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研究

来源 :新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jsdsd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是习总书记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观,对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价值导向作用。
  关键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污染治理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是习总书记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生态文明观层面的哲学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不断推出新思想、新论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理论系统。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新时代生态观和生态环境治理的方法论体系,内涵极其丰富。
  (一)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考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道家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意“天人关系”。《道德经》中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亦指人的行为尊法自然。老子讲的“自然”是指化生万物、包孕万有、运化不已的终极实在。老子主张天道无为,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1]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2]老子认为天地不仅要遵从自然之道,人也应遵从自然之道。庄子认为“无受天损益,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车也,人与天一也”。老子和庄子认为,人与自然统一于一个整体之中。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都是自然而然产生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然后又自然而然复归于自然环境。[3]在中国古代先贤那里,这种“天”与“人”合一的思想,自然与人的关系是“本源”与“派生”、“主”与“客”之间的物我关系。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人与自然“天人合一”思想,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思想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相通、相类和统一的。在实践上更注重人的主观协调性。在精神层面上重视人的主体性与自然“主体”之间的平等共生关系。
  (二)社会发展的修正与反思
  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阶段。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社会发展阶段,人与自然基本上能够和谐相处。进入工业文明发展阶段后,人与自然关系冲突加剧。西方哲学传统二元对立思想对西方工业文明观念产生很大影响。随着西方实证主义哲学兴起,注重实证崇尚科技强调人类中心主义只看到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忽视弱化对立中有统一。把生产力定义为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尤其是资本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利润的追求,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的私有化几乎把可量化的自然资源囊括进生产资料范畴。以人类为中心,把自然定义为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导致工业生产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浪费。工业排废、污染垃圾超出自然环境自我修复能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严重破坏。当环境污染威胁到了人类正常的社会生活,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时,人们开始反思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对自然环境的戕害。探索一种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模式。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意义
  我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在工业化发展中也经历了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新的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和社会建设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是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总的看法和基本原则,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观。浓缩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探索历史和经验总结,形成习近平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观。是对生态文明建设从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上的哲学抽象。是从生态文明视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发展阶段做出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性、基础性和哲学观念框架设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是从哲学世界观与价值观层面重塑了人与自然关系,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生态文明社会建设领域中起到生态观、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判断作用和导向意义。
  第二、恩格斯曾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4]“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的。是要求人类的实践活动要遵循客观规律,尤其要重视和谐与共生理念。人类社会繁衍发展离不开与自然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物质交换产物如果超出自然能够自洁容纳的范围──即共生范畴,就会危及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可持續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共生是前提,和谐是目标。以制定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经济政策、经济杠杆等手段调节人类生产活动,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共生。减少无序开发、减少资源浪费,对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鲜明特征,是新时代党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并辅以时代新意的理论创新。同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改变了人们关于生产力是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一传统思维模式。开拓了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理论视野,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高度和理论深度。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髓。对完善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体系论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担当。对建成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社会、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指出了方向。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是对党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做出的一个哲学观念框架性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是社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一)十八大之前的环境保护体制建设
  1979年9月13日第五届人大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但是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趋凸显。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越发突出。如空气质量下降,城市雾霾出现了区域性集中式爆发和生态状况的整体恶化趋势。国家层面也一直在长期探索寻求解决之道。如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变政府职能。。。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和 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切实保护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治法律法规和全国各级政府也出台了大量的地方性法规,形成了一个环境保护体制和法律体系。但从实践结果看治标不治本。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空气质量、部分工业地区水体和土壤)污染日益严重的趋势。主要原因是法律法规滞后,缺乏对现行体制下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缺乏解决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保护的总体性顶层设计。借鉴学习国外的经验拿来主义又解决不了中国国情下的实际问题。原因在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缺乏科学的生态观价值导向。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涉及面广,缺乏单行法律以及环保法律体系规范在公有制环境下的自然资源存在制度性漏洞的解决办法。导致长期以来,环保治污问题治标不治本,长期无法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二)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5]其中,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从顶层设计对多年来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针对在产权制度体制层面存在的缺陷来打桩基、补漏洞。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五年来,随着习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层面顶层设计落地实施,以及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六个理念”、“四梁八柱”[6]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的落实,同时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单项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特别是随着国家民事、刑事与行政立法的不断健全,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了供坚实的法律制度保障。生态污染问题逐步得到有效遏制,环境污染现象逐步减少并向好的方面发展。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了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为立法、司法和日常行政监管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
  (三)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总目标,对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为生态文明制度体制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十九大报告对我国未来三十年的发展提出了阶段性目标。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体来说,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7]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即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水平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改革对策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改革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生态环境治理实践经验的总结思考。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经济发展能否保持可持续增长?即社会经济增长的方式的选择将成为这个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选择或改革目标。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模式让全球工业化进程中国家的受到严峻挑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型社会将成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或改革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
  如何破解社会生产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甚至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了一条科学有效的实践路径:
  1.要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生态观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让生态文明思想进学校、进单位、进社区。在开展生态观教育中,要以促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为切入点,灵活运用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和教育手段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使全社会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形成社会主义生态环保、绿色、低碳、节约的良好风尚。
  2.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实和加强监管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快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财政支持与生态保护成效挂钩机制。建立覆盖资源开采、消耗、污染排放及资源性产品进出口等环节的绿色税收体系。研究建立生态价值评估制度,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实物量核算账户。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赔偿制度,落实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3.要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扩大环保产品和服务供给。培育服务主体,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支持技术装备和服务模式创新。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制度,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环境基础设施领域。统筹推行绿色标识、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加快构建绿色供应链产业体系。[8]
  4.发展环保技术装备。增强节能环保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能力,加快低品位余热发电、小型燃气轮机、细颗粒物治理、汽车尾气净化、垃圾渗滤液处理、污泥资源化、多污染协同处理、土壤修复治理等新型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广高效烟气除尘和余热回收一体化、高效热泵、半导体照明、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成熟适用技术。[8]
  5.加强生态环境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建立健全国家生态安全动态监测预警体系,定期对生态风险开展全面调查评估。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的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网络,完善突发生态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和公开机制。严格环境损害赔偿,在高风险行业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8]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策略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观,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思想内容丰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涵盖了习总书记五年来对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思想总结。对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实践具有方向性的引领和系统性的把握。具体来说: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六个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六个理念”:①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②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③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④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⑤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⑥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9](序号为作者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指导下,学习运用好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六个理念”,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社会建设实践具有方法论指导作用。
  2.转变发展观念,设计绿色GDP指标考核体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就要转变发展观念。用绿色发展思维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分解当地生态环保指标,并引入各级政府GDP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倒逼各级地方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绿色发展方式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設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方法和手段。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用顶层设计完善创新制度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靠制度保障。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指导下,在国家层面做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顶层设计。既要从地理版图做好功能区规划管理,也要考虑城乡结合部的湿地以及山水林泉湖的生态多样性,对江河湖泊水源地限制一切工业开发、对生态脆弱地区做好限制开发、对江河入海口做好海洋生态功能性恢复。确保农业林牧副业合理使用国土。
  习近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准确地把握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发展的时代脉搏和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哲学本质。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观为指导,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有助于早日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参考文献:
  [1]陆航《对话“道法自然”惠及美丽中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年1月5日第 A05 版
  [2]庄子 《庄子·齐物论》
  [3]刘宽红 《道家天人合一与人类中心主义》五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年 2 月第 6 卷第 1 期
  [4]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6]《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2015年9月21日
  [7]贺迎春 《中国的现代化有了“美丽”新目标》2017年10月20日 人民网 http://cpc.people.com.cn/19th/n1 / 2017/1020/c414537-29599124.html
  [8]《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3月17日
  [9]党的十九大报告,2017年10月18日
其他文献
摘要:近几年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本文进一步阐述了在物联网技术对学校智慧校园的建设的影响,并且通过发现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出現的问题,帮助我国智慧校园更好地建设。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校园;建设;问题;分析  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仅被广泛应用到工业、技术生产中,同时也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校的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是互联网技术最忠实
期刊
摘要:节能绿色施工新型技术通过不断的证明和实践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运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该技术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也逐渐的被应用到生产建设的各个领域,如房屋建设项目工程的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的对房屋建工程进行全局服务。 基于此,本文对房建节能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可以使节能技术在项目房建工程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节能技术;施工管理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发展,我国的
期刊
下午五点,天已昏黄,从繁重的工作中抽身,何魏坐上了回家的公交。  车里人不多,乘客都有座,他在车头的位置坐下来,左边是一个红领巾,正看着漫画,再旁邊是个戴着耳机的年轻女孩,涂了红色指甲油的指头正一下又一下划着平板。  看着各自低头的乘客,何魏长舒口气,近来的两件大案让局里忙翻了天,神经一直紧绷着,现在这和谐的画面倒是让他放松了下来。  车又驶了两站,上来两三个人,填满了剩下的座,28路线路偏僻,开
期刊
摘要:随着税务机关的大力改革工作的推进,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也成为了当前税务部门的重要工作。同时,运用现有征管技术实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则可能使得征收成本出现过高的问题,因此,个人所得税制必须进行改革。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大数据相关技术开始运用于专业工作过程中,而该技术也能够推动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工作。本文通过三部分对大数据下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工作进行了分析,分别阐述了现有税收征管技术的局限性,
期刊
摘要:从VMWare虚拟环境的准备、虚拟机的配置要求、选择云主机的网络服务模式、虚拟节点的准备工作、虚拟机中创建镜像文件、云平台的运维管理及搭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阐述,用PC机或笔记本电脑在VMWare虚拟机环境下运用OpenStack实现云计算基础架构的搭建,解决在OpenStack云计算基础架构搭建时的实训设备不足问题,为学习云计算基础知识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  关键词:VMWare;
期刊
摘要:本文讨论了网络机房在管理上存在的一个常见而又头痛的问题,就是计算机网络机房经常出现被网络蠕虫病毒攻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和各种无纸化考试的进行,一般的解决方案就是装杀毒软件了打补丁,但是装杀毒软件这种方式对计算机的性能影响太大,而且各种考试对杀毒软件的要求又不同,有的要装杀毒软件防网络蠕虫病毒,而有的却不允许装。为了找到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利用网络蠕虫病毒的传播原理,给出了
期刊
1、  我是一块黑板擦,就是有着木质的背板,正面是劣质的羊毛,擦起黑板来尘屑纷飞,众人捂鼻,大打喷嚏,最原始的那种。  板擦一族的寿命无比短暂,短的只有一两个月,长的撑个一两年,而我是个老寿星,可以说是板擦界的长生典范,如果我们也有吉尼斯纪录,那我应该就是记录保持者——我足足在黑板下服役了一千多天,也就是你们说的三年。  这并非偶然,除了我身体健康,努力留住每一根毛之外,还因为班主任节俭成魔,每次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日趋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伴随着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步伐,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也逐渐为人所重视。  关键词:公路收费系统;档案管理;应用  传统的纸质档案的数字化成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但不可忽视的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因日常工作而在对应的工作系统中产生的大量的电子数据也将是我们数字档案信息的重要来源,因此,如何及时提取、利用这些电子数据,使之成为
期刊
摘要:学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强有力的后勤保障管理与之匹配,进而才能够满足学校稳定发展需要。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提出,较为符合后勤保障管理需要,采取刚性管理制度,对强化管理责任的落实,优化后勤保障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着重分析后勤保障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提出精细化管理的后勤保障管理体系改革途径。  关键词:改革;精细化管理;后勤保障管理  一、后勤保障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精细化后勤保障管
期刊
摘要:信息化时代下,我国科学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也呈现出繁荣的发展趋势。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从某种角度而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经历了漫长的建设过程,且其日后的发展空间巨大。基于此,本文在研究中展开了分析。首先,阐述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历程及发展现状。此外,重点研究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