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花儿”会的生存及其保护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儿”会是西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季节性歌咏竞赛活动,是多民族群众的狂欢节。每逢会期,各民族群众身着各色民族服装,怀着喜悦的心情到“花儿”会上对歌、赛歌,以这种特有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他们以歌会友,以歌示爱,借物抒情,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氛围。也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花儿”会把九个民族连接在一起,共同享用着一种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同时,也以它深厚的艺术形式成为了广大群众最具参与性的活动。
  一
  原生态“花儿”会最初是一种与庙会祭祀活动有关的民间集会,每年春暖花开之际,人们就来到风光独特、寺庙林立、胜山秀水的地方,向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在唱神颂神之余,也祈求婚姻美满,生活幸福。在高亢、嘹亮的歌声中,男女青年面对广阔的山野自由地抒发着内心朴素而真挚的情感,表达出他们对爱情大胆、粗犷的追求和热情、坦率的性格,同时,也让人们从“花儿”会中品尝到充满泥土气息的花儿的凛然风姿。
  “花儿”会的规模大小不等,小则上千人,大则数万人,每到会期,歌手们先是自由独唱、男女对唱,接下来是打擂台,在反复较量中,除了比嗓子、比唱腔,还比即兴编词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而且要求词意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新颖性,经过较量,最后选出本届“花儿”会的获胜者。“花儿”会上对歌的不仅有青年人,还有中年人、老年人,他们在山花烂漫、天气适宜的山野里放歌,在不加修饰、纯粹质朴的原汁原味中,保存了它的野性魅力,也把许多相互爱慕的男女的心紧紧联在一起。在这种氛围里,漫山遍野都是那些构思巧妙、妙语连珠、风格各异、内容直率的精彩对歌,每每唱到夕阳西下,歌声、笑声、掌声、喝彩声汇成了欢乐的歌的海洋。
  青海素有“花儿的海洋”的美称,花儿是青海民歌之魂。每年农历四月至六月,青海各地别开生面的“花儿”会相继开始,据不完全统计,青海至今仍在举行并有一定影响的花儿会就有30多处,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农历六月六夏宗寺“花儿”会、六月六大通老爷山“花儿”会、六月六互助五峰山(寺)“花儿”会、六月十二互助丹麻“花儿”会、六月十五乐都瞿昙寺“花儿”会、六月十五民和峡门“花儿”会、六月十五互助丹麻“花儿”会,以及二月二威远镇物资交流“花儿”会等。从这些“花儿”会的名称上看,大多数会场都在山、寺、峡口、河滩等风景秀丽的地方,这不但符合“花儿”演唱和表达的要求,而且也从另一面印证了“花儿”会来自庙会这一历史结论。
  二
  随着“花儿”会有规模和定期的举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她的影响,推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花儿”会的举办也使民族民间文化在较大范围内得以传播。青海的河湟地区,汉族、藏族、回族以及其他各民族长期群相杂居,“花儿”会也就呈现出了多民族色彩,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相互渗透交融的特征。各个民族的艺术,都有本民族的风格。各地方的民歌形式,也都具有它独特的地域性。在河湟地区的“花儿”会上,其地方性和民族性的特色是相当浓厚的。
  流行于河湟地区的“花儿”会的会场是固定的,歌把式们在演唱时的风格都各具特色,他们有着自己主要的“花儿令”。如乐都瞿昙寺“花儿”会,就有部分藏族群众参加,会上主要唱的是“哝呀哝令”。互助县的五峰寺、丹麻、威远镇“花儿”会,参加的人以土族群众为主,主要唱的是“黄花姐”、“梁梁上浪来”等一些土族“花儿”。民和峡门“花儿”会、古鄯药水泉“花儿”会,又以回族参加的歌手为主,主要唱该地区的“马营令”、“川口令”、“峡门令”等。化隆昂思多“花儿”会,以藏族、回族群众参加的最多,既唱“花儿”,也唱藏族“拉伊”和酒曲。贵德六月会上,唱“花儿”、唱拉伊和唱酒曲的人们各自围在一起,各有各的歌手和听众,他们互不干扰。除了这些大型的“花儿”会外,还有一些地区举办的中小型“花儿”会,会期多是相近或相连,一些歌把式和爱好者,有时能连续赶两三个会场,方能尽兴。
  “花儿”会是西北多民族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娱乐形式,各民族文化和各民族艺术在这里积淀、交融、发展,逐步形成了文化艺术的多色彩、多音调、多形态的特点。同时还形成了一种文化的、民俗的、民族的、社会的现象,成为西北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花儿”会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乐观的,它的发展除了保持原生的一些东西,还需要大量的群众基础。首先,有一批热心“花儿”的各民族人民,是他们使得这种艺术得以广泛流传、发展和延续;其次,有一批年轻的后起之秀的“花儿”歌手,他们是“花儿”艺术得继承者和繁荣者,是他们使“花儿”艺术的价值不断升值;再次,西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是他们在西北这片纯净的土地上孕育出“花儿”这一艺术品种,使这一民间艺术发展、壮大,并使这一艺术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我们祖国各族人民自古以来所形成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关系。
  三
  “花儿”会中有古老文学的遗存,又有现代文学的面貌;有久远历史的追思,又有真实情感的流露。它始终充满着浓厚的生活色彩,常给人以美的享受。作为一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我们要正视的是,面对社会结构和思想意识的重大转变,面对信息、网络等现代媒体的发展和通俗文化的蔓延与外国文化、异族文化的侵入;面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给民族民间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什么样的文化,需要什么样的“花儿”会?怎样促进“花儿”会的长期发展?笔者认为,只有保持花儿会的原汁原味,保持它率真质朴的风格,保留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形式,协调好文化与经济的主次关系,“花儿”会才能以她的魅力经久不衰地发展下去,“花儿”才能得以延续它的生命力。
  从现代花儿会看,许多“花儿”会已是名不符实,这些“花儿”会更多的是与商业性活动有关的经济交流,使它失去了自主的地位,也使民族文化不能以它独特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也阻碍了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交流和民族情感的相互沟通,“花儿”会也从真正意义上失去了它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花儿”会作为本土文化,现在正在形成一个“文化圈”,产生着强大的文化联络作用。“花儿”会的形成和发展,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族精神财富。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我省四大“花儿”会——乐都瞿昙寺“花儿”会、互助丹麻“花儿”会、民和七里寺“花儿”会和大通老爷山“花儿”会,由于地域、风俗的不同,其内容与形式也各具特色,有神话故事,也有宗教信仰,还有传统的爱情生活。
  乐都瞿昙寺“花儿”会,同时也是当地的庙会。乐都瞿昙寺位于湟水河南岸的乐都县,境內居住着汉、藏、回、土、蒙古多个民族。每年农历六月十四到十六为会期,主要以汉族为主,其他民族也踊跃参加。在演唱曲令上,除当地的“碾伯令”外,还唱“白牡丹令”、“尕马令”、“水红花令”、“三闪令”等。此外,藏族的“拉伊”也广泛演唱。演唱的形式有独唱、对唱、联唱,瞿昙寺最具特色的演唱就是两个阵营的对唱。瞿昙寺“花儿”会以其参加人数多、庙会规模大而享誉西北,成为当地群众交流“花儿”的最大舞台。它不但具有佛教民俗信仰与民间文艺共存性的特点,还具有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对“花儿”会的生成研究具有主要价值。
  丹麻“花儿”会是互助土族自治县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传统集会,集戏曲表演、“花儿”演唱、商品贸易于一体,一般每年农历六月十三举行,会期五天,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丹麻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部,是一个土族聚居镇,这个镇民俗民风古朴,文化底蕴深厚。据专家认定,丹麻“花儿”会起初是当地群众为祈求风调雨顺、期盼五谷丰登而举办的朝山、庙会性质的传统集会。经过历史演变,它已成为展示土族民俗风情的一个重要文化平台。丹麻“花儿”会上的土族“花儿”是青海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蕴含着丰富的土族文化内容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丹麻“花儿”会历史悠久,保护丹麻“花儿”会,挖掘、抢救和整理土族花儿具有重要意义。
  七里寺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南古鄯镇境内的小积石山麓。这里的“花儿”会已有百年历史。七里寺“花儿’会是群众自发组织形成的民间文化盛会,演唱者均为民间歌手。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无乐器伴奏,演唱内容以情歌为主,所唱曲令达四十余种。每年六月初六,八方群众盛装举伞结伴而来,六、七万人云集峡谷,通宵达旦对唱“花儿”。七里寺“花儿”会歌手众多,有许多老歌手演唱的曲令在平时或其他“花儿”会上很难听到。由于七里寺“花儿”会浓厚的地方特色,再加上峡内药泉的吸引,在西北地区颇负盛名。
  老爷山“花儿”会是每年六月初六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老爷山举行的大型民歌演唱活动。它产生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伴随着“朝山浪会”活动,从以娱神为主逐步演变为以娱人为主的大型民间岁时民俗活动。
  老爷山“花儿”会演唱形式有两种:一是群众性自发演唱;二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文化部门有组织的演唱。老爷山“花儿”会以演唱河湟“花儿”主。演唱者有汉、回、土、藏等民族歌手,他们共同用汉语演唱“花儿”。老爷山“花儿”的演唱内容主要以歌咏爱情生活为主,也涉及宗教、民俗、生产劳动、历史故事、新人新事等类型。唱词以七字相间的四句体为主,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唱词格律,在全国汉族民歌中也属特例。河湟“花儿”的语言生动、形象、优美、明快,多用赋、比、兴等修辞手法,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综观原生态“花儿”会的发展现状、类型及特点,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而且涵盖了文化学、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种学科。基于对原生态“花儿”会的多元性、独特性、宗教性、历史性和地域性等特点的认识,以及对其艺术保存的丰富的原生态文化和呈现的活态的艺术价值的肯定,我们更应有义务有责任加以保护。首先,艺术的原生态当以土生土长为基础,更有最初的内涵,如今的“花儿”会同历史现状一样,不但需要流传,更需要发展,在极力保护中还需适度开发和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原生态“花儿”会很难做到一成不变,因此,我们应在创新中有所继承,能够来源于原生态又超越原生态。其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儿”会的保护,光靠民眾的力量是不够的,一定要把它变成政府行为,因为这种文化资源是社会的。保护就是保护传承关系,是活态的流动的保护。第三,我们应把“花儿会”纳入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项目,塑造“花儿”品牌意识,注重文化品位,把海内外游客吸引到我省来,领略我们原生态的“花儿”文化。
  文化是全人类共有的财产,我们应当勇于走向世界,让全人类一起分享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今词坛上,陈道斌是一个很有才气、引人注目的后起之秀,是广州流行乐坛的一面旗帜。他的词既有古典诗词的文采,又有新诗的韵味,形成了一种清新典雅、诗意盎然的艺术风格。本文从五个方面来浅析他的歌词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陈道斌的歌词;艺术特色;情景交融;意境优美;乡愁情结浓厚;古典与现代结合;抒情角度新颖独特;情理中融注哲理    在当今词坛上,陈道斌是一个很有才气、引人注目的后起之秀,是广
期刊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指出:“教育者的人格是全部教育的基础”,“教师道德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高尚人格是引导和激励学生完善人格的精神力量。正如《论语·雍也》所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儒学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非常重视人格的引领示范作用。儒家以积极务实的态度追求的圣贤人格,对今天教师的人格修养有重要的启示
期刊
我小时候就听大人们常说起老家的“花儿王”——朱仲禄,可是那时的乡亲们都叫他“唱把式”。“花儿王”朱仲禄,却向来自称为“花丁”,他說,我一辈子就生活在“花儿”的海洋里,是花圃中耕耘的一名“园丁”。  朱仲禄,1921年出生在同仁县保安新城,七八岁就随其父朱瑞和瞎子唱家学唱青海民歌“花儿”。他天生一副好嗓音,宽厚明亮,清纯自然。小小年纪,就已经在隆务河畔有了“花儿尕把式”的名声。17岁到西宁上昆仑中学
期刊
裘法祖先生是中国科学院的资深院士,我国著名外科学的开创和奠基人之一。生于1914年12月6日,汉族,浙江杭州人。卒于2008年6月日。裘法祖先生生平有不少经典人生格言,读来让人觉得回味无穷。这些有的是人生态度淡泊的自省,有些是工作事业的自律,有些是生活况味的自嚼。从生到死,从空空而来,到空空而去,裘法祖先生给我们留下了一段绚丽的人生。  一  裘法祖先生出生于一个江南的书香门第之家,在裘法祖先生1
期刊
提起歌姬,一般人会等同于娼妓,其实歌姬更偏重以艺娱人。早期的娼妓确实以音乐歌舞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妓女中也涌现出不少多才多艺、能诗善赋的杰出代表。她们与文人学士频繁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诚如恩格斯所说:“在雅典的全盛时期,则广泛流行至少是受国家保护的卖淫。超群出众的希腊妇女,正是在这种卖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她们由于才智和艺术趣味而高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一般水平之上。”(《家庭、
期刊
旅游的实质应该是一种文化休闲活动,旅游离开了文化则显得空虚而无内涵,而特有的文化内涵已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热点。湘西州古属楚南疆域的“五溪”,数千年来都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结合部,东北部的中源文化与南面的百越文化在这里碰撞,东面的湘楚文化与西面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在这里共存,从而又给本来就离奇的湘西蒙上了一层面纱。也正是因此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的共生性,造就了湘西的神秘,而它的神秘之处,就“在于它那幻想
期刊
思念  我渴望那种思念  在田野上它留下一片情怀  在向往中它留下一个梦幻  在细雨中它留下一个倩影  在小溪旁它留下一串脚印  哦,  那成熟的甜蜜的期待  是春的垂柳编织的花环  然而  一切都在流逝  彼此遥远的相望  是深深的梦境    记忆  醒得太早,一个朦胧的早晨  回到睡梦中却为时已晚    我要到沉靜中去——那幽幽的蓝色  用它闪光的灵魂拥抱我    无形的,却使人恢复了青春活力
期刊
【摘要】主体的选择具有多样性。主体选择受客观条件和主体性因素的双重制约。其中,主体性因素如人的需要和利益、知识和能力、非理性因素和道德水平影响着主体选择的趋势、路向和变为现实的可能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只有遵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原则、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统一原则,才能作出既合乎规律又满足人的发展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主体;选择;差异;原则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所有历史过程都是人们的认识和
期刊
商市见闻  江源商业重镇——结古  结古,这个不足20平方公里的小镇,被四座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紧紧地环抱着。东面的昂弄奔巴山,山顶高耸入云,而山坡上却散布着一片片小块农田,夏季翠绿,秋季金黄,如同悬挂着的绒毯。这是玉树东部河谷农区特有的绮丽风光;西面的敦德隆钦山,奇峰似剑,直插蓝天,冬日银装素裹,夏日落雪不断。它似乎代表着玉树西部高寒山区的银色世界。镇南的西巷尕牙山,背阳而卧,牧草茵茵,时有牛
期刊
【摘要】针对有人将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完全对立割裂开来的现象,本文将从准确把握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的科学内涵、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的辩证关系以及用实际行动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的辩证统一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希望人们能够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物为本;辩证统一    最近在学术理论界,有些人将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割裂开来,认为以人为本和以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