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学名著引入语文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zmh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世界范围内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异彩纷呈,尤其是文学名著,更是人类历史文化精髓的沉淀,同时,文学名著不可避免地拥有时代的烙印,它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文学成熟和繁荣的显著标志。学生如果能从小学开始阅读名著,毋庸置疑,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多年来一直辛勤耕耘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而且一直积极地将文学名著引入语文课堂。经过20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我觉得带领学生走进经典文学名著,将文学名著引入语文课堂,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大有裨益。因此,将文学名著引入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势在必行。
  一、阅读数量和质量需齐头并进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阅读量的累积。《语文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文规定:“在接受9年义务教育时,学生的课外读物阅读总量应保持在260万字以上,其中1~6年级的小学生每学年需要阅读2~3部经典文学名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总量不少于10部。”教育纲要中列出的经典文学名著分别是《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安娜·卡列尼娜》《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唐诗·宋词·元曲》《名人传》等。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所收录的文章,仍保留着很多经典而精彩的传统文学名篇,比如《三顾茅庐》《公仪休拒收礼物》《李时珍夜宿古寺》《虎门销烟》《伊索寓言》《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等文学、审美、教育价值俱佳的经典作品。语文教师需要结合不同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将文学名著引进小学语文课堂。
  同时,语文教师也要注重小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质量,使其齐头并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引导小学生有选择地阅读中外经典文学名著,积极开展“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的作用是很大的,这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小课堂和大课堂需完美融合
  将文学名著引入语文课堂,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不可否认,阅读是学生汲取知识养料不可缺少的途径。我通过多年的语文学科教学实践,深刻地体会到:要让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稳定、持续的提高,单纯依靠语文教材内数量有限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十分有必要树立起有现代教育特色的语文课堂教育观,也就是说,语文教师需要把“阅读小课堂”和“阅读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通过晨读、自由阅读、分角色朗读、课外阅读指导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增加文学名著的阅读量,从而达到量变跃升为质变的最佳语文教学效果。
  阅读名著是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迫切需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有选择地指导小学生阅读中外经典文学名著,引导小学生遵守博爱宽容、团结互助的社会公德,形成诚信务实、勤劳简朴、谦逊礼让、宽人律己的优良品格。同时,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阅读时,还要让学生放眼世界,吸取世界文学大师所创作的著作精华,中西合璧,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人格得到完善。
  将文学名著引入语文课堂,小课堂和大课堂完美融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作用十分重大。无论是小学生的知识面、思维灵活度,还是思考力、理解力、观察力、语感都可以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得到培养。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学生的阅读只有达到了足够的量的积累,才会达到质的飞跃。小学生只有博览经典文学名著,才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三、科学方法和阅读质量需紧密结合
  将文学名著引入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付出努力。语文教师肩负着指引、导向的重任,要带领班级内的小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阅读,将文学名著阅读和语文课堂教学任务指引到良性循环的道路上。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自习课、课外活动甚至周末,组织班级里的学生走进学校图书室、社会图书馆,指导学生办理读书卡,借阅图书。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对文学名著进行筛选,对书中的生僻字及时指导学生查工具书,及时制作阅读卡片和书签,细心地读书、摘录。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实用的阅读文学名著的方法,让学生迅速通读整本书,科学阅读某个章节,学会精读的方法、速读的方法,处理好精读、熟读、略读、速读文学名著的关系。
  总之,将文学名著引入语文课堂,任重而道远。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肩负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对文学名著进行有选择的、大量的阅读。阅读能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教师要让小学生在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中锻造思想,拓展精神境界。毫无疑问,将文学名著的阅读引入语文课堂,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生根萌芽的肥沃养料,也是其茁壮生长的源泉。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摘 要]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应开展学情分析,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教师要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期望,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的心理变化。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根据学习意义进行深度教学,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自从学校对低年级学生不布置家庭作业开始,我们不难发现:放学后学生们大多数在家看电视,有的钻进网吧打游戏,还有的三五成群下河捉鱼、摸虾或乱窜成一群“无业小学生”。学生的校外安全引起了很多家长的不满,于是有些学校重新对低段学生布置家庭作业。但反复地听、读、写、练,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了学习的压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使语文作业走出反复操练的泥沼,让它飞扬学生的个性呢?  一、巧用策略:给学生一对自信的翅膀 
拼读是学生理解与记忆词汇的前提,是学生理解单词的基本语音、词义、形态的基本能力,是奠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有力保障。《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了解基本的拼读规律,能够根据拼读规律,读出一定量的单词。可见,在小学高年级英语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喜好新鲜事物,认知依赖于具体事物,注意力缺乏持久性与稳定性等心理活动特征,在词汇的教授过程中,积极挖掘单词拼读的有趣成分,将拼读规律的教学融入说唱
[摘 要]在学习中,学生“敢于提问、善于设问”是富有创造力的表现。但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仍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主动提问,基本处于“机械学习”状态,为了转变这种情况,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关键词]问题 教学 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9-040  传统教学中,英语教师占据课堂教学的主导位置,
[摘 要]学校教育所承担的责任之一是培养终身的读书人。身为教师的我们,应先自己读书,再带动学生读书,这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无以言说的幸福。让阅读成为悦读,让快乐在阅读中扎根。  [关键词]阅读 悦读 信仰 锤炼 完善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3-092  一、团队引领——坚定阅读信仰  我校成立了“8 1”工作室,即在8小时工作
“数学日记”是学生自我化、自动化叙说的一种方式,是学生对老师、对数学、对课堂、对学习的一种主观认识和“真情表露”。 孙旭花老师在《美国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日记”》一文中指出:“数学日记,就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对每次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评价及意见,其中包括自己在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数学日记”能拉近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拓宽老师、家长和学生交流的空间,融洽老师
[摘 要]德育教育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家庭和学校则是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和优秀品性影响最大的两个阵地,家校共育这一模式的应用方兴未艾。为了避免家校共育流于形式、失去效用,必须牢牢抓住学生、家长、教师这三个基本点,以班级延展活动为基本面,合理有效地设计各种班级主题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筑起牢固、稳定、卓有成效的德育教育金字塔。  [关键词]德育教育;三点一面;主题活动  [中图分类号]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偏离“以音乐为本”的现象,不少教师虽然点子多,但对于新教材、新教学理念理解不透、挖掘不深,没有真正理解综合的内涵,过于注重传授知识,使教学流于形式。因此,教師应多关注学生、关注音乐,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音乐教学回归本色。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音乐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
[摘 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新课改教学理念,将任务教学设计为导学案,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任务型 教学策略 导学案 自学能力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4-031  目前,小学英语教材大多数是按照话题编排,每个话题为一个单元任务展开教学。我结合新
[摘 要]在小学品德课中,教师对学生起着不可忽视的引领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引领要扎实,教师要给足学习时间、关注学习方式、注重以学定教。教师只有掌握了引领的诀窍,才能在小学品德课中发挥更好的引领作用,而学生也才能在品德课中得到更高效的发展。  [关键词]引领 高效 小学品德课 教师 引领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