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校园欺凌:远离我们与恶的距离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q6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校园欺凌事件频繁进入大众的视野,也引起了社会对这类事件的重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8年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全球13-15岁的学生中,有一半人(约1.5亿)表示他们曾在校内外遭受过同伴暴力。而这种情况在国内也并不罕见。最高人民法院下属的中国司法大数据服务网显示,2017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结校园暴力案件约800件,其中近一半涉及16-18岁的学生。 知乎上有个话题:“被校园霸凌过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有800多个人参与了这个话题,几乎每个答案都让人心碎。即使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欺凌成为过去,傷害的阴影却永远留了下来。《美国精神病学杂志》2014年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童年时遭受的欺凌,会造成长大后心智健康、体能健康与认知健康都呈现贫乏状态,其影响可能会从青春期和青年时期一直持续到中年。
  同时,欺凌者也并不是“胜利者”,很多欺凌行为的实施者同时也有可能是被欺凌的对象,可能是从父母身上习得的行为模式。这类孩子有很高的比例患有抑郁、焦虑情绪障碍以及有自杀的风险。
  如何治理校园欺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不仅让治理校园欺凌案件有法可依,避免了以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的做法,也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家庭等各方的责任,为治理这一问题提供有力的抓手。 除了让法律发挥治本的威严,教育也应该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神经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逐渐达成一个共识,欺凌和其他类型的暴力能够通过早期同理心的培养得以遏制。在文学作品中学会感受他人的痛苦,是培养同理心的一个重要途径。电影《少年的你》,女主角在片中曾引用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剧作里的一句话:“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有人依然仰望星空。”说明孩子能在文学中得到力量,培养韧性和自我修复能力。 本期专题精选了文学作品中有关校园欺凌的内容,让我们一起在文字中正视校园欺凌,远离与恶的距离。
其他文献
陆游有一句诗:“游山如读书,深浅皆可乐。”  世间最美妙的事,莫过于读书。  只要手捧《莫愁·小作家》,在任何时间、用任何方式去读,都能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每一本书刊的背后,都有一双阅读的眼睛。  今天,让我们走近《莫愁·小作家》的读者们,听听他们想说的话。  诗意就这样荡漾开来  湖北枝江问安中学老师郑华蓉:  “粉蓝色的花一朵朵,开得清澈。”  “鸢尾花上跳荡的光泽,像灰姑娘水晶鞋上闪烁的光斑。
期刊
他种地,打坐,一个人做饭、吃饭。他在平淡的生活里,与异乡的这个村子贴得越来越近。  村里的人称呼他老师父。三十多岁时,喊他老师父,等到他九十多岁时,还是喊他老师父。村里的人,当他是师长和父辈。  他的故事里有许多谜,他自己也是一道谜。农闲时,孩子们听着他讲的故事,脑筋转个不停,问号层出不穷。  他讲自己当年出川后编入26师,打的第一仗就是淞沪会战,队伍开拔的路上,第一次看到飞机,不认识,以为是一种
期刊
我们在鼋头渚景区内游览,不经意间发现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门前挂的匾额是“七十二峰山馆”,原来是王昆仑的故居,不禁喜出望外。我们知道,这是其父王心如于1927年所建的“太湖别墅”的主体建筑。王心如时任无锡厘金局局长,他在鼋头渚购得山地40亩,修筑了“太湖别墅”群落。沿着主体建筑西下,就可以看到用于接待宾客之用的万方楼。  这是一座掩映在苍翠中由叠石筑成的小白楼。那种安静的姿态和中西合璧的风格,总让
期刊
仙人掌先生有许多好朋友,但那是他身上还没长出尖尖硬刺的时候。  他喜欢看风景,喜欢躺在半山坡上,看白云慵懒地游荡,看着看着,不由得打起盹,鸟儿婉转的歌声闯入梦中。梦中,他和她幸福地拥抱。可是,仙人掌先生每次都从泪水中醒来。是的,这只是一个梦而已,他渴望一个拥抱,仅此而已。  仙人掌先生像彩虹小姐一样拥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小时候,豆芽弟弟拉着他,去大草坪上放风筝;每天清晨,蘑菇妹妹会找到他,一起收集
期刊
十二岁那年,我学会了撒谎。  不是孩子常撒的那种小谎,是因为恐惧而编造的真正的谎言。那些我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把我从熟悉的生活中生生拔起,重重扔进另一种生活。  1943年的秋天,我安静的生活开始迅速改变。不仅因为战争把整个世界拖进一场惨烈的争斗,还因为那个邪恶女孩的到来。  有时候,我困惑极了,感觉自己像根风车杆,被呼啦啦的噪声团团围住。尽管一刻不得安宁,但我心里还是清楚地明白,躲在谷仓里靠书和
期刊
“肉体几乎可以承受一切磨难,需要训练的是精神。”  在小学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认真长跑过,每次跑步累了,就走一会,再继续跑。  现在,我上了初中,体育课有了1000米长跑。那天寒风凛冽,吹在脸上像刀割。看着其他班的同学都要跑到终点,我很担心:“万一跑不下来怎么办?”刚想着,我们已经站到了起跑线上,随着一声哨响,我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跑了一半,我开始呼吸困难,汗流浃背,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我心
期刊
1985年秋,我升入五年级,那时五年级就是毕业班。  妈妈身体一直不太好,估计与她偏食有关系。重男轻女的观念已植入她的灵魂深处,她轻视女孩的话语常常在我耳畔响起,场景常常在我眼前呈现。她说的最多的是:小学毕业,回家帮我弄弄饭。丫头子,识得眼面前的字就行了。  我从小不爱干农活。干农活累,上有太阳晒,下有泥土粘。弄脏脚上的鞋子,身上的衣服。有时候农田里还有各种小虫子,软软的,令人害怕。妈妈知道我的特
期刊
我不知道别人的童年是怎么样的,但是我的童年曾经有过一个短暂的“被欺凌”的时期。那时候,我刚刚开始上小学,因为父母工作调动,我跟着转学了。  新学校是单位的子弟学校,老师少,学生也不多,但就是这不多的几个孩子,居然也分派系,搞孤立。是的,我就是被孤立的那一个。  我带着对新环境的惶恐小心翼翼地想要融入那个小小的集体,但是因为笨拙、因为胆小、因为倔强,始终融不进去。  所以,推开教室门被竖在门后面的木
期刊
现在没多少人看电视了,眼神都流连在手机上。有位同事,磨了一天电视稿本,回到家后还是习惯性地打开电视机。老公出差,女儿在外婆家,她并不想看什么节目,只是要听听背景声音,感觉家里有点人气。——电视机还有这样的“剩余价值”,作为电视人,一点也不开心。  堂叔退休后常常开车回老家,三小时车程。虽然轻车熟路,但一个人的时候,一般都要打开手机导航,并不需要路线引导,只是听到车里不断有“人”说话,感觉注意力会更
期刊
“嗯,看那样子,熬不过三天,说倒便要倒下了......”  1960年7月初,一个上午,江苏无锡上坝村东头,两双眼睛瞄着数十米外正在晾晒衣服的一位年轻女子,两位老太在小河边树荫下说着悄悄话。  女子名叫朱珊凤,30岁,她男人去数十里外的水库挑土方了。男人不在家,刚生下第四个儿子的她,第二天便不得不下地做家务。  没有一丝风,太阳毒得很。连续多日没下雨,树叶都卷了。邻居的低声嘀咕,朱珊凤早已听到。她
期刊