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特别强调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把数学问题情境生活化,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娱乐、学习相结合,增强数学的现实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新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快乐
“让学生快乐地学数学”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目标之一。这是一句多么朴素的话语,但却成了多少数学教师共同的追求。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要让小学生喜欢数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本人就如何让小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学好数学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少年儿童的天性就是玩,在游戏中学习,小学生最感兴趣了。小学生抽象的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思考还是以具体的物象为主的,我们教师就要充分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在玩中好好学习。平时上数学课我总会让孩子们带一些游戏材料来,比如让学生拿出一条1米长的羊毛线,一次剪一段,每段20厘米长,可以剪成几段?最少要剪几次?先让大家动手量一量,再剪一剪,最后让学生得知可剪成5段最少要剪4次。再让学生取出3米长的羊毛线,让学生剪成50厘米一段,让学生思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通过动手活动后,学生得出6段共剪了5次。多次游戏之后,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奥妙?通过数字的对比总结,学生很快就明白:剪的次数总比绳子数少一个。然后加深难度,试问,国节庆来了我们学校的围墙要插彩旗庆祝,围墙总长400米,每隔5米插一面,需要插几面?这时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有同学回答80面,有同学回答79面,有同学回答81面,结论不一,这时老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共同探索解决,通过这样的活动我相信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碰到类似的问题一定会清楚要怎样做了。
又如教人民币的认识后,我就在班级开展小小售货员游戏,让学生扮演顾客与售货员,让学生在快乐购物的活动中掌握简单的人民币的加减运算及各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研究数学
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师短时间内所能教会的,它是在长期的学习运用中培养起来的。新课程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营造一个能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地学会知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每年的中秋节家家都可能吃月饼,漳州地区的传统月饼是大大的肉饼,这么大的月饼怎么吃呢?学生都知道分着吃,这就涉及到分数,切一刀可以两个人分着吃,再切一刀,可以分四个人吃,一家八口人又应该如何分着吃呢?每个人得到了多少呢?在上分数这一课前我就让学生回家去分饼(没有饼的可以用豆腐或纸片当月饼),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思考分数的奥妙。
我相信只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主活动,他们一定会探索到数学的乐趣的。
三.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与生活,并优化生活。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弗雷登塔尔教授曾说过:“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并创造数学。”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想象。数学感不是通过传授而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教师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感知、发现,主动地探索,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运用数学知道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乐趣。比如,我曾给同学出了几道趣味数学题:
1 1=1;3 4=1;5 7=1;12 12=1
问:“这些等式在什么情况下能成立呢?”这就需要学生去生活中找答案了。其实只要有一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3天 4天=1周,5个月 7个月=1年,12小时 12小时=1天,以此类推很多看似不能成立的数学公式一迁移到生活中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变不可能为可能了。
我也常建议家长们在周未买菜的时候能带上孩子,让孩子们在体验生活中体会数学。
四、联系身边事物,学习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感受数学、深化数学。例如在认识“0”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计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甚至理解了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还可以在温度计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电话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学好数学奠定基础。
五、动手实践,培养数感
学生对数学一般有枯燥无味、神秘难测之感。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开放活动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之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认识厘米、米以后,我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小组合作用一根5米长的绳子结合估算实际丈量校园内某一地方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往后我又随机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以绳子当篱笆,去围一块地,开展“看哪个小组围得多”操作活动,学生很有创意的想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围法,有在操场上围成长方形的,有靠一边围墙的,还有找一个角靠了两边墙围的……学生通过相互比较,最后择优选定了操作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就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单位概念教学“鲜活”了起来,学生也更加喜欢数学,更好地应用数学,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我们教育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小学生数学学科的特点,让小学生尽量在活动中快乐学数学,學生只有心情愉快了,才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总之,要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就一定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在快乐中掌握知识。这也充分体现了禹教于乐的教育精神。
参考文献
[1]吴发琼;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参与与创新意识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8期
[2] 钱元香;;如何创造小学数学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快乐
“让学生快乐地学数学”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目标之一。这是一句多么朴素的话语,但却成了多少数学教师共同的追求。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要让小学生喜欢数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本人就如何让小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学好数学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少年儿童的天性就是玩,在游戏中学习,小学生最感兴趣了。小学生抽象的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思考还是以具体的物象为主的,我们教师就要充分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在玩中好好学习。平时上数学课我总会让孩子们带一些游戏材料来,比如让学生拿出一条1米长的羊毛线,一次剪一段,每段20厘米长,可以剪成几段?最少要剪几次?先让大家动手量一量,再剪一剪,最后让学生得知可剪成5段最少要剪4次。再让学生取出3米长的羊毛线,让学生剪成50厘米一段,让学生思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通过动手活动后,学生得出6段共剪了5次。多次游戏之后,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奥妙?通过数字的对比总结,学生很快就明白:剪的次数总比绳子数少一个。然后加深难度,试问,国节庆来了我们学校的围墙要插彩旗庆祝,围墙总长400米,每隔5米插一面,需要插几面?这时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有同学回答80面,有同学回答79面,有同学回答81面,结论不一,这时老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共同探索解决,通过这样的活动我相信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碰到类似的问题一定会清楚要怎样做了。
又如教人民币的认识后,我就在班级开展小小售货员游戏,让学生扮演顾客与售货员,让学生在快乐购物的活动中掌握简单的人民币的加减运算及各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研究数学
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师短时间内所能教会的,它是在长期的学习运用中培养起来的。新课程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营造一个能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地学会知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每年的中秋节家家都可能吃月饼,漳州地区的传统月饼是大大的肉饼,这么大的月饼怎么吃呢?学生都知道分着吃,这就涉及到分数,切一刀可以两个人分着吃,再切一刀,可以分四个人吃,一家八口人又应该如何分着吃呢?每个人得到了多少呢?在上分数这一课前我就让学生回家去分饼(没有饼的可以用豆腐或纸片当月饼),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思考分数的奥妙。
我相信只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主活动,他们一定会探索到数学的乐趣的。
三.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与生活,并优化生活。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弗雷登塔尔教授曾说过:“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并创造数学。”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想象。数学感不是通过传授而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教师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感知、发现,主动地探索,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运用数学知道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乐趣。比如,我曾给同学出了几道趣味数学题:
1 1=1;3 4=1;5 7=1;12 12=1
问:“这些等式在什么情况下能成立呢?”这就需要学生去生活中找答案了。其实只要有一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3天 4天=1周,5个月 7个月=1年,12小时 12小时=1天,以此类推很多看似不能成立的数学公式一迁移到生活中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变不可能为可能了。
我也常建议家长们在周未买菜的时候能带上孩子,让孩子们在体验生活中体会数学。
四、联系身边事物,学习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感受数学、深化数学。例如在认识“0”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计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甚至理解了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还可以在温度计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电话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学好数学奠定基础。
五、动手实践,培养数感
学生对数学一般有枯燥无味、神秘难测之感。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开放活动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之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认识厘米、米以后,我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小组合作用一根5米长的绳子结合估算实际丈量校园内某一地方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往后我又随机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以绳子当篱笆,去围一块地,开展“看哪个小组围得多”操作活动,学生很有创意的想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围法,有在操场上围成长方形的,有靠一边围墙的,还有找一个角靠了两边墙围的……学生通过相互比较,最后择优选定了操作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就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单位概念教学“鲜活”了起来,学生也更加喜欢数学,更好地应用数学,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我们教育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小学生数学学科的特点,让小学生尽量在活动中快乐学数学,學生只有心情愉快了,才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总之,要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就一定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在快乐中掌握知识。这也充分体现了禹教于乐的教育精神。
参考文献
[1]吴发琼;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参与与创新意识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8期
[2] 钱元香;;如何创造小学数学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