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风吹过千年古盐田

来源 :绿色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gaohe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马古道,藏汉民间商贸传奇走廊,漫长的岁月已经抹去了古道昔日的繁荣,叮叮咚咚的马铃只是留在书中的印记。
  然而,从梅里沿214国道北上,在横断山的深谷中,还隐藏着一处滇藏茶马古道活着的遗迹,这就是芒康盐井镇的古盐田。西藏古盐田是"茶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海拨3000米左右,紧依澜沧江,乡所在地两侧都是4000多米的高山。澜沧江一路奔腾,在滇藏交界处的深谷里形成了一个近似“S”形的小小拐弯,以产盐而闻名的盐井乡就藏在这道拐弯里。芒康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术,千百年来的积淀,使这里成为藏区的富庶之地,同时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从芒康南行百余公里,穿越红拉山,盘旋而下,悄然间,这个盐田密布的古老村庄便悠然闯入眼帘。加达村盐民在江两岸搭建的数千块盐田,顺江岸,倚山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平整的盐田像镜子一样,有种神秘的美感,远远看去,蔚为壮观。
  盐井,纳西语称“察卡”,藏语则称“察卡洛”,“察”意为盐,“卡”或“卡洛”意为井眼或洞眼。我们习惯上总以为只有海里或者咸水湖里才会产食盐,但是,这里的澜沧江是淡水怎么可能产出食盐呢?
  原来青藏高原在远古时代是一片海洋,所以积累了很多盐分,随着地壳运动不断抬升,逐渐变成了陆地,那些盐也被岩石掩盖起来。时至今日,当地人都在江边深挖一口口盐井,然后把江水引入,让古盐层和江水溶化形成盐卤,然后把盐卤提取上来再晒干,就此变成了可以食用的
  盐巴。
  其实制盐的工艺并不复杂,盐田都是居民们自已搭建的。澜沧江沿岸建好的盐田静静伫立,这个传承了千年的古老工艺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盐田人先用粗大的原木搭建骨架,然后在上面横铺一层结实的木板,最后再铺上一层细细的沙土。这样卤水向上可以蒸发,向下可以渗透,简单却非常实用。借着日晒风吹和盐田渗漏,卤水得以蒸发、结晶,十多天后,一层层结晶盐就出现了。用木刮刀轻轻刮拢这层晶体,再装到竹背篓里沥干水分,芒康人就得到了大自然馈赠的财富——盐。
  盐井古镇古老制盐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们用最原始的办法在这远离海洋几千公里的地方制出了盐,据说已有上千年制盐的习俗。曾有人试图用水泥建盐田,结果卤水很难干透,远远比不上传统的盐田。
  制盐的工作都是由女人们来完成的。每天早晨,女人们背着桶、挑着担子下到江边的卤水井取出卤水,再挑上半腰倒在盐田里。一般先倒自家盐池里沉淀杂质,然后再放进盐田里开始晒盐。水要倒进簸箕里防止冲坏盐田。一位妇女一天要沿着木梯和到江边小路的几百道坎,来来回回背50~100桶盐水,一桶水的重量大约是40公斤。
  强烈的阳光,使她们的脸上过早刻上了岁月的痕迹,然而,以我们外人的眼光看,在那一张张脸上总是能找到最质朴、最灿烂的笑容。这些纳西族的妇女们日升日落每天都在这里劳作。她们把制出的盐看成是风和太阳的赏赐,实际上都是她们自己的汗水和泪水的结晶。无论多苦多累她们每天都忘不了祈福和祷告。
  盐井晒盐有悠久的历史,传说从格萨尔王时期就有晒盐的传说。格萨尔王与纳西为争夺盐井盐田还有过一场战争。得益于澜沧江边自然冒出的盐卤水,盐井盐田从唐代到今天一直不间断地产盐。要从世界盐业史上查找,也没有盐井式的晒盐方式,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游览盐井盐田,你会看到独特而又原始的生产工具,勤劳、朴素的盐民和纯朴的民俗。
  目前,西藏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一些村庄的群众在江边的沙滩和悬崖陡坡上建有3454块盐田。江边岩壁上密密麻麻的木质晒盐台和传统原始的人工晒盐工艺,是不可多得的一道人文风景线。盐田浓郁的古风和村中的民族风情,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
  “当一块6至8平方米的盐田灌满卤水,经过三两天蒸发,便可收获20多斤盐结晶。”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原始土法制盐近些年销路不是很旺,目前大部分盐供牲畜食用,少部分用于熬制酥油茶,即便如此,盐民们收获的仍是世代不变的喜悦。
  记者了解到,西藏芒康井盐晒制工艺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古盐田又被评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藏千年古盐田将在良性的传承与保护中被越来越多人知晓。村民们也更加珍惜自家门口的这些宝贝,每年都会主动将田埂和棚架翻修一新,以便迎接五湖四海慕名而来的游客。现在古盐田已成为茶马古道上的特色旅游景点,古老的劳作场面也在传承中成为横断山脉的另一种表情。
  那是一条横亘千年的生命线,永不枯竭,就像澜沧江滔滔不绝的流水。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孟娟(1980.9—),女,江西武宁人,碩士,讲师,研究方向:广告设计。
期刊
作品立意:此作品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动物纹样,经典的黑白配,高調张扬,仅限都市女性,展示优雅的冬日风情。作者简介:刘兮林(1991.01—),女,广西南宁人,本科,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服装设计。
期刊
作者簡介:《小区景观效果图一》《小区景观效果图二》罗文艳(1987.9—),女,江西南昌人,江西服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期刊
作者简介:李琳琳(1982.1—),女,遼宁阜新人,湖北美术学院艺术硕士,江西服装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服装艺术设计。
期刊
作者简介:林景(1985.5—),女,碩士,福建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装饰画研究。
期刊
摘要:本文从服饰展示中的新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碰撞,特别是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入手来进行服饰展示新形式的研究,以数字服装博物馆的建设为切入点,结合当代服饰数字展示形态的状况,分析服饰展示新形式,结合江西服装学院服装博物馆的实体现状,分析数字服装博物馆建设中新媒体的应用及未来发展构想。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服装博物馆;应用  一、服饰展示新形式的研究  服饰展示在传统意义上包括静态展示和动态展示,静态展示
期刊
7月2日 ,为了加强海南“增绿”“护蓝”生态建设,海南自然保护区人工林生态修复探索研讨会在海南举行,来自海南省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内外生态保护机构专家代表、基层社区以及业界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如何开展可持续的海南生态修复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共同签署了业界首份“海南生态修复倡议书”,呼吁建立多方对话机制,探索科学生态修复方式,全社会参与保护海南的天然林资源。  海南省最新修订了《海
期刊
7月18日上午,第六届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IYSECC 2014)在清华大学紫光国际交流中心盛大开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中国代表处项目官员蒋南青,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乔栋,移动森林组织(Mobile Forest)创始人 Alan Huang 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苏伟
期刊
在广袤的青藏高原上,大多数动物都以长长的绒毛抵御寒冷,而其绒毛颜色也多以黑色和灰色为主。但有一种动物却以其艳丽的色彩和动人的体型吸引着一批批的摄影爱好者。它就是藏野驴。  藏野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藏高原特有种。藏野驴生活在4000米~5500米的高寒荒漠环境中,是高原上惟一的野生奇蹄动物。藏野驴是大型食草动物,外形与蒙古野驴相似,头部短而宽,耳较长,吻部圆钝呈乳白色。全身被毛以红棕色为主,耳尖
期刊
展示异彩纷呈的网络生态 汇聚社会关注的网络声音  编者按:  近日,媒体曝光麦当劳、肯德基等公司的全球合作伙伴上海福喜公司,将大量过期半个月的鸡皮、鸡胸肉等原料,碾碎再加工;而发绿、发臭的冷冻小牛排过期一年再加工。记者卧底到工厂调查多月,发现的真相让人触目惊心。新浪网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选择信任、理解肯德基和麦当劳的人数处于绝对劣势。该项投票截至7月29日18时已有超过12000名网友投票,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