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准确定位自己
(一)由学科教学者转变为育人者
教师一般来说都是执教某一个学科的,常以为自己把特定学科知识掌握了,能够把知识点详细分解并让学生掌握,也就完成教育任务了。这种角色定位适应了单一知识教学的要求,但在全员德育、一体化德育的背景下,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期,各种社会思潮激荡,思想多元化倾向明显,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政治觉悟的引导,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已成当务之急。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德育以及价值观的教育具有弥散性,不是单一途径、单独设课能完全奏效的,而是学科间、课内外综合发挥作用的;具有渐进性,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逐渐积淀而成;具有引导性,不是直接灌输,而是在各种场景中经由自觉思考得到的;具有示范性,教师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作用明显。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切实承担起德育的职责,每门学科要把德育放在突出位置,每位教师都是学生德育的示范者,形成德育一体化的良好格局
(二)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
在计划经济年代,教师通常是固着于某一所具体的学校执教,职业生涯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在这所学校度过,有一种说法叫“扎着小辫进来,白发苍苍出去”。近年来,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不再是某一所固定学校的从业者,而是在区域教育系统内流动。无论是学区化办学,还是当下各地实施的集团化办学,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教师流动机制的建立,借助于教师的流动,优化各校教育资源,提升各校办学质量水平。教师正在日渐成为系统流动的个体,教师职业的流动特征也日益明显。
(三)由“教育人”向“社会人”转变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随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持续推进,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性程度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教师走出学校的围墙,参与社会各种活动。
二、具备以下的素质
(一)、良好的师德是教书育人的根本
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的老师最值得学生尊敬和热爱。只有师德崇高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热爱学生,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提高教师各项素质的动力,是教师形象的突出体现,也是办好一所学校取得社会良好评价的重要原因。如果一个人把自己从事的工作仅仅当作一种职业,而不倾注全部情感和心智,那么这样的教师只能是一个“教书匠”,绝对成不了教育家。爱生,是师德之灵魂。只有具有崇高责任感、事业心,具有高尚人格魅力,把教师当作毕生的事业的教师,才能穷尽毕生精力,努力使自己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教书育人的基础(略)
(三)教师的能力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
教师的能力是教师保证教学质量,达到教学预期的重要基础。教师,本身就是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的角色。这个角色并不是任何人都有能力去当任,他必须要足够的能力去掌控课堂,维护课堂秩序,为学生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那么教师的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认为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体现在教法、语言、专业知识、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等。但老师们比较忽略的是融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的影响作用。试想,学生对课堂没有兴趣,又怎么去学习知识?我想,即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再强,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师生关系紧张的课堂上,教师如何取得教学的成功?只有教师把强烈的感情带入课堂,真正进入角色,以身感人,以情动人,既生动活泼,又循循善诱,师生间感情水乳交融,才能引起学生强烈共鸣。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才能感染学生尽情的享受思维碰撞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敢与教师开展讨论甚至争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学生的潜能才能充分发挥,真正的享受学习主人翁的角色。因此,努力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基本功的一个方面。
(四)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
时代不断进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形式也不断变化,学生的心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一切的变化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在新课改的浪潮中不断磨砺自己,积极进取,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最为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进步。党和国家把培育祖国人才的重任交给了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做好我们的工作,宽容的胸襟,是我们开展工作和团结他人重要的方法。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来壮大自己的胸怀。“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股长流的清泉”,因为“在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今天,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更何况新课程改革后,教学内容新,教学方法新,教学观念新,教师还是那一桶“死水”,是绝对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大多数教师认为需要不断进修学习,以吸收新的营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但对“应终身学习”“向学生学习”“要学习非本系统专业知识”等新时代教师必备的要求上认识并不明确,尤其是在许多教师中,不少人认为教个小学,中专,专科文凭就足够了;教个初中,大学本科毕业,知识够用了,那他们就错了,终究会被社会、知识、学生等淘汰。因此,牢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博采众长,拓宽“活水”渠道,使自己的大脑不断吐故纳新,接收活而新的知识,厚积而薄发,对实施课程改革是至关重要的。
(五)开拓创新是教书育人的重要方法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课程改革为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不少教师认为教师才是课堂的主人,对于学生在提出的质疑、争论还不能采取悦纳的态度。素质教育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立体工程,在学生的各项素质中,创新素质应当是最基本的素质。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潜能,才能尽快尽好地成长成才。教师的创新素质,不仅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方面,更应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爱护和培养;要保护并支持學生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鼓励学生敢于对教师质疑,敢干同权威争论,敢于同教师展开思维对话。让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成为学生前进的助推器,而不仅仅是学生学习上的领跑人。
(一)由学科教学者转变为育人者
教师一般来说都是执教某一个学科的,常以为自己把特定学科知识掌握了,能够把知识点详细分解并让学生掌握,也就完成教育任务了。这种角色定位适应了单一知识教学的要求,但在全员德育、一体化德育的背景下,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期,各种社会思潮激荡,思想多元化倾向明显,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政治觉悟的引导,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已成当务之急。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德育以及价值观的教育具有弥散性,不是单一途径、单独设课能完全奏效的,而是学科间、课内外综合发挥作用的;具有渐进性,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逐渐积淀而成;具有引导性,不是直接灌输,而是在各种场景中经由自觉思考得到的;具有示范性,教师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作用明显。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切实承担起德育的职责,每门学科要把德育放在突出位置,每位教师都是学生德育的示范者,形成德育一体化的良好格局
(二)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
在计划经济年代,教师通常是固着于某一所具体的学校执教,职业生涯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在这所学校度过,有一种说法叫“扎着小辫进来,白发苍苍出去”。近年来,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不再是某一所固定学校的从业者,而是在区域教育系统内流动。无论是学区化办学,还是当下各地实施的集团化办学,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教师流动机制的建立,借助于教师的流动,优化各校教育资源,提升各校办学质量水平。教师正在日渐成为系统流动的个体,教师职业的流动特征也日益明显。
(三)由“教育人”向“社会人”转变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随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持续推进,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性程度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教师走出学校的围墙,参与社会各种活动。
二、具备以下的素质
(一)、良好的师德是教书育人的根本
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的老师最值得学生尊敬和热爱。只有师德崇高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热爱学生,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提高教师各项素质的动力,是教师形象的突出体现,也是办好一所学校取得社会良好评价的重要原因。如果一个人把自己从事的工作仅仅当作一种职业,而不倾注全部情感和心智,那么这样的教师只能是一个“教书匠”,绝对成不了教育家。爱生,是师德之灵魂。只有具有崇高责任感、事业心,具有高尚人格魅力,把教师当作毕生的事业的教师,才能穷尽毕生精力,努力使自己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教书育人的基础(略)
(三)教师的能力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
教师的能力是教师保证教学质量,达到教学预期的重要基础。教师,本身就是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的角色。这个角色并不是任何人都有能力去当任,他必须要足够的能力去掌控课堂,维护课堂秩序,为学生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那么教师的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认为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体现在教法、语言、专业知识、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等。但老师们比较忽略的是融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的影响作用。试想,学生对课堂没有兴趣,又怎么去学习知识?我想,即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再强,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师生关系紧张的课堂上,教师如何取得教学的成功?只有教师把强烈的感情带入课堂,真正进入角色,以身感人,以情动人,既生动活泼,又循循善诱,师生间感情水乳交融,才能引起学生强烈共鸣。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才能感染学生尽情的享受思维碰撞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敢与教师开展讨论甚至争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学生的潜能才能充分发挥,真正的享受学习主人翁的角色。因此,努力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基本功的一个方面。
(四)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
时代不断进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形式也不断变化,学生的心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一切的变化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在新课改的浪潮中不断磨砺自己,积极进取,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最为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进步。党和国家把培育祖国人才的重任交给了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做好我们的工作,宽容的胸襟,是我们开展工作和团结他人重要的方法。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来壮大自己的胸怀。“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股长流的清泉”,因为“在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今天,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更何况新课程改革后,教学内容新,教学方法新,教学观念新,教师还是那一桶“死水”,是绝对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大多数教师认为需要不断进修学习,以吸收新的营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但对“应终身学习”“向学生学习”“要学习非本系统专业知识”等新时代教师必备的要求上认识并不明确,尤其是在许多教师中,不少人认为教个小学,中专,专科文凭就足够了;教个初中,大学本科毕业,知识够用了,那他们就错了,终究会被社会、知识、学生等淘汰。因此,牢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博采众长,拓宽“活水”渠道,使自己的大脑不断吐故纳新,接收活而新的知识,厚积而薄发,对实施课程改革是至关重要的。
(五)开拓创新是教书育人的重要方法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课程改革为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不少教师认为教师才是课堂的主人,对于学生在提出的质疑、争论还不能采取悦纳的态度。素质教育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立体工程,在学生的各项素质中,创新素质应当是最基本的素质。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潜能,才能尽快尽好地成长成才。教师的创新素质,不仅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方面,更应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爱护和培养;要保护并支持學生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鼓励学生敢于对教师质疑,敢干同权威争论,敢于同教师展开思维对话。让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成为学生前进的助推器,而不仅仅是学生学习上的领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