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放飞学生的思维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tian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放飞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本文着重阐述了两点:以教材为基础,创设形象,放飞学生思维;以疑问为重点,提出问题,放飞学生思维。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思维
  
  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放飞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思维能够不断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过程中放飞学生的思维。
  
  一、以教材为基础,创设形象,放飞学生思维
  
  (一)领略文字内涵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其真正的内涵是看不见、听不到的,而是读者领略的某种东西。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放飞思维、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进而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高中语文教材表面上看不过是一行行的文字,如果不去琢磨、不去感受、不去想像,就不能体会到文字背后的内涵和韵味,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创设和构思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法欣赏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乐趣,而且难以理解作品丰富的意蕴。例如阅读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结尾一段,“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怎样领略这段文字的内涵呢?笔者是如此设置问题的:作者这么喜欢江南冬景,并由感而发写下这篇典型的优秀杂文,为什么又说“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呢?笔者要求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通过开展分组讨论形式,解决这个问题。这既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让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的美境之中,真正与大师进行心灵碰撞,又使学生领略了文字内涵,感受到了美丽、别致的江南冬景的韵味,作品在学生的品味和想像中活了起来。
  (二)超越作品解读
  新时期新要求,当今社会对创新性人才求之若渴,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而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虽然高中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大家大作,但是这些名篇大作所显现的观点和理论,相对于整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而言,某种程度上也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真正做到“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个人真正的创造性的见解。
  例如笔者在教《前赤壁赋》一文时,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曹孟德虽然被周瑜所围困,但是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绵延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阶段,真的会如此颓废么?通过学生的疑问,笔者一下子就感受到学生已经放飞了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迸发出创新思维火花,这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处。
  
  二、以疑问为重点,提出问题,放飞学生思维
  
  (一)质疑
  对于作者而言,无论文章多么隐讳曲折、多么跌宕起伏,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主体思想,抒发内心感情。所以,对于文章中一些比较关键、比较重要的段落,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特别注意、认真思索、深入理解,帮助学生培养敏锐的语感,正确发现问题,迅速质疑问题。例如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标题就似乎自相矛盾、违背常理:因为哪里的月亮在明亮度上其实都是差不多的,不会因为月在故乡就特别明。由此,引导学生质疑、思考,为什么作者会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说明了作者对故乡的什么情感?再例如有些文章的语言“变形错位、不合常规”,以鲁迅的作品“拿来主义”为例,“拿来”属于家常话的范畴,随随便便而已,而“主义”则是庄重的政治术语,是正规场合说的,将这两个词“杂糅”在一起,给人感觉是否有点显得怪怪的,不够严肃?由此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这两个词能“杂糅”在一起?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因时因地及时设质疑,就一定能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生疑
  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比较和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打破文章原有的格局,在比较和对照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组合,把文本中相关的、相对的、相反的内容放在一起品析,作出分析、生成疑点、提出问题。例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篇典型文章,可以利用语文活动课的机会,要求学生细细品味。作者在文中写到刘和珍“微笑、温和”,这在表面上来这是一个简单的字眼,好像没有什么深意,但是只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和对照,疑点就出来了:为什么刘和珍在身处逆境之际,甚至被强拖出校,还能够保持“微笑、温和”,力争取得斗争胜利,但是在就连支持学生斗争的教职员都认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之际,刘和珍又为何“黯然至于泣下”呢?由此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描写“微笑、温和”这个细节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比较难。教师可以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略作提示,启发学生通过比较和对照发现疑点、解决问题。长期以往,学生的思维必然更加活跃。
  (三)设疑
  语文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与课文作者互位思考,将自己摆进文章的设定疑问之中,让学生假设如果是自己写这篇文章,会如何构思、如何创新,会写成什么样子,之后,寻找出自己的思路与原文的差异点。比如《阿Q正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缩写,统筹安排赵太爷、闲人们、王胡、假洋鬼子等人的出场顺序和在文章中的对话如何讲,重新考虑以一个什么线索贯穿于文章的始终。学生若构思得与原文不一样,教师可鼓励学生谈谈具体的原因和理由。在缩写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用正叙、补叙或倒叙,只要能达到突出自己的写作意图均可。并让学生说说,这么写作有什么妙处?通过的上述方法,足以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让学生的思维激情碰撞,全面放飞学生的思维。
其他文献
摘要: 商标是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商标翻译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语际交换,更是一种跨文化活动。本文探讨了四种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从而要求译者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所处的不同文化的共性和个性,灵活采用音译、意译、音意合璧等主要策略。  关键词: 文化因素商标翻译策略    商标是商品的名称,是代表商品的语言符号。而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的差异会导致词汇文化内涵的不同。不同国家的商品标牌中都蕴含着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近年北京人看电视的基本收视取向发生了重大改变:一种以休闲消费和获取新闻信息并重的收视选择已经成为北京老百姓的基本收视模
摘要: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认为隐喻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修辞)现象,而是人类心智发展的结果,即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本文选取了《围城》中的爱情隐喻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兼对比分析英文译本中的爱情隐喻,揭示了隐喻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关键词: 概念隐喻爱情隐喻认知分析英汉翻译
摘要: 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汉基本颜色隐喻认知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隐喻认知的双重性,旨在加深人们对于基本颜色隐喻认知的理解。  关键词: 英汉基本颜色隐喻认知双重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全场总冠军rn每年3月在英国伯明翰国家展览中心举行为期四天的英国克鲁夫茨名犬大赛(Crufts).这个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犬展,吸引了成千上万来自各地的驯狗师和狗迷.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基本功能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使个体的身心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这种“内化”的主要渠道。它既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又是学生参与教学的重要场所。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认识和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活动主要源于内部动机,他们的学习是一种内在的学习。    一、参与式教学的基本理念    笔者认为,参与式课堂教学
据新华社报道,近年来,全国狂犬病疫情持续上升,疫情波及范围不断扩大.2004年全国狂犬病病例为2651例、2005年2 537例、2006年3279例,共报告死亡人数8 403人,占同期各种传染病
摘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针对古文的教学,本文作者通过多样的实践探索,使古文教学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精神底子,帮助学生建立了一种做人的基本信念和准则,给学生构起一道生命的底线,筑成一座巍巍的精神长城。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古文教学现状基本价值取向实践探索  
一、引言语文课精彩纷呈,因为每一堂课都是鲜活的,每一堂课都有无数精彩的生成,但同样每一堂课也有许多遗憾。课堂上我们常看到一些学生为了某些问题各执己见,争得小脸通红,
一、案2008年1月8日上午10时,某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接举报,称某宠物用品商店有非法从事动物诊疗的行为.执法人员随即于1月9日下午前往该宠物用品商店进行调查.经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