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不同途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wx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故事引领,听说结合
  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喜爱听故事,我特意将每周一节的阅读课,用来给学生们讲故事,并美其名曰“小小故事会”。当然故事的选择很有讲究,为了避免课上讲的故事是学生熟悉的内容,而令他们缺乏兴趣,所以,我大多选择那些新鲜新奇,而且具有一定意义的故事来讲。例如:科学家的故事、郑渊洁的系列童话、成语故事……讲故事时,我努力做到声情并茂,并加上恰如其分的动作,帮助学生进入角色。每每这个时刻,同学们都是听得十分入神,喜、怒、哀、乐的情感,随着故事的发展而自然流露,故事内容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故事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说”,但如果带着回答问题的压力去听故事,那学生对于听故事的兴趣是不会长久保持的。所以,我一般不会提一些诸如“故事是什么题目?”“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之类的问题,而是让学生的“说”,贯穿于整个听故事的过程之中。如:故事讲到精彩之处,突然中断,让同学们推测接下来故事情节会怎样发展;故事《三只小蚂蚁》里,讲到小蚂蚁为怎么过河想办法时,我向同学们提问:“如果是你,会想出过河的好办法吗?”同学们不再是被动地听,他们会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听”虽然是一种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但在有趣的听的实践活动中,很容易调动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说”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 观察先行,看说结合
  观察力是智慧之源,也是语言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从看图说话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例如,观察花草树木时,可以从形态、颜色、气味观察;观察人物时,要注意人物的外貌、衣着、语言、神情、动作等;观察动物时,应从它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去观察等。例如,苏教版一下《练习2》中口语交际《春天来啦》。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说说画面上有哪些景物。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看到了燕子,有的说看到了小鱼,有的说看到了桃花……我没有急于要求学生按画面顺序来说,而是让学生观察景物,对照画面,多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说出各个景物的特点,例如:快活的燕子从树梢上飞过;小鱼一会儿浮出水面,一会儿沉入水底,好像和大伙儿捉迷藏呢;桃花妹妹换上了粉红的春装等,再引导学生将画面景物,按照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顺序,有条理地说出来。这样由易到难,逐步训练,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说得有情有趣。
  动态的画面比静止的插图对学生更有吸引力。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是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有效手段。例如,笔者播放一段同学们喜欢看的动画片,一连串活动投影或录像等指导学生观察,能化难为易,寓说话训练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之中,融观察、思维、想象、表达于一体。
  三、 动手实践,做说结合
  语言训练过程中,学生也遇到过很多觉得无从说起、无话可说的情景,这时我们应该多创设些集体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的玩中,真正体会到有话要说,有情可抒。这样,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凡是学生自己经历或亲自动手做的事,说起来总是那么绘声绘色,感情丰富,就连学习不甚理想的学生也不例外。因此,身为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我,便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巧巧手(手工制作)”“传话游戏”“找秋天”“猜谜”等。活动开展前,我都会告诉学生活动的目的、任务和方法。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及时总结,进行说话训练。这些别开生面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说话兴趣,真可谓一举两得。
  四、 多法并用,说写结合
  学生如果能将口头表述,用文字表达出来,就能达到说写训练的完美结合。“写”比“说”难,但写以说为基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就能化难为易。我采用的训练方法是:
  1. 充分利用课本,进行仿写。课本是由一篇篇精美的童话故事、文章组成的。例如,苏教版二上《秋游》一课的第4自然段,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描写了同学们在郊外的活动。学完这一自然段后,我让同学们说说在郊外还会有哪些活动?再提供學生亲身经历过的场景,比如大扫除、课间十分钟,同学们都做了什么,也可以延伸到人物之外的各种事物,比如,林中的小鸟有哪些活动等。经过充分地说之后,再仿照课文的句式写,同学们趁热打铁,很容易便掌握了写作的方法。再就是课本上有很多充满想象,趣味十足的儿童诗,如《家》《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等,也可以让同学们尽情发挥想象,进行合理的改写。久而久之,同学们就会明白,学以致用这个道理,课本上学到的妙词佳句均可以为我所用。
  2. 加强课外阅读,筹措说写之“米”。“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言警句,充分说明了阅读对“写”是极其重要的。我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借阅喜欢的图书。班级也开设了图书角,让优秀读物丰富学生的业余时间。当然,读书不能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而要边读边思考,真正做到读有所感,读必有得,从而实现从阅读到说得到写的正迁移。读书,是借“他山之石”为自己创造性地写做准备,学生读的文章多了,便会从中获取自己所需的材料,借鉴例文,说写结合,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表达能力自然能够提升。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丁伙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一、 教师的范读  “范读”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在朗读时树立一个榜样,供学生学习或模仿。  (一) 教师“范读”的意义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的范读,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习得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还会对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深远的影响。  常言道:“言传不如身教。”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总是给学生“言传”,不厌其烦地讲一些朗读的要求、方法,
期刊
一、 “强而弗抑”:“让学”课堂下的教师教学之境  所谓“强而弗抑”,意思是要鼓励学生尽力钻研,切不可壓制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见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强”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尽力钻研探索未知的愿望,激励学生萌发积极思维的动机,自觉地使寻求答案的认识活动有始有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兴激励之举,废压制之为,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他们的智力,是大有裨益的。  1. “让学”的课堂重激励学生学习。一
期刊
一、 突出核心学习  让每个学生真实参与核心学习:一是要针对“课标”各学段的具体目标,二是要落实到感受、理解、鉴赏等阅读能力的训练上。认真分析“课标”所提出的阅读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朗读、默读、浏览和略读等技能;第二是对词句的感受、理解、鉴赏,且对此能力的训练贯穿始终;第三是对文章整体的感受、理解、鉴赏,主要训练学生概括要点、理清思路和体会思想情感的能力;第四是对文章重点的情节、形象、情
期刊
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三上《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围绕着对“骄阳似火”与“惊涛拍岸”的理解,进行了两轮对话。基于这样的文本形式,笔者在选取内容、预设教学与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聚焦父子二人之间的对话,并以此为重点,构建同学们学习对话、学会对话的路径。  一、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梳理文本中的对话  在对话的过程中,除了对话的具体内容之外,最醒目的地方就是提示语。从提示语的表现方式上来看,有动态、
期刊
第一板块:微课堂  【课堂实录A】执教:南化四小何雪  一、 观察漫画,弄清题意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四格漫画,可惜有一张丢失了,你能看懂大概意思吗?  生:有一个小男孩拿着相机出去玩,突然发现了什么,便用相机把它拍了下来。他把照片洗出来和好朋友分享,他们都忍不住笑了。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那么这第二幅图,画的可能是什么?  生:有可能是一幅美景。  生:有可
期刊
一、 师生谈话,导入揭题  1. 在我们江南水乡,散落着许许多多小村庄。其中,有这么一个村子,这儿的花鸟鱼虫,山水景色,都保持着一种最自然的状态,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月亮湾”。(指名读课题)  2. 猜一猜:“月亮湾”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出示:那里会有 ?会有 ?)  3. 想亲眼去看一看吗?  【点评】美美地读题之后,让学生“据词联想”猜一猜:月亮湾会是个怎样的地方?既是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期刊
要想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和对学生朗读的评价实现的。  一、 指导学生朗读,要抓“三点”  (一) 抓课文的“重点”  不同的课文,从思想内容到语言表达形式,都有它的重点。这里的所谓重点,可以是一个重要的段落,一组句子以至关键的词语。教师的朗读指导,就应抓住这些重点,进行有效的指导。  例如,苏教版五上《少年王冕》一课,其中第5自然段是景
期刊
诗歌语言精炼纯美、想象奇特丰富、感情充沛真挚,作为一种精粹的文学样式,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然而,诗歌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难点,我们似乎也习惯于这么一个观念:诗无达诂,诗无解释。在实际的诗歌教学中,我们大多强调的是读、背,甚至还引入抽象的概念和术语,进行支离破碎的讲解,试图把握诗歌的内在意蕴,但结果往往是丧失了诗性,失掉了诗味。解释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诗只能用诗本身来解释。就教学内容而言,我
期刊
一、 拼音教学要有童趣  教学中,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目的地创设各种趣味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激情,快乐地学习拼音。  1. 编儿歌记拼音。儿歌因其琅琅上口、通俗易懂的特点而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例如,在学习《b、p、m、f》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朗读儿歌“帆板冲浪b b b,推车上坡p p p,兔采蘑菇m m m,手拄拐杖f f f”,并让学生“击节而歌
期刊
【片段1】  师:(出示: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嘟噜”,是个量词,用于连成一簇或成串的东西,是口语词,在生活中常运用。如果把“一嘟噜”换成“一簇”或“一串”怎么样?  生:不能。因为这样就不可爱了,显得很单调、生硬。  生:我觉得如果换了,就看不出作者很喜欢夹竹桃了,我还是喜欢“嘟噜”。  师:可见,作者这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