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梦依依天一阁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ao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秋雨是在一个风雨天走进天一阁的,而我探访天一阁时,却是在一个精挑细选的晴朗日子里。
   好蓝的天!刚走出宁波的车站,我便由衷地感叹道。千万年的岁月和人类的工业污染都没有给宁波的天空染上风尘,依旧如婴儿的眼睛一般纯真,蓝得明亮,蓝得多情。深吸一口气,让肺泡和流云分润同一片湛蓝,仿佛车流与人潮的喧嚣都随之离去,隔在了烟柳之外的远方。
   把行李放在民宿,沿着月湖缓步向前。碧波粼粼,如碎语浮沉,浅亮的天蓝在湖水中蓄积,酿成了更深沉的靛青,惹得桥上的游人舍不得放下摄像机。虽然湖畔人群熙熙攘攘,但月湖有一种让人沉静的力量,这可能就是宁波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它的修养与能力吧,细微的水声时起时落,如素手撩起,轻轻一拨,便带走了漫漫长途的舟车劳顿,也在人们弯起的嘴边缱绻成轻声的哼唱。
   不久,到了天一阁。清代学者阮元说:“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岿然独存。”这是中国藏书文化的代表之作。记得梁启超有一句名言:“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麻将,只有打麻将可以忘记读书。”在麻将的起源地宁波,参观天一阁,想来也别有一番趣味。
   似乎文人和书房总有着不解之缘,比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刘禹锡的“陋室”,杜甫的“江南草堂”,而范钦则将他的书房取名为“东明草堂”。因为所藏书籍过多,范钦便新修了一书楼,这就是天一阁。站在这些书房前,我们才会理解那些叫作汗牛充栋、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成语的缘起和生动。作为胸中没有二两墨水的后来人前来参观,在羞涩的包裹下,却是更深沉的敬仰与喟叹。
   刚进门,便被一圈素雅的围墙吸引。灰白色的墙上,泛着雨雪留下的潮湿的痕迹,静立在蓝天之下,袒露着古老的时光。石头是时间最亲密的伙伴,虽然我读不懂它的语言,但仍能感到一份古意,被围墙裁减了下来,制成信纸,留给心灵书写。据说,它就是范钦用来防火的墙,不啻最忠诚的护卫,既让历史的风云无法翻过墙头,也让木制的藏书馆屹立了千年,不与水火打交道。想来,它们应当是支撑起《易经》中“天一生水”之理的脊梁吧。目光拂过青苔泛起的新绿,我也萌生了些许属于春天的勃发而又宁静的心情。
   草堂前,是范氏故居,内部是明代书房的布局,范钦分家授书的场景被固化成了栩栩如生的塑像展现在世人面前。范钦去世前,将家产分为藏书和万两白银两部分。长子范大冲主动选择继承了那7万余卷藏书,还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用田租充当藏书楼的保养费用。这也形成了天一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训。范大冲建立了一系列族规,比如规定藏书归子孙共有,非各房齐集书橱钥匙不得开锁。范氏后人更是立下禁碑3种,条款15项,只为能确保“书不出阁”,安然迎接每一年的四季轮转。



   想到外姓人不准上楼看书的禁令,便想到了钱绣芸,一位嫁入范家,只为上天一阁看书的“痴情”女子。在我们脚下几步之遥的距离,对她来说却因为禁令而成了难以逾越的天堑。那是一场由书香送葬的杜鹃啼血的一往情深,被掩埋在芸草的低首啜泣之中,只有爱书者才能隐约听见的爱书之殇。可这阁禁分明被打破过啊,康熙年间,外姓人黄宗羲便被范家后人允许入阁,还留下了一本《天一阁藏书记》。如今想来,更为钱绣芸而扼腕。“我之所以来汝家者,芸草也,芸草既不见,生亦何为?”芸草是她的名字,也是她一生的痴绝和断梦。
   往前走,到了千晋斋。据悉,民国期间宁波城墙拆毁时,出土了大量汉晋以来的古砖,人们纷求珍藏,甬上学人马廉访求最多,仅藏晋砖就达千余块,因此称其藏室为千晋斋。后来捐赠给天一阁,天一阁特辟一陈列室,仍采用此名。这里汇聚着宁波本地藏书家捐赠的大量书籍,是私家藏书百川归流的标志。在馆中,得闻一件趣事:因马廉专门收集被轻视的小说戏曲,由此把藏书室叫作“不登大雅之堂”。多率性的名字!这是独属于文人的固执,也是藏书家的自嘲与幽默。
   站在天一阁前,我突然想到了《藏书之家》里的范容三跪,“饥藏书,一字一句且為肉;寒藏书,一张一页但为裘。孤藏书,一册一卷援为友;忧藏书,一籍一典解以愁。喜藏书,一匣一箱但为宝;乐藏书,一楼一阁且风流!”中国的文化之火之所以星星不绝,正是因为这些默默无闻,如同旧的线装书一样偏居于历史一角的藏书家,用无声而铿锵的赤诚、热爱与努力,保存下了大量珍贵书籍,才让文明之河不会断流、改道,也让文化的脉搏始终强劲有力。
   当然,这还离不开一类特殊的人:修书人。他们是操控时间的工匠和魔法师,使岁月在书籍上停滞,甚至逆流,让古籍重新获得绵延的寿命,摆脱损毁的命运。“修旧如旧”是古籍修复的原则,也是衡量修复工作的下限和上限。作为12个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一,馆藏30余万册古籍的天一阁里将近四成的古籍都需要修复。但是修复一页纸就需要数个小时,而修复一整本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应当是现代的钱绣芸吧,安于清贫的工资,只将对书、对文化的热爱铭刻在掌纹之中,竭力把沉入秋天的古籍重新打捞回春天。自然在天地间生生不息地传承着,而中华文脉的一角也就在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的手中得以继续传承香火。
   若去宁波旅游,请走进天一阁,闻一闻芸草的清香,听一听历史的回声,你会感到一个古老民族对文化的渴求与守护。一枚落叶飘过范钦的铜像,我分明看见他的身上泛起一种神圣的光。




其他文献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历史证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再次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郑重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一贯富于理论创新。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期刊
牛年刚过,我来到昭苏县。因昭苏是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伊犁马发源地,曾在2003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天马之乡”。早在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得乌孙马,命名为“天马”,并谱下《西极天马之歌》,曰:“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昭苏天马从此闻名于世。   昭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业大县,创新发展“马产业+”新业态集聚区,牲畜存栏73万头(只),仅马匹存栏已超过10万
期刊
我看到大面积的油菜花田,并不是在婺源也不是南方的某地,而是疫情之前有一年去内蒙古。弟弟开车,带着我和妈妈去海拉尔。七月底的日子,上了内蒙古的高速路天气就爽朗起来,车辆见少,偶尔有一辆车超过去,都是有急事赶路的样子。   天高地远,不论哪块土地仿佛都能种出无穷无尽的东西,如果不种什么就会长出无穷无尽的草,上面能养育无数的牛马羊。蓝得让人发毛的蓝天和白得让人心情复杂的云彩,连绵的草原,连绵的土豆地、
期刊
诗词的盛宴   杜甫的《春夜喜雨》,表达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无比欣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贺知章的《咏柳》,描写出春的娇俏可爱:“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孟浩然的《春晓》,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白居易的另一首《钱塘湖春行》,则写出了他陶醉于满目春景中的情形
期刊
少年时曾住在老宅阁楼上,冬天的深夜经常能听到平门火车站的声音,那“呜呜——”的鸣笛声空灵而悠远,夜深人静之际,尤显凄厉。不过,有它陪伴,总算让我的夜读生活不再孤寂。   于是,我缠着父亲带我去平门看火车。我们父女俩站在铁道旁,父亲侧耳倾听,远处传来声响,立马警觉地拉着我往后靠,站在安全范围内,看着一列列车厢,呼啸着由远及近再到渐行渐远。   绿皮的是客车,黑皮的是煤车,我仰起头问父亲:你什么时
期刊
探亲途中,我的邻座是一个刚刚走上社会两年的北漂女孩。她的着装很普通,穿一件羽绒棉的棉衣,头发随便扎了个马尾,乍一看是个活得很粗糙的女孩。   我们聊了一路,女孩出身农村,家里还有一个读高中的妹妹。她在大学里学的是电子专业,家里倒是支持她考研,可她考虑到父母的辛苦和家里的境况,还是选择大学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   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好找,她应聘到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做助教。学校的生源主要是中考生和高考
期刊
我的朋友圈里有一个特别的女孩,她既不是我的亲戚,也不是我的同事,说来我跟她的渊源竟是一段短暂的师生关系。   大学毕业那年,我正在单位实习,却被母亲火烧火燎地召回来“救急”。原来她讲堂授课声音沙哑,嗓子不行直接影响到了教学工作。并且医生还毫不隐讳地告诉母亲,她的扁桃体亟待手术。   母亲是一位乡镇小学数学教师,平日里工作兢兢业业,不到万不得已她才舍不得丢下这些祖国的小花朵。在动身去县医院之前,
期刊
她的人生注定与诗词分不开。从《百家讲坛》到《见字如面》,再到《中国诗词大会》,无论是当主讲人,还是担任评委,只要有她在就场场爆满,很多人早早守候在电视机前,就为一睹她的风采。她就是被人们称为“诗词女神”的中南大学教授杨雨。执着追梦的文学少年   1974年,杨雨出生在长沙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她母亲因初中未毕业就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农村,落实政策回到城里后,报名参加了高等教育大专阶段中文专业自学考试。
期刊
4年前的一天,我被单位派遣到洞庭湖滨的一个贫困村驻村扶贫,担任扶贫队长兼第一书记。   正值初春,田野上铺满的积雪还没有融化。我和2名扶貧队员带着行李来到村里,正赶上了“倒春寒”的天气,天空还在降落着雨夹雪。村支书将我们安排在村广播室旁边的一间房子里,让我们安心在这间房里住下。   深夜时分,房里寒气很重,我觉得身上有点冷,便从书桌上拿起空调遥控器,给房里补充暖气。天亮的时候,我们3人都起了床
期刊
家有4屋,两间为书房,夫妇二人各居其一。一间属我,满室简单清新的松木橱与桌,明亮而温暖。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我最好的时光就是在这里读书写作。另一间,四壁落白,只有老榆木的一桌一椅,先生但有闲暇,必在此临帖练字。日常生活恬淡而知足。   拥有一间四季的书房,是每个读书人的愿望。能在翰墨香气中,读书练字,沉淀心灵。是一件多么快意的事情。   在崇尚文学的古代,书房是文人骚客的安身立命之所。虽然各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