画家不再只单纯地追求对现实的逼真刻画,而是更重视在绘画中注入个人情感及精神内涵。
西方绘画中的意象主要体现在色彩的运用方面。色彩是西方绘画艺术家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他们为不同的色彩赋予不同的内涵,象征着不同的情感。在梵高的《太阳》系列作品中,他大量使用了柠檬黄色、橘黄色及红色等鲜亮颜色。画家利用这些明亮的色彩,还创作出象征着具有光和热的《向日葵》,希望能给受苦的人带来一丝光亮,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宽慰。在《星空》中,画家则运用大量的蓝色,营造出神秘又孤独的氛围。
(三)中国画中的意象
早在《周易·系辞》中,就已有“立象以尽意”之说。意象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受中国古典美学与哲学思想的影响,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得意而忘象”,使中国传统绘画具有显著的意象性。写意画主要通过对意象的描绘传递情感意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指的是意与象的相通。
中国画中的意象主要体现在意象造型上,中国绘画追求“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状态。画家将自然物象进行概括提炼,赋予其个人情感与审美观念,再通过寥寥几笔使其跃然纸上,让写意具化为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例如齐白石的著名画作《十里蛙声出山泉》,画面中只有六只顺水而下的蝌蚪,两侧画有山峦,而中间大面积留白。画家将由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用笔墨表现得淋漓尽致,产生了“画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带给观者无限的遐想与回味。又如郑板桥的竹、徐渭的墨葡萄、朱耷的禽鸟,从这些作品中既能看出原本的物象,又可以体会到画家所注入的情感。
二、梵高及其绘画艺术简述
梵高(1853—1890年),荷兰人,他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中,早期曾从事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青年时期当过传教士,最终在1880年开始学画。在经历了爱情和事业的失败后,他变得非常敏感和脆弱,其作品开始展现出他独特的风格。在他的绘画艺术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他强烈的个性、饱满的情绪以及对生命的热爱。欣赏他的画作,人们似乎被带入另一个美好、奇妙的空间。梵高用他的方式抒发了自己对世界的感受,同时让人们意识到艺术能够直接传递作者本人的情感。梵高是西方后印象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艺术开启了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之门,同时他的作品对表现主义产生了巨大影响。
梵高的作品大都取材于自然意象,他去田野、小镇、河边等地写生,将这些客观的景象进行提炼和概括,再拆解、夸张、变形、重组,最后注入画家的热情与思想,在画布中呈现意象的具体形态。太阳意象是梵高作品中出现最多的绘画元素,梵高不仅有大量直接表现太阳的绘画,而且有许多间接表现太阳的画作。向日葵,英语为“sunflower”,因其花开似太阳,法国人称之为旋转的太阳,许多美国人更是将向日葵当作太阳神的象征。梵高心中的太阳便是向日葵,这也象征着他对生活的热爱。他一生画了十几幅向日葵,也就是著名的向日葵系列绘画作品。梵高通过画面中的太阳意象,将自己的热情注入花朵中,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他对太阳的热爱,观者从他的作品中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他的桀骜不驯和与命运作斗争的精神。向日葵反映了梵高的思想,象征着光明和温暖,也象征着他热烈的情感。
梵高在1887年画了一幅名为《四棵枯萎的向日葵》的作品,画面上有四朵被剪了枝的向日葵,断枝的向日葵暗指梵高自己,如同他的生命被剪断一样,是对死亡的一种暗示。这种画面背后承载的正是画家此时的心境与处境。我们可以看到,以向日葵为代表的太阳形象就是画家生命力的象征。正如罗伯特·罗森布卢姆所言:“梵高的向日葵中,每朵个性化的花朵都展示出一种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似乎这些花都在某一时刻被一种神秘的生命循环所慑住,那种循环在绽开的花朵中达至其生命的顶峰,并伴随花盆边缘枯萎的花束而逝。”梵高借用向日葵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己的心绪,很多时候还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梵高的一生伴随着向日葵的光辉而灿烂,就像向日葵的花期般短暂,最后枯萎飘逝。梵高在描绘客观物象时,不论是颜色还是形状,都非常主观、抽象化,整体画面始终保持着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特征,与中国的意象绘画有惊人的相似处,只是没有用中国人特有的宣纸、毛笔、墨汁等绘画材料而已。梵高的意象绘画理念在西方表现主义中是先驱,而令人惊奇的是,他独特的“意象绘画语言”已经在中国存在了近千年。 三、八大山人及其绘画艺术简述
八大山人(1628—1705年),姓朱名耷,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第九代孙。作为明朝皇室的后裔,他一生经历坎坷,怀才不遇,在明朝灭亡后削发为僧。面对国破家亡的境地,朱耷形成了悲愤、苦闷、孤高的性格。他作为画家隐姓埋名转而寄情笔墨,用高超的笔墨技法表达他对明朝的怀念、对清朝的蔑视和对生命尊严的维护。作为国画大师,八大山人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感悟。他用笔辛辣大胆,用墨简洁,构图新颖,造型独特。八大山人前承古人,后启来者,他的绘画风格不同于前人,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写意花鸟画发展到高峰。八大山人用其鲜明的艺术风格表现出深刻的意境,用象征寓意的手法表达了他的愤慨、凄凉和孤独,“墨点无多泪点多”,使画面中的“意”与“象”统一并得到完美诠释。
他的代表作《荷花水鸟图》,疏莲斜悬,孤石倒立,一只翻着白眼的缩脖水鸟独立于石上,这一情境是画家内心的写照,让观者感受到了他冷漠、高傲、孤独、白眼向人的性格特征,抒发了愤世嫉俗之情。观八大山人的写意花鸟画可知,他的作品主体物种类繁多,贴近日常生活,且作品中描绘的小动物大都以白眼看人,画中的鸟、鱼、猫大都翻着夸张的大白眼。“白眼”是八大山人內在心理活动的表现,也是为了表达他对清朝不满而创作的意象符号。他虽生犹死,舔舐着无限的痛楚,借“白眼向天,单足独立”的鸟雀来表达他内心的压抑与怨恨。但如果细细品味则会发现,在无尽的苦痛宣泄背后,是大彻大悟后的平静,是对生命真谛的探索。
四、结语
生活在中国的八大山人和西方的梵高虽然不是同一时代、同一国度的人,但二人的作品都具有“意象性”的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们的作品艺术风格有惊人相似之处。
意象绘画的形式非抽象,亦非具象。它注重内心感受,由心生发,它有油画的特质,更有中国水墨画的品性。中西方绘画意象性的相同点是都关注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及情感的表达。为了达到这种艺术效果,中西绘画舍弃了对客观事物的精确描绘,而是通过扭曲、夸张和提炼的表现方式将创作者本身的情感与思想注入作品中。作品中出现的意象造型,是艺术家的个人表达,并非对客观世界的忠实再现。
八大山人和梵高的作品风格可以用“和而不同”来形容。虽然八大山人和梵高所处时代不同,受到的文化影响也不一样,但是中西方绘画在“意象性”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结合各自的经历对绘画意象进行思考和创新,在绘画史上都留下了绚烂的一笔。
作者简介
万金娜,1997年生,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美术学专业2020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人物画教育教学。
曹诺,1997年生,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美术学专业2020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人物画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朱良志.八大山人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2]石泠.八大山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法)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林夕,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5]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6]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7]王林.绘画与观念[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8]张宁.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世界”[J].爱尚美术,2017(5):70-73.
[9]黄佳琦.吟味孤独—浅析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失意美[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7):27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