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公益常态化发展势在必行,一方面有利于通过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吸收,另一方面有利于通过实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大学生公益常态化发展的路径探索需要政府、校方、学生三方通力合作才能得以实现:政府相信大学生,提供更多机遇;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平台建设;学生本人积极配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公益常态化
一、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公益常态化的背景与意义
共青团中央从1993年开始倡导发起了青年志愿者活动。2009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提出“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作用”。2016年5月20日通过的《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中指出,
“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要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为出发点”。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国家越来越重视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而青年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其公益常态化的意义也愈加凸显。
(一)有利于通过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吸收
大学生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然熟悉,但是多停留在观念层面,不通过实践的淬炼,毕竟无法深刻领会。常态化的公益行为,可以让大学生们通过自我体验、自我教育,逐步形成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和热心公益的文明习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逐步转化为个体的主观品质。
(二)有利于通过实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大学生在校学习,更专注于书本与专业的学习,而缺少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机会。常态化的公益行为,既可以促使大学生将自己学校的所学所得积极迁移到现实的人际沟通、事务处理中去,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共赢、耐心毅力、社会担当等精神品质,实现全面发展。
二、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公益常态化发展问题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的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积累了更多经验,也愈加成熟,但在其常态化发展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
(一)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单一
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活动形式仍主要以远方支教、捐赠衣服等为主,可选择范围较窄。
(二)志愿服务活动延续性差
很多志愿活动的季节性、时间性限制较强,经常一年内也就是固定的一两次,难以持续进行。
(三)志愿服务信息渠道不通畅
大学生得到志愿服务活动信息的渠道不通畅,偶然性参加了一次活动,难以持续下去。而对志愿服务组织而言,缺少穩定的志愿者资源,很多时候是临时招募志愿者应急。
三、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公益常态化发展路径探索
大学生公益常态化发展的路径探索需要政府、校方、学生本人的三方通力合作才能得以实现。
(一)政府相信大学生志愿者的能力,提供更多机遇
当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的志愿活动更多是校园之内的活动。这些活动行动范围、服务内容比较有限,对大学生志愿者能力的提高帮助也比较有限。希望高校当地政府加强同高校合作,通过新媒体平台招募更多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当地重要赛事、展览等活动中,提高学生对当地的融入感和自豪感。
(二)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平台建设
学校作为大学生志愿活动的领导核心,应加强顶层设计,为其提供制度保障、平台保障和经费保障。
具体来说,首先,学校应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提供完备的制度依据,指导工作开展、落实、考核与反馈。
其次,借助新媒体搭建信息发布平台和培训强化平台,让学生能及时找到想要的信息,并在进行充分志愿服务培训的前提下开展活动。
最后是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解除学生后顾之忧。
(三)学生积极配合政府、校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学生应珍惜政府、校方搭建的平台、机会,参与到各种志愿活动中锻炼自己;
另一方面,应积极思考、主动总结,借助新媒体平台为公益常态化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公益常态化
一、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公益常态化的背景与意义
共青团中央从1993年开始倡导发起了青年志愿者活动。2009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提出“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作用”。2016年5月20日通过的《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中指出,
“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要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为出发点”。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国家越来越重视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而青年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其公益常态化的意义也愈加凸显。
(一)有利于通过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吸收
大学生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然熟悉,但是多停留在观念层面,不通过实践的淬炼,毕竟无法深刻领会。常态化的公益行为,可以让大学生们通过自我体验、自我教育,逐步形成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和热心公益的文明习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逐步转化为个体的主观品质。
(二)有利于通过实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大学生在校学习,更专注于书本与专业的学习,而缺少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机会。常态化的公益行为,既可以促使大学生将自己学校的所学所得积极迁移到现实的人际沟通、事务处理中去,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共赢、耐心毅力、社会担当等精神品质,实现全面发展。
二、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公益常态化发展问题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的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积累了更多经验,也愈加成熟,但在其常态化发展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
(一)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单一
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活动形式仍主要以远方支教、捐赠衣服等为主,可选择范围较窄。
(二)志愿服务活动延续性差
很多志愿活动的季节性、时间性限制较强,经常一年内也就是固定的一两次,难以持续进行。
(三)志愿服务信息渠道不通畅
大学生得到志愿服务活动信息的渠道不通畅,偶然性参加了一次活动,难以持续下去。而对志愿服务组织而言,缺少穩定的志愿者资源,很多时候是临时招募志愿者应急。
三、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公益常态化发展路径探索
大学生公益常态化发展的路径探索需要政府、校方、学生本人的三方通力合作才能得以实现。
(一)政府相信大学生志愿者的能力,提供更多机遇
当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的志愿活动更多是校园之内的活动。这些活动行动范围、服务内容比较有限,对大学生志愿者能力的提高帮助也比较有限。希望高校当地政府加强同高校合作,通过新媒体平台招募更多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当地重要赛事、展览等活动中,提高学生对当地的融入感和自豪感。
(二)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平台建设
学校作为大学生志愿活动的领导核心,应加强顶层设计,为其提供制度保障、平台保障和经费保障。
具体来说,首先,学校应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提供完备的制度依据,指导工作开展、落实、考核与反馈。
其次,借助新媒体搭建信息发布平台和培训强化平台,让学生能及时找到想要的信息,并在进行充分志愿服务培训的前提下开展活动。
最后是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解除学生后顾之忧。
(三)学生积极配合政府、校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学生应珍惜政府、校方搭建的平台、机会,参与到各种志愿活动中锻炼自己;
另一方面,应积极思考、主动总结,借助新媒体平台为公益常态化健康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