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大师赛:新赛季首战被“敲打”

来源 :羽毛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xi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是这样一个大家都很期待的比赛,实际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圆满。整次比赛到处都有“敲打”的味道,当然,这里既有敲打别人,也有自我反省、自我敲打的戏份。2018年的首站比赛,赛场外的东西似乎比赛场内更精彩。
  大腕“敲打”世界羽联
  男单首轮,林丹、谌龙、李宗伟、孙完虎、周天成、李炫一便组成了“一轮游天团”,实在让人大跌眼镜。除了步入职业生涯暮年的李炫一输给如日中天的维克多外,其他几个人怎么看都不像就第一轮就被淘汰的人,况且这次还是“组团”。
  其实,早在世界羽联公布2018年至2021年巡回赛相关规程的时候,各国运动员的叫苦声就已不绝于耳。根据最新规程,单打世界排名前15、双打世界排名前10的运动员每年必须参加的巡回赛站数达到了12站,再加上世锦赛、苏迪曼杯、汤尤杯、洲际运动会、洲际锦标赛等,算下来这些优秀运动员每年的参赛数少说也得16站。而在赛制改变前,这个数字大概是12站左右。
  羽毛球项目对于运动员体能、精力的消耗,但凡接触过羽毛球的人都应该非常清楚。过去,世界羽联对排名靠前的运动员每年“强制参赛”的站数是9站,那时就有不少协会、运动员表示比赛站数太多,对自身消耗过大,并且没有时间系统训练、治疗伤病,导致到每年年末的时候,出现大面积的退赛,或者状态平平,比赛不够精彩。本以为世界羽联巡回赛改制之后能让这一情况有所缓解,可实际结果令人失望。
  林丹首轮出局后说,自己今年的主要目标是世锦赛、汤姆斯杯、亚运会,一切的训练和状态都会围绕重要赛事来安排;李宗伟赛前曾通过马来西亚羽总向世界羽联提出参赛的“豁免权”,希望不要参加那么多站比赛,但世界羽联并未批准,然后就出现了李宗伟在家门口首轮出局,以及赛后那句“对我而言,这(马来西亚大师赛)不是重要比赛”的评论;维克多虽然最终夺冠,但他也不止一次在比赛过程中表示,新赛季的比赛安排实在太多了,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好好训练。马来西亚大师赛结束的当天,刚刚伤愈复出的里约奥运会混双亚军吴柳萤就通过社交媒体宣布,自己的身体状况难以承受连续作战的压力,所以退出下一周的印尼大师赛。
  世界羽联的一大任务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羽毛球,利用高水平的赛事,自然是其中最为关键也最为有效的方式。而高水平赛事的主体是高水平运动员,只有当他们以最佳状态去展现最精彩球技的时候,比赛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如今,比赛站数越来越多,换来的不是比赛的精彩激烈,而是运动员的疲于奔命。试想一下,到了年末的那几站比赛,还有多少运动员能够有好的身体状态和足够的精力去保证比赛的质量?
  印度女单名将内维尔说,希望世界羽联的赛事不要那么多,而应该效仿网球,打造几个精品赛事,围绕精品赛事再去延伸其他比赛。内维尔的看法值得肯定,世界羽联确实也在新的赛制下设置了全英、中国、印尼三站“超顶级赛”,可是其他级别的赛事依然对运动员“强制参赛”。这样一来,疲劳的运动员很难保证在三站“超顶级赛”时有高水平、好状态,那所谓“精品赛事”又有什么意义呢?办比赛,可不是单纯的“走量”就可以。
  除了赛事安排,大腕们还在另一方面提前“敲打”了世界羽联。男单首轮,谌龙在发网前球时被判击球点过高违例,这也让他表现出对裁判员判罚尺度的不解。根据现有消息,世界羽联很有可能在2018年确定发球高度1.15米的规定,但实际上这个标准依然是借助一定的工具由裁判员主观去判罚。马来西亚大师赛,谌龙的发球引起了争议判罚,等到1.15米发球高度真正在比赛中出现的时候,这样的争议估计少不了。这样一条许多运动员都表示反对的发球规则修改,是否真的对羽毛球项目有帮助呢?
  中国队转型期的“敲打”
  中国羽毛球队向来是“赛练结合”的代表,即根据固定的参赛周期,安排集中的训练计划。比赛是消耗,训练是积累,所以每次中国队集训之后出去参赛,几乎都能掀起一股中国旋风。以近几年为例,每次结束了冬训的中国队,在开年的德国、全英、瑞士公开赛上总会有强势的表现。然而,在2018年的首战中,中国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5个单项只有女双、混双杀进了决赛,最终只收获2枚银牌。
  男单无缘8强,女单何冰娇、陈雨菲分别被山口茜、戴资颖挡在了4强之外,男双止步8强,女双、混双只收获亚军,国羽的2018年第一次比赛成绩实在有些不好看。而從比赛过程来看,似乎每一名运动员都没有在自己的最佳状态中,和过去新年第一战虎虎生威的样子相去甚远。
  在过去几年中,世界羽联的赛事安排在每年1月、2月设立了一个休赛期,其间没有高级别的赛事,运动员得以对自己的伤病进行控制治疗,进行系统训练,为打好下一个赛季做储备。这样的节奏对于中国队来说是很好的,因为他们习惯于这种赛练结合的模式。到了2018年,两个月的休赛期没有了,2018年的比赛几乎是紧接着2017年就来了。从马来西亚大师赛来看,没有了过去系统冬训的积累,无论是竞技状态还是精神面貌,中国队的队员们都不是很好。对于他们来说,出征马来西亚之前,更多的精力放在羽超联赛当中,而比赛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消耗。
  其实,随着比赛任务越来越重,中国队也逐渐感受到了赛练结合模式的弊端,那就是在密集的比赛安排中,越来越难找到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进行训练与积累,“以赛代练”比起“赛练结合”更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从2017年起,中国队一直在强调加强运动员以赛代练的能力,尤其外出比赛期间如何把赛间训练的质量提高,是中国队2017年的重点所在。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习惯于传统模式的中国队还没有把以赛代练的能力培养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赛练结合与以赛代练的区别,在于运动员状态起伏。习惯以赛代练的运动员,他的状态形成了一个固定周期,系统训练之后的状态非常好,但之后则是呈下滑趋势,周期相对固定,而且起伏的幅度比较大;相反,以赛代练的模式很少出现状态集中爆发的情况,也很难出现成绩一下掉到谷底的尴尬,状态起伏的幅度并不大。   两种模式各有千秋,但就目前世界羽联赛事安排的情况来看,以赛代练的模式更符合实际。对于中国队队员来说,虽然马来西亚大师赛前没有传统的封闭训练,但是有羽超联赛,是一个非常好的通过实战来保持状态、调动情绪的机会,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运动员以赛代练的能力确实不太令人满意。对于已经变化了的世界羽联赛事,中国队是该加紧“敲打”自己,让自己向更符合客观事实的模式转变了。
  个性与目标的“敲打”
  戴资颖在马来西亚大师赛拿了女单亚军,和她2017年开年6连冠的霸气表现相比有些差距。实际上,看了比赛的人都清楚,她其实很有机会在马来西亚迎来自己2018年的开门红的。在和拉差诺的较量中,戴资颖在决胜局一度以17比14领先,形势大好,可最终还是被拉差诺逆转,22比24惜败,屈居亚军。相信对于戴资颖来说,这样的结果自己无论如何也开心不起来吧。
  纵观整场比赛,戴资颖输在了自己的失误上。当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连她自己都说:“我的打法就是失误多,你要让我不失误,我就不会打球了。”坚持自己潇洒随意且往往出人意料的打法,戴资颖在2017年迎来了一个小爆发,观赏性与成绩并存的表现,让她无论是积分还是在球迷心里都成为当之无愧的“一姐”。可在辉煌背后,她失误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2017年年初,戴资颖的状态好到“逆天”,不仅手上的花样依然炫目,而且无谓失误也大大减少,让人一度以为这是她闭关修炼后更上一层楼的表现。可是在开年6连冠之后,失误的问题又一次困扰了她,在下半年的比赛当中,中国公开赛输给拉差诺,超级赛总决赛小组未能出线,一次次重要比赛的失利,再一次说明了失误对她来说是致命的。
  从决赛、半决赛都能看出,戴资颖对于“玩”的喜好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本来很主动的一个网前球,直接推或者扑都能轻松得分或者保持主动,可她总喜欢停顿一下做个假动作变线。可以理解这是她技战术特点的组成部分,但从本次比赛来看,半决赛的对手马琳、决赛对手拉差诺,都是身体素质很好且反应极快的,戴资颖在主动球时强行做假动作,对对手威胁并不大,而且很多时候变成了对手守转攻的机会。对于自身球风的坚持,是戴资颖能够走到今天这一高度的基础;但要想再上一步,在潇洒的同时,她的稳定性急需提升。戴资颖敢于承认自己打法失误多这一事实,绝对是好事,但不能因此就放任自流。越来越多的实战失利告诉她,坚持自己个性的同时,别忘了取胜这一终极目标。对于她来说,如何解决失误率偏高的问题,是需要在个性和目标之间“敲打”自己的关键了。
  重组的陈蔚强/吴蔚升同样面临这一问题。能接连击败伊万诺夫/索佐诺夫、张楠/刘成、陈宏麟/王齐麟,马来西亚组合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依然是世界上最好的男双之一。但是,决赛第二局18:13领先被对方连得7分、最终惨遭逆转的表现,又让人觉得他們的这个“最好”是不是需要打上引号。
  里约奥运会的惊艳,奥运会后的强势,随后的迅速低谷,陈蔚强/吴蔚升的走势像极了一颗流星。2017年5月,马来西亚羽总表示,因为两人战绩不能令人满意,所以决定拆对。可短短半年之后,两人又重新搭档参赛。这样的情况,我个人更愿意把它解读为一次警告,用拆对的方式让两人知道,在场上需要更严谨、更投入,否则自己的职业生涯很有可能就此终结。很明显,这样的警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马来西亚大师赛连克强敌就是最好的证明。可决赛中在领先的情况下两人又回到过去那种潇洒有余而严谨不足的状态,频频出现低级失误,让印尼人阿尔菲安/阿迪安托后来居上,收获冠军。估计在看台观战的马来西亚羽总的官员们,都咬着后槽牙了。
  潇洒飘逸的球风是“双蔚”组合赢得大家欣赏的法宝,但当球风过于飘逸而严谨不足、导致频频失利时,就需要“敲打”自己,去找到更合适的平衡点了。拆对的做法相信已经让两人明白了一些个中道理,但决赛的失利,似乎又说明他们对此的理解还不太够。
其他文献
有一个人,他的运动生涯与盖德大致重合,成绩却一直不如盖德,他是维克多世锦赛夺魁的幕后功臣,他与两代丹麦金童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就是2017丹麦年度最佳教练肯尼斯·乔纳森。  盖德:亦师亦友亦对手  早在1993年,乔纳森的名字便出现在世锦赛名单中。他在1996年拿到个人首个国际比赛冠军,在2004年和2008年两度成为丹麦全国锦标赛冠军,还在退役前收获当年的欧锦赛冠军,世界排名也一度位居第二。
期刊
接下来,何济霆将做客《明星会客厅》栏目。欢迎大家通过电子邮件badminton123@sina.com、新浪微博“羽毛球杂志”留言等方式提出各种有趣问题。被嘉宾选中最佳提问的朋友,还将获得由嘉宾签名的当期杂志一本。还等什么,赶紧提问吧……  2016年,初出茅庐的第一年,年仅19岁的郑思维就以火箭般的速度上升到混双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经历了两年的起伏,他在2018年接连收获了汤姆斯杯冠军、世锦赛混
期刊
在之前结束的亚运会羽毛球比赛中,主场作战的印尼队表现抢眼。尤其两名男单选手乔纳坦和金廷,前者夺得男单冠军,后者在单项赛上连胜桃田贤斗、石宇奇等夺冠热门。  自桃田贤斗复出后,今年以来他几乎独步男单赛场,亚运会男单冠军更被视为他的囊中之物。然而在男单8强战中,金廷居然两局击败了他。1996年出生的金廷身高只有1.71米,貌不惊人,且亚运会前战绩平平。他能够在亚运会上挑落桃田贤斗,玄机何在?桃田贤斗赛
期刊
再次在上海见到王仪涵,她是作为YONEX的合作伙伴,接受媒体的采访。这一次,王仪涵与以往的身份不一样了,她已经彻底告别赛场,回归生活,正常人的生活。  在这种陌生的生活中,王仪涵是一个全新的人,对一切事情都充满新鲜感和好奇。“我去体验了各种好玩的东西,射箭、网球、台球、高尔夫、保龄球什么的。”运动是王仪涵擅长的,但羽毛球世界冠军并不等于可以精通所有的运动。“射箭需要两边背部的力量,我们羽毛球运动员
期刊
2018,全新的一年,更是世界羽联新赛程大改变的一年,更有多项大赛举行。新年伊始,一切看起来都很新鲜,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各国悍将已虎视眈眈,跃跃欲试。  印尼:亨德拉回归掀重组风、男双混双亚运誓夺金  苏卡姆约/吉迪恩和阿玛德/纳西尔在2017年的表现,为印尼男双和混双打了极大的强心针。而印尼队进入2018年后的第一个大动作,正是对这两个单项的二双、三双进行重组。  名将亨德拉的回归,带动了两个组
期刊
哪有常胜无敌,哪有无终的曲,只有情深似海义无边,任凭风散云聚。风云,永远不灭的记忆。风云组合是我喜欢羽毛球的初心,始于颜值,终于球技。最近看亚运会,看双塔在场上的拼杀,眼前总会浮现出风云的身影。那些年的激情与荣耀,那些年的伤痛与遗憾,致敬风云,致敬那份我们的青春岁月。  初识的记忆,是有点苦涩的。2008年奥运会决赛惨遭逆转,无缘在家门口的比赛夺冠。意气风发又张扬的二人,配合着主场观众山呼海啸般的
期刊
吊球的问题在过去一年里我们谈过多次,这确实是个无法回避的技术,而要求中低水平的爱好者形成所谓的技术习惯也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吊就吊呗。随后,我将会做一些类似面对受困于吊球这种基础薄弱者的技术讲解,主要探讨一般性教学和实战应用的差距。  掌握吊球,首先要扭转不好的习惯  言归吊球这个“正传”,目前我们能接触到的吊球教学无非两种,包切和滑板。抛开令人趋之若鹜的反手吊球不谈,我认为这两种手法各有利弊。  
期刊
8月28日至31日,2018年中国羽毛球俱乐部甲级联赛在江西瑞昌市体育公园体育馆举行。随着中国羽协实体化进程的推进,这一次羽甲联赛在瑞昌的助力下绽放出了 “新”的姿态。可以说,2018年羽甲用改变见证新生。  3.0升级版的羽甲  一直以来,羽甲联赛都被各地方队视作“锻炼队伍、实战练兵”的团体赛。但随着中国羽协从准入机制、赛制、规模和球员等方面的步步升级,今年的羽甲不单拥有了星光熠熠的参赛球员,更
期刊
4月,夏煊泽、张军分别出任中国羽毛球队单打、双打主教练,标志着国家队进入一个新时代。经过2017年的训练、比赛、调整,国家队开始在新的轨道上加速前行。作为国羽新的掌舵人,对于刚刚过去的一年,“双核”夏煊泽、张军两位主教练也有自己的总结。  夏煊泽:  年轻队员的管理是新课题  2017年,单打组最大的变化还是人员变化。首先,从我自己来说就有变化。过去只管一个项目,现在管整个单打组。同时我和张军、王
期刊
青岛仁洲的经验  常规赛12场,青岛仁洲11胜1负,以领先第二名厦门特房4个胜场的巨大优势稳获常规赛第一的位置。  其中,整个常规赛中出现了4次5比0横扫,青岛仁洲占了其中的2次。此外青岛还有5场4比1的压倒性优势取胜。除了最后一轮无关大局地2:3负于东莞世纪城,其余4场比赛,青岛战胜对手的比分虽然都是3比2,但这并不代表竞争胶着。以青岛客场3比2击败安徽和氏为例,那场比赛,青岛仁洲前三场就以3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