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2P走过了最动荡的草莽阶段,目前各个平台都是完善自身细分业务模式,并开始进一步巩固用户和市场,特别是对于一些成交量已经迈进百亿元门槛的平台而言,品牌已经初步建立,下一步将是加强风控管理和用户体验,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
然而仍有一些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还在试图用短期高息吸引用户。一般而言,P2P平台的借款需求和出借需求都应该是一一对应背后真实的借款人和出借人,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P2P网络贷款。从P2P的商业模式来看,投资周期短于1个月的项目,如果收益率超过10%,显然是不科学的,更多的是为了实现短期快速获取新用户这一目的的宣传噱头,类似电商的烧钱模式,甚至有一些是涉及自融和资金池的项目,实质上都是目前监管尚未正式出台阶段的一种过渡品。最回归金融本质的P2P商业模式,应该是做全流程线上的一对一的个人信用借款和理财咨询服务,做好资金与借款需求的一一匹配。
P2P活期收益虚高,背后实则风险
一般对理财知识稍微懂点行的人都知道,高收益背后往往关联着高风险,期限越短,往往收益也越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不断下调,余额宝这样的货币基金产品目前7日年化收益率也跌破3%,而一些短期银行理财产品也跌至3%左右。也就是说,稳健保守的活期理财产品一般收益都在3%以下,为什么某些平台有收益高达10%左右的活期理财产品呢?
仔细分析,这样的短期高收益产品,其实并不是主流的各种金融资产能够对接的,无论是金融债、同业存款还是其他非标类产品,目前更多是通过货币基金这样的产品来表现,而随着央行降息降准力度的不断加大,活期收益不断下滑已成趋势。对于某些主打活期理财产品的P2P平台,动辄10%以上的收益,很有可能是背后通过资金补贴和垫付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样对平台的流动性管理压力是极大的。上海一家专门做活期理财的P2P平台因为垫资过多已出现流动性危机,高达1亿元的流动资金快要被抽干。
对于以P2P高收益活期产品为主打的平台而言,因为这种活期产品已经超越了期限配置和产品属性的风险控制空间,对垫付和流动性的要求极高,一旦平台出现兑付危机,就能抽干整个平台的资金。
P2P活期是怎样的“搞法”?
P2P活期产品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不匹配具体的融资需求项目和客户的,后端对接的是货币基金(也就是后端和各种宝宝类产品是一致的),这样平台只要垫付货币基金收益以外的补贴就可以了,但是不一定能保证是T+0到账。例如年化10%,那么平台垫付7%,这样纯粹是通过烧钱式的补贴来留住用户;第二种是配置了具体的融资项目,但是因为这些项目的期限不同、产业不同、风险不同,在体制上也往往需要设置一定的垫付金,而且这笔垫付金还要保证能支持这个循环圈的流动。
另外,还有一些平台利用平台内部的债权转让来进行活期产品的销售,但是为了实现短期高收益的承诺,本质上也需要一定的垫付资金。这种方式,平台可以将这些转让债权以平台法人的名义收购,并把这些债权打包成一个大的资产包,然后向投资者放开申购。
无论采用上述哪一种方式,其实都是在透支平台的某种信誉,要么是花大钱补贴圈用户,要么是自己拿一笔垫付资金,同时力图做好各种期限与资产之间的匹配,但是流动性风险压力极大。如若没有风投资金继续进入,这种烧钱模式能持续多久?所以,当P2P平台只配置一少部分的短期高收益项目用来增加平台的用户活跃度,也许还不会有很大压力;一旦做大这种不科学的资产,将直接威胁整个平台的资金流和整体风险运营管理能力。
稳妥的P2P理财应该是怎样的?
真正意义上的P2P理财应该是投资人和融资人之间一一对应的,也就是每一笔用户的理财资金对接每一个或者是几个融资项目,这种项目和资金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才符合P2P的金融本质,也让风险更加可控。
比如宜人贷这样的平台,本身就是着力于这部分资金与债权一一对应的市场,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创新,为城市白领人群提供创新、安全、简单、快速的个人信用借款与理财咨询服务。这种真实的、服务于装修、旅游、电子用户消费和买车等实际融资需求的平台,通过业务上的定位将平台的融资需求和理财需求一一对应起来。应该说,根植于民生、大消费与日常生产生活的P2P服务平台,才应该是未来更为稳妥的P2P模式中的一种代表。
当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很多P2P平台也在操作方法上产生以诸如债权转让以及定期理财产品的形式,但是这种方式也是建立在债权和资金一一对应的基础上的。
无论是从产品属性还是从平台稳健发展的角度而言,当前某些平台盛行的P2P活期理财产品都不是一种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产品,或许某些平台在这种产品规模较小时还可以承受垫付资金或者是流动性管理压力,但是这种活期理财隐藏着很大的操作和管理风险,一旦遇上经济危机或者是兑付压力,都将直接将平台置于死地。
然而仍有一些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还在试图用短期高息吸引用户。一般而言,P2P平台的借款需求和出借需求都应该是一一对应背后真实的借款人和出借人,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P2P网络贷款。从P2P的商业模式来看,投资周期短于1个月的项目,如果收益率超过10%,显然是不科学的,更多的是为了实现短期快速获取新用户这一目的的宣传噱头,类似电商的烧钱模式,甚至有一些是涉及自融和资金池的项目,实质上都是目前监管尚未正式出台阶段的一种过渡品。最回归金融本质的P2P商业模式,应该是做全流程线上的一对一的个人信用借款和理财咨询服务,做好资金与借款需求的一一匹配。
P2P活期收益虚高,背后实则风险
一般对理财知识稍微懂点行的人都知道,高收益背后往往关联着高风险,期限越短,往往收益也越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不断下调,余额宝这样的货币基金产品目前7日年化收益率也跌破3%,而一些短期银行理财产品也跌至3%左右。也就是说,稳健保守的活期理财产品一般收益都在3%以下,为什么某些平台有收益高达10%左右的活期理财产品呢?
仔细分析,这样的短期高收益产品,其实并不是主流的各种金融资产能够对接的,无论是金融债、同业存款还是其他非标类产品,目前更多是通过货币基金这样的产品来表现,而随着央行降息降准力度的不断加大,活期收益不断下滑已成趋势。对于某些主打活期理财产品的P2P平台,动辄10%以上的收益,很有可能是背后通过资金补贴和垫付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样对平台的流动性管理压力是极大的。上海一家专门做活期理财的P2P平台因为垫资过多已出现流动性危机,高达1亿元的流动资金快要被抽干。
对于以P2P高收益活期产品为主打的平台而言,因为这种活期产品已经超越了期限配置和产品属性的风险控制空间,对垫付和流动性的要求极高,一旦平台出现兑付危机,就能抽干整个平台的资金。
P2P活期是怎样的“搞法”?
P2P活期产品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不匹配具体的融资需求项目和客户的,后端对接的是货币基金(也就是后端和各种宝宝类产品是一致的),这样平台只要垫付货币基金收益以外的补贴就可以了,但是不一定能保证是T+0到账。例如年化10%,那么平台垫付7%,这样纯粹是通过烧钱式的补贴来留住用户;第二种是配置了具体的融资项目,但是因为这些项目的期限不同、产业不同、风险不同,在体制上也往往需要设置一定的垫付金,而且这笔垫付金还要保证能支持这个循环圈的流动。
另外,还有一些平台利用平台内部的债权转让来进行活期产品的销售,但是为了实现短期高收益的承诺,本质上也需要一定的垫付资金。这种方式,平台可以将这些转让债权以平台法人的名义收购,并把这些债权打包成一个大的资产包,然后向投资者放开申购。
无论采用上述哪一种方式,其实都是在透支平台的某种信誉,要么是花大钱补贴圈用户,要么是自己拿一笔垫付资金,同时力图做好各种期限与资产之间的匹配,但是流动性风险压力极大。如若没有风投资金继续进入,这种烧钱模式能持续多久?所以,当P2P平台只配置一少部分的短期高收益项目用来增加平台的用户活跃度,也许还不会有很大压力;一旦做大这种不科学的资产,将直接威胁整个平台的资金流和整体风险运营管理能力。
稳妥的P2P理财应该是怎样的?
真正意义上的P2P理财应该是投资人和融资人之间一一对应的,也就是每一笔用户的理财资金对接每一个或者是几个融资项目,这种项目和资金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才符合P2P的金融本质,也让风险更加可控。
比如宜人贷这样的平台,本身就是着力于这部分资金与债权一一对应的市场,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创新,为城市白领人群提供创新、安全、简单、快速的个人信用借款与理财咨询服务。这种真实的、服务于装修、旅游、电子用户消费和买车等实际融资需求的平台,通过业务上的定位将平台的融资需求和理财需求一一对应起来。应该说,根植于民生、大消费与日常生产生活的P2P服务平台,才应该是未来更为稳妥的P2P模式中的一种代表。
当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很多P2P平台也在操作方法上产生以诸如债权转让以及定期理财产品的形式,但是这种方式也是建立在债权和资金一一对应的基础上的。
无论是从产品属性还是从平台稳健发展的角度而言,当前某些平台盛行的P2P活期理财产品都不是一种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产品,或许某些平台在这种产品规模较小时还可以承受垫付资金或者是流动性管理压力,但是这种活期理财隐藏着很大的操作和管理风险,一旦遇上经济危机或者是兑付压力,都将直接将平台置于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